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效果和满意度评价
2020-03-04韩爽
韩 爽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12)
先天性心脏病也被称为先心病,这也是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患儿患病原因多是在胎儿时期,心脏与大血管发育异常[1]。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再加上医学发展速度较快,对于先心病患儿的治疗,临床目前多会选择介入治疗,以减小患儿身体创伤,并提高治疗效果[2]。但如果患儿未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护理,对于恢复较为不利[3]。本次研究选择两种护理方案,现进行如下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从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心血管疾病患儿中选择5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儿进行分析,将其按照随机双盲法均分成对照组(n=29)和研究组(n=29),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3~7岁;研究组患儿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3~8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资料对比后无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介入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做好患儿术前各项检查与评估,并在其术后做好病情的监测和各项指标等的观察,做好心电监护和基础的健康指导。研究组患儿则接受临床路径护理,主要方法如下:
科室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护理人员、麻醉医师以及患儿主治医师,小组成员需要对既往护理工作的问题、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患儿情况制定方案,护士长需要做好护理工作的督促管理。
在患儿入院第1d,护理人员需向患儿及家属进行自我介绍,并为其介绍病区环境、病房制度、患儿主治医师等,对患儿开展整体评估,做好各项指标的监测,并加强先心病相关知识的讲解。
在入院第2d,护理人员加强患儿各项体征的观察,遵医嘱进行各项操作,进一步观察患儿的整体状态。
在入院第3d,需要加强心电图等检查,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再对患儿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完善各项工作。护理人员需帮助患儿完成术前的各项检查,并指导患儿在术前禁饮、禁食等,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安抚,避免患儿较为害怕。
患儿第4天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床旁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患儿吸氧,对其穿刺点进行4-6h按压,观察伤口是否出现渗血、渗液,做好足背动脉搏动的观察,做好并发症的预防等,术后半小时无特殊反应可摄入少量流食。房间隔缺损的患儿术后需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每隔12小时注射一次,护理人员需做好用药指导,告知家属准确的用药剂量和方法等。
患儿术后第2日,经床位医生晨间查房后,无特殊情况,护理人员指导患儿进行适当活动,如果起身后无不适反应,可以进行下床活动,但不要过量活动,并复查相关的检查,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的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方式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包括发热、出血与血管栓塞。此外,选择科室自制调查表分析满意度,家属自行打分。分值≤60分为不满意,61~85分为较为满意,高于85分为十分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的数据需利用SPSS23.0软件包进行分析,x2检验数值表示为[n(%)],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并发症
表1 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家属满意度
表2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观察[n(%)]
3 讨 论
介入治疗是先心病患儿临床治疗常用方案,带有微创性质,安全性较好,且患儿住院时间很短,这对于患儿的治疗存在较强的应用优势[4]。但患儿接受治疗后恢复效果如何,与患儿的护理工作存在密切的联系。
本次研究为先心病介入治疗患儿选择临床护理路径方案,这种护理模式主要是为患儿提供顺序性较强的护理模式,将医护服务进行有效结合,每一项内容都可以为患儿与家属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服务,可避免护理人员自身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的护理效果较差。临床护理路径可确保患儿护理与各项检查的实施时间,避免出现时间浪费的情况,从而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也能避免常规护理存在的盲目性,可以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结合此次研究数据可知,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6.9%,低于对照组34.5%的发生率,且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也要更高,体现了此方案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