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器以象制 观物取象

2020-03-03刘溪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3期
关键词:器形

刘溪尧

摘 要:在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陶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陶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爱好和文化特征。从原始陶器造型的演变和发展中,我们可以窥探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一角。

关键词:白金宝遗址;古代陶器;器形

陶器的诞生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古代先民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依据不同土质的特点进行筛选、研细、淘洗等处理,掺入细砂、贝壳碎末等制成适合烧制的陶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多种不同性质的容器。

1 原始陶器造型的演变

原始陶器造型多样,最初的构造是以模仿为基本特征,这个特征源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古代生产力较低,还停留在利用自然现有物质来加工改善生活的阶段,先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他们在劳作中有意识地对自然物进行模拟和创造,制作了具有植物形态的原始陶器。比如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变体纹葫芦形彩陶瓶(图1),现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陶瓶细颈弧腹,模拟葫芦的形态制作而成,视觉上浑然一体。还有兰州市王保城出土的条纹带盖彩陶罐(图2),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罐身似盂形,带盖,肩部四鋬,盖顶一鋬,通身黑彩,绘平行带纹、水波纹。该陶罐形似瓜形,盖上器纽的造型像一根瓜藤,生动有趣。

在史前时期,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狩猎活动中先民可以获取丰厚的食物,在制陶时取诸动物的形体形象制成陶器的造型。比如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的黑陶鹰鼎(图3),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陶鼎采用驻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与足持平,并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形成鼎足。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鼎口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威风凛凛,栩栩如生。此件陶鼎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实用性和造型性相得益彰,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另有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红陶兽形壶(图4),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陶壶为一件酒器。夹砂红陶质,通体磨光,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整体呈猪形,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弧形提手,尾根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注水,体肥壮。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便于加热。全器构思巧妙,造型生动,饶有趣味,既是使用器,又不失艺术情趣,准确地把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和体形特征,是一件模拟动物形态的陶器珍品。

人们在制作陶器时,会受祖先崇拜及巫祀信仰的影响,在造型上也出现了模拟人物形态的陶器。如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图5),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陶瓶为细泥红陶,器形呈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部双耳已残。口颈处有圆雕人头像,人头像为披发,前额短,头发整齐下垂,鼻呈蒜头形,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部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器身绘黑彩、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三組,造型以抽象的线条和人头像相结合,以雕塑与彩饰装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

此外,也有模拟器物造型的陶器,这类陶器的造型由纯粹的实物向抽象形式发展,是先民审美意识提高的表现。比如陕西省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船形彩陶壶(图6),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泥质红陶,口部呈杯状,器身横置,上部两端突尖,颇像一只小船。在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渔网挂在船边,似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正在晾晒渔网。陶壶上端两肩横置两个桥形小耳,既便于提拿,又可穿绳背负,随身携带,是我国最早的船形酒器。

从以上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器在造型上质朴淳厚、附件少,器形也更为接近自然,保持着原始的意趣。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制作技术的熟练,先民的造型能力也有了提高,根据生活的需要,陶器的造型也渐渐脱离了对具体形象的模拟,开始向实用性迈进。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陶器的造型日益完善,盖、纽、流、耳、把、足等器物附件被广泛应用,器形多样,制作精致,口沿加宽,器壁变薄,一器两用或多用的巧妙设计都表现出造型能力的提高和先民生活的改善。

2 大庆地区原始陶器解析

距今4000年前,生活在嫩江沿岸大庆地区的古代先民们以渔猎、畜养、采集生活。他们掌握了精湛的制陶技术。陶器的制作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时也在器形审美特征及艺术品位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具体实例如下:

白金宝遗址一期遗存中出土有青铜时代的大口深腹罐(图7),炊器,砂质陶,圆唇,口沿略外撇,敛口,弧腹,小平底。整体造型浑圆,深腹腔,上腹部饰有三个对称的圆形泥饼,腹腔一侧留有缀合裂缝的钻孔,通体打磨较光滑。器表留有熏烧及烟炱痕迹,反映在使用功能上推测其为蒸煮器具。

白金宝遗址一期遗存还出土有青铜时代乳钉纹陶瓮(图8),盛储器或汲水器,砂质黄褐陶,器表有打磨痕迹。方唇,直口,矮领,圆弧腹,腹地结合处抹圆,平底,肩部饰有四个对称乳钉,器形较高大,口和底较小。

肇源白金宝遗址出土有青铜时代的乳钉纹单耳陶杯(图9),此件单耳杯是白金宝遗址一期小拉哈文化的典型代表器形,夹砂陶,薄胎,器表打磨光滑,呈黄褐色。口沿一侧置剖面呈扁圆体的环形耳,器耳高于口沿,尖唇,上腹略鼓,口沿下对饰三个乳钉。器表见纵向刮痕,呈现灰褐或灰黑陶色不纯的斑驳现象。陶杯器口略经修整,器耳系单独制作后,用榫卯法装配在器身上。乳钉这样的装饰附件则直接贴筑于器表,环耳均纵向置于陶杯的口部,乳钉则以横截面二分或四分对称形式饰于器物口沿处。

肇源小拉哈遗址出土有青铜时代陶壶(图10),其为小拉哈遗址三期遗存,泥质红褐陶,局部泛灰,圆唇,直领,球腹,小平底。腹部饰斜向绳纹,器表已经打磨,容量大,器壁薄,造型简洁大方。

肇源白金宝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三角纹折腹陶钵(图11),是白金宝遗址二期遗存。该钵是一件古朴的盛食器,夹砂黄褐陶,敛口,尖唇,弧折腹。口沿有慢轮修整的痕迹,上腹部饰内填平行线的交错三角篦纹,器形完整,纹饰单纯简洁,功能实用。

作为炊器的青铜时代陶鬲(图12),是白金宝遗址三期文化的典型器物,其高分裆,深袋足,直口,无叠唇。深腹腔,袋足圆鼓,素面,器表打磨较光滑,在口沿下、袋足与腹腔结合部各贴附一周条形堆纹,堆纹上饰刻齿纹。陶鬲筒腹深足高裆,加上器体较矮的陶支座,达到烧火方便及充分利用热能的目的。中空而肥大的三组构架稳固、容积大,扩大了受热面积,升温快,大大缩短了蒸煮时间。

几何纹筒形陶罐(图13)是饮食活动中最常用的盛储器,该陶罐为大庆市肇源县白金宝遗址三期遗存,泥质黄褐陶,器壁薄,器表打磨光滑,质地较硬。尖唇,折沿,下腹略鼓,腹壁斜直,下腹壁与底结合处近直角。陶罐外壁纹饰细致精美,下腹贴筑马鞍形器纽,该器线条多变,构图严谨,堪称白金宝遗址陶器装饰典范。

3 结语

大庆地区的这些陶器制作工艺虽然比较原始,但是就其造型和装饰艺术来看,却代表了青铜时代大庆地区的陶器制作水平,反映了当时先民的生活状态,器物的使用功能古朴简洁,满足了当时先民的生活需求,其独特的装饰风格亦充分展示了大庆地区古代先民的艺术创造力。几千年过去了,如今其静立于展柜中,依然能看出其基本形制与造型设计为后世继承沿用的痕迹。

猜你喜欢

器形
明初景德镇翠青釉瓷器试析
明代青花瓷中的宗教文化元素
出土齐家文化玉器与龙山文化玉器的对比研究
宋瓷对商周青铜器美学的延续
试析紫砂器形文化
浅谈制壶工艺与紫砂泥料
浅论北宋汝窑瓷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价值
宝庆竹簧器形制作技艺及创新传承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