APP下载

优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2020-03-04元善喜彭雪容

教育观察 2020年22期
关键词:思政课立德育人

元善喜,彭雪容

(1.四川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重庆,400031;2.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31)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联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强调,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些重要论述和文件充分肯定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遵循。深刻认识新时代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实施路径,统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克服“两张皮”现象,是一项亟待高校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是一类课程,而是集思政课、哲学科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门类于一身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既有助于拓展思政课程,增强协同效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有助于拓展思政课程,增强协同效应

教书和育人本是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其他各类课程以及教师的责任,但是从实际来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却呈现出相互分离的问题。一方面,因各种公理和定理的运用,专业课的教与学逐渐将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追求掩盖,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却忽视了思想价值的引领;另一方面,“05方案”实施十多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思政课教学状况总体良好,学生满意度高、获得感强。[1-2]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新挑战,思政课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当前,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相脱离,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思政课的“独角戏”,思政课的“孤岛困境”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思政课教学拓展到通识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中,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还扩充了教师队伍,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教法创新。这就解决了以往思政课“单兵作战”和“孤岛困境”的问题,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从专人到全员、从单一渠道到各门课程的转化,解决了知识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脱节的问题,将求真与追求真善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构建起高校德育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有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和明确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其中,“立德”是指建树德业,“树人”是指培养人才,坚持以德为先,德才统一。[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育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立德树人是一项宏大系统的工程,仅仅依靠思政课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与专业课、通识课同向同行,相互促进。高校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嵌入各类课程,并用好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使各类课程同思政课之间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如此,只有理顺两类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系、作用和责任,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才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乃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立足于实际,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度推进,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这极大地提升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效率,但也给思想领域带来了诸多挑战。例如,全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夹杂着错误的思潮、观念,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也愈发激烈。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不仅是思政课,其他各类课程也有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责任。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例,该课程不存在“价值中立”,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不同程度上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育人功能则是其内在要求。[4]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和课程的优势,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旗帜鲜明地发声亮剑,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守护好高校这一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三、优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需要从优化供给侧改革、开展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综合素养等方面下功夫。

(一)“道”与“术”有机结合,优化供给侧改革

“道”主要指理想信念的坚定之道、认识世界的正确之道和改变世界的科学之道[5],“术”主要指传“道”解惑运用的艺术和方法。课程思政建设只有坚持“道”与“术”的结合,优化教学供给侧改革,才能最大限度提升育人实效。

一是坚持内容为王,充分整合教学资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主动关注和研究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与思政课教师研讨、协调,突出重点,精准选取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师要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此外,思政课也要注重借鉴和运用专业课程中的资源,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二是改进教法,优化协同育人方式。高校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展教学渠道,打造课程思政线上智慧课堂,实现教育教学线上线下全覆盖,使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要善于将思政课实践和专业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完成德育实践,实现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要鼓励、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参与思政课的互动研讨、案例分析等。例如,在思政课中,授课对象若是外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所学语种,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中国关键词:抗击新冠疫情篇》等多语种图书中选取一种语种进行阅读,并在课堂上分享读书心得,展开研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立足学科专业特点,逐步开展有特色的课程思政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并非要求各类专业课教师都讲思政课,但也不是都不讲思政课。[6]课程思政并非各类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简单叠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都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使命,但两者不能等同,各有侧重点和分工,是同向同行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体系中,思政课是关键课程,起着核心作用;课程思政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起着有益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为此,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必须加强思政课建设,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课程思政不是“大杂烩”,需要尊重和结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对于这类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例如,在韩语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中韩文化,引导学生在学会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对于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时不可生搬硬套、硬性灌输,而要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展开引领。例如,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特别是在讲述学科或理论的发展史时,教师可以融入钱学森、邓稼先、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精神。

(三)强化教师的合作联动,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育人水平

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同样课程思政建设也要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程思政并不意味着课程思政教师独自“战斗”,而是要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一是加强人员的互动对话。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师要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会,分享教书育人经验,共同协商、解决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实施双向听课制度,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对方一线课堂听课、观摩和交流,特别是课程思政教师要深入思政课堂进行观摩交流,以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二是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深入各学院,参与并指导课程思政。对于课程思政教师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领域之外的另一种专业,相对而言显得陌生。尤其是在课程思政建设初期,课程思政教师需要思政课教师提供教学协助和业务指导,帮助完善教学设计、评估教学动态和业务效果等。三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训活动或课程思政教师培训活动,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样,进一步助力课程思政教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思政课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