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初景德镇翠青釉瓷器试析

2020-12-23高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1期
关键词:器形永乐特征

高宇

摘 要:明初永乐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呈现出一派开拓进取、探索创造的生机蓬勃景象,特别是高温单色釉瓷器,种类繁多,烧造品质极高。其中翠青釉瓷器为永乐御瓷之独珍,其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存世数量极少,十分珍罕。文章根据目前可靠来源实例,结合出土及文献资料,综述永乐时期的翠青釉瓷器的工艺及特征。

关键词:永乐;翠青釉;器形;特征

青釉,在瓷器烧制伊始便是最常用的装饰方式。东汉时期就已经可以烧制釉层光亮透明、结合紧密的青釉瓷器。隋唐时期,“南青北白”的既定格局,说明青釉瓷器成为南方窑厂的主要烧制品种,越窑出产的秘色瓷釉色碧绿青翠、莹润悦目,成为一代名品。南宋中晚期,伴随着龙泉窑的釉料配方从石灰釉向石灰碱釉转变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成熟应用,古代青瓷进入了第一次的鼎盛时期,其标志为粉青与梅子青釉瓷器的成功问世。其中的梅子青釉明澈透亮,色泽青绿,犹如翠玉般温润含蓄,因其烧成温度偏于正烧的上限,烧造难度更大,成品率低,故尤为珍罕。

明代初期,内府在饶、处二州同时颁样烧造贡用瓷器。处州龙泉官窑在此期间承接了大量的订烧任务,技术较同时期周围窑场更为讲究,可烧制出碧绿的釉色,但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窑青釉,特别是梅子青釉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的釉面略呈浊黄。另一方面,相比同时期永乐景德镇御窑厂的出品,处州龙泉官窑依然带有浓厚的元代和洪武时期体大胎厚、装饰繁缛的遗风,所以从永乐时期开始,内府也同时在景德镇御窑厂试烧仿龙泉釉的产品。永乐御窑厂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技术的难题,成功烧制出成熟的、媲美梅子青釉的翠青釉瓷器。本文以目前存世的几件永乐时期翠青釉瓷器实例,分析其发展历程。

1 存世实例

目前所见有确切著录或来源的翠青釉瓷器,共有九例,其中八例为盖罐,一例为碗。盖罐分有系和无系两类,其中四例应为清宫旧藏。两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①,一例无系无盖(图1),一例肩部饰三海棠形系,有盖(图2);台北故宫博物院两例②,其中一例带盖,一例无盖(图3);波士顿美术馆收藏有一例相同的藏品(图4),被视为中国瓷器及中国艺术的重要代表,分别收录于中国瓷器图录的封面③及中国艺术精选的图录中④;另外三例见于香港苏富比2009年10月8日拍品Lot1624(有盖无系)、纽约佳士得2010年9月16日拍品Lot1357(有盖,但三系磨去,残留三朵海棠花)、2016年“福建运通—厦文集珍”拍卖会器物专场拍品Lot203(饰有海棠形三系,无盖)。碗例为武汉市博物馆馆藏明楚昭王墓出土的永乐翠青釉碗,有玉感①,为同类精品。

2 器形浅析

以存世三系罐为例,直口,短颈,圆肩,扁圆鼓腹,平底,肩部等距对贴三个海棠形花托,托上设一个环形系,器内及底施白釉,器身及盖施翠青釉。造型敦实雅致,线条圆柔大方,胎体厚薄适度,圈足处理规整。此类罐型或基于早期围棋盖罐,原应作贮存棋子用,或曾置于皇帝寝宫处,此器形为永乐时期仅有。②同类罐例可见甜白釉、黑釉器③等,恭造细致,尤见珍罕。陈万里先生在《被劫往台湾的故宫古代瓷器》一文中特意提及“明永乐翠青釉三系罐”,可见其珍贵至极。④

3 特征界定

翠青釉为永乐时期官窑新创的高温单色釉,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胎体和器足处理规整,器面多光素,邊沿垂流现象突出,玻璃质感强,釉内含密集的小气泡。⑤因烧造年代极短,存世较少,翠青釉瓷多被归入仿龙泉釉类产品而未引起重视。所谓翠青釉,必是翠碧娇嫩,稍白,则为冬青,稍暗,则为灰青;必是严控窑温,方成佳器。

3.1 历史背景

永乐时期(1403—1424)的景德镇御窑厂,呈现一派开拓进取、探索创新的生机蓬勃的景象,器物的造型、式样,釉色的品种,工艺的创新,均大大突破前代的局限,呈现出琳琅丰富的盛貌,奠定了明清御窑制瓷的范式。其中的翠青釉与甜白、鲜红一经面世即为世所珍,成为陶瓷鉴赏家在品鉴永乐御瓷经典时无法忽略的实例名品。

翠青釉是永乐官窑新创的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颜色釉,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润、平净为主要特征。⑥以存世翠青釉三系罐为例,胎体厚薄适度,器足处理规整,器形线条圆柔,造型匀称,胎体迎光色泽肉红,且现存的翠青釉器物釉面均没有橘皮棕眼现象⑦,说明烧制技术成熟。

3.2 出土实例

武汉市博物馆馆藏明楚昭王墓出土的永乐翠青釉碗,高5.5厘米,口径11.8厘米,口沿薄釉处呈白色,内壁积釉处呈湖绿色,釉色晶莹温润,有如玉感。⑧这是目前所见唯一可以确认的出土实例。《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时之。”楚昭王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去世,由此可以确定翠青釉碗的年代下限。但景德镇御窑厂各遗址发掘均不见翠青釉资料,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3.2.1 考古发掘的局限性

景德镇御窑厂占地面积广,范围大,目前进行的几次发掘多为配合基建工程而进行的局部发掘,出土瓷器未能全面反映当时的烧制盛况。目前存世的瓷器中,有的品种在此遗址发掘出土中就没有发现,如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等⑨。

3.2.2 没有残次品

景德镇御窑厂的明代遗存均为当年烧造不合格的器物打碎填埋而成。翠青釉器物存世量极少,可见当年御窑厂的烧造数量并不多,所见器物器形仅见盖罐及高足杯、碗盘等,其余器形不见。⑩当时的烧造技术已经很成熟,如果有残次品,大部分原因可能是釉色不达标,因此遗址发掘中永乐地层常见灰青釉、豆青釉、淡青釉等瓷片,而成品所呈现的即所谓的如翡翠般的翠青釉色。

3.3 同类对比

虽然翠青釉的烧制初衷是为了达到梅子青釉效果的釉色,并在传统上被称为“仿龙泉釉”,但其本身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工艺特征,与其他相似釉色也有本质的区别。

①与南宋梅子青釉区别。南宋龙泉窑青釉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氧化铝,通过多次上釉和复烧才能取得厚釉的效果。其中梅子青釉厚1.5毫米以上,如此厚釉且不会流淌,不仅具有深厚凝重的美感,而且光泽度也不会太强。此种釉色的烧成要求强还原焰,烧成温度需1250~1280摄氏度k,已偏于正烧的上限。而翠青釉从胎釉成分、烧造技术均与南宋梅子青釉色不同,但其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却别有一番韵味。

②与明仿龙泉釉区别。为迎合圣意,明永乐御窑厂竭尽全力研烧仿龙泉釉。成品釉面肥润,色调青翠,唯胎质较白,底部以人工涂刷浆泥,烧结后或呈现较深的酱褐色,或呈现火石红色。工艺装饰手法有光素、刻花与凸贴几种。①与翠青釉相比,仿龙泉釉胎土偏灰,应是为达到仿制龙泉窑器物而刻意为之。而翠青釉胎体细腻纯净,釉仅施于器物外壁,内壁多白色透明釉,满体气泡密布,如鱼子状,气泡有大小之分。②且不施加任何刻画和装饰,整体呈现特征与仿龙泉釉有本质的区别。

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开始烧造具备梅子青釉效果的仿龙泉釉瓷器,既是对宋代名窑名品的追慕,也反衬出内府对此时龙泉窑瓷器依旧沿袭元代制瓷厚胎粗工、色偏浊黄面貌的修正。对存世不多的永乐时期的翠青釉器物进行分析,可以肯定此时御窑厂已成功烧制出媲美南宋龙泉窑鼎盛时期的青釉制品。而这一技术的成熟,也直接导致了明代中期内府不再向处州窑厂订烧青瓷,从而导致龙泉窑的质量全面下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青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随着各式彩器工艺的发展与创新,之前大放异彩的单色釉器—青釉器皿已不在主流用器之列,仿龙泉釉除永乐宣德朝有烧造外,其余各朝少见或不见,而翠青釉瓷器独存于永乐一朝,器形、胎釉、装饰等方面的完美结合与和谐表现,使翠青釉瓷器能够在永乐御窑瓷器众谱系中光彩夺目,一如苏轼诗作所咏赞的那样:“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翠青釉瓷器在承续南宋传统的同时,创造性发展出一种全新的风格。直至三百年后,雍正帝尚雅,着力复兴青釉品种,开启了雍正时期单色釉瓷器高峰的先河。

猜你喜欢

器形永乐特征
彩色笔动起来
抓特征解方程组
浅论北宋汝窑瓷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价值
《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贵阳乌当罗吏目村发现永乐公主旧居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