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曾国藩家教的历史特点

2020-03-03邓丽萍邓纯旭

关键词:曾氏编校家书

邓丽萍, 邓纯旭

(1.辽宁师范大学 出版社,辽宁 大连 116029;2.大连医科大学 外语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44)

一、曾国藩家教的特点

综览数千年中国家教之特点,不外乎平民教育和贵族教育两大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和视野上,平民教育虽然针对的只是家庭成员,但教育视野却是社会民众,目的是让全社会成员接受教育信息。这种教育主要是基于社会道德层面的教育,虽然受众仅是家庭成员,但受教育者却被教育者看成是一颗颗良种,让这些良种在社会中生根、发芽、开花、结实,就如蒲公英,种子绵延,遍地开花。于是,社会风气便在这无声无息地传播中日益向好,从而出现“蒲公英效应”。而贵族教育针对的是极少数天才、精英,视野则是金字塔的顶端,培养目标是管理统领大众的领袖人物。教育者认为只有少数天才和精英才能掌握受教的学问、理论,大多数人既无资格学习,也无法达到顶端。

这两种教育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都曾不断地进行着。二者有时会出现交叉效果,即平民教育也可培养出精英人物,贵族教育亦能培养出“蒲公英的种子”,成为影响社会的楷模。教育家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即平民教育,但其教育目标是培养治国御民的大政治家,归根结底还是贵族教育。孔子进行贵族教育之目的是培养出精英,让精英去教化大众,使整个社会安定起来。孔子把精英人物的影响比作“风”,百姓的作用就是草。风向哪边刮,草向哪边倒(1)杨伯峻.论语译注[M]∥孔子.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8:136-137.。贵族教育的另一典型倡导者是明代大儒王阳明,他创立的“心学”影响后世数百年,被后人尊为“王学”。“王学”的高深之处,只有少数研究者方能进入,他的“心本体论”“致良知”“知行理论”,一般学者都难以理解。尽管他一生不停讲学,学生众多,但真正参透“王学”者甚少。其学生王艮,发现了“王学”的非大众性特点,便创立泰州学派,把“王学”从贵族中解放出来,下移至广大群众中,认为“圣人之学”即“百姓日用之道”,若脱离广大民众则是儒学的失传。泰州学派多是社会底层大众,山野樵夫、贩夫走卒无不读圣人之书,使高深的“王学”生活化、实用化、平民化。泰州学派的大众化思想教育大部分场合是家庭,亦属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家教与古之圣贤的教育有一脉相承之处,更有其独特的内涵。

曾国藩家教是平民教育的典范,这一特点比王艮泰州学派还典型,王艮是把王阳明的“心学”平民化,但“心学”本身深奥难懂,无论再怎么平民化仍离不开“心学”,难以真正平民化。再者,泰州学派的影响与曾国藩的影响更无法相提并论。

曾国藩本人官位极高,他出将入相,是清代少有的极品汉官。但他始终以平民思想、以大众目标来培养兄弟和子侄,他虽不要求子侄去做高官、成为精英去统治民众,却要求他们的思想品德与圣贤一般。他之所以坚持平民化教育,与其出身有关。他在《台洲墓表》里以长文介绍自己的家世,大意是说先世五六百年“累世力农”,“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2)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4:45.,至祖父曾玉屏,努力开荒辟林,使衣食无忧,开始督促儿子曾麟书苦读。曾麟书连考17次,到43岁才考取秀才,总算突破五六百年无功名的家史记载。曾麟书中秀才时曾国藩已22岁,他在祖父督责中、父亲带领下刻苦攻读,其父中秀才的次年,他考取秀才。曾麟书见儿子比自己天资好,便放弃科考安心教书生涯。曾国藩考取秀才的第二年又中举人,28岁考取进士,点中翰林。在曾国藩的意识中,曾氏的一切荣誉,他本人的一切成绩皆归祖父曾玉屏操劳之功。在其心目中,即使自己官至一品大员,“威仪言论”与“手中之道”尚不及祖父百分之一,祖父是“型于家,式于乡邑”之榜样(3)唐浩明.曾国藩诗文集(最全本)[M].长沙:岳麓书社,2015:366.。曾玉屏乃极为普通的农民,却被曾国藩终生奉为圭臬,并以其创制的家规定下著名的曾氏八字“家诀”,去教化兄弟子侄做具备圣人品格的普通百姓,这种家庭目标与王阳明等精英贵族教育目标大不相同。

二、曾国藩家教的内容和方法

曾国藩家教的内容集中于流传百余年的《曾国藩家书》(以下简称《家书》),《家书》共1 458篇,被后世誉为“治家之宝”。百余年来不仅被治国治军的领袖人物奉为至宝,连士农工商平民之家亦无不学习曾的家教之术。“家书”内容之丰富饱含着曾氏家教的方法。

写信写日记是曾国藩的习惯,他留心于此,并刻意留下来。《家书》和孔子的《论语》很相近,没有系统的理论,总是只言片语,难以分类和概括。古今研究《论语》和《家书》者数以千计,作品更不知远超原文多少倍,本文仅作尝鼎一脔而已。

(一)修身

《家书》首个重点便是修身。把自己的修身经验写信告诉家中诸弟,体现其良苦用心。修身是旧知识分子的家常课,但曾氏修身刻苦,确有体会,原因是他的教训也深刻。他于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后,连续五年入京三次参加会试,前两次未中,花光了曾家积蓄。第三次去京师是父亲为他借了三十二吊钱作盘资。这次他终于榜上有名,且被皇帝钦点翰林。一个农民的孩子,突然成功,便忘乎所以,返乡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拜客收礼,此陋习,名流和清门不耻为之,本该入翰林院继续研习的曾国藩却大搞特搞,一去数月不归。直到散馆考试授职时,他才匆忙赶往京师。路上仍在汉口、开封、长沙、岳阳等地拜官收礼。当时的曾国藩如此贪鄙却不自知,直至后来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他于道光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入京,四月十七日庶吉士散馆考试,46名参考者中他列二等第19名,总第36名。当时庶吉士考核授职,一等留院做编修、检讨;次等分发各部任主事、中书;末等外放做知县、教谕等基层官吏。曾国藩本留院无望,因那年仅2人分发各部,3人放至基层,其余41人全部留用,他侥幸留下。

曾国藩留院初期较长时间仍每日纵酒高会,频入歌楼妓院。数十日放纵,使身体“油灯枯尽”,精神萎靡,失去前进的动力。他在日记中写道:“留馆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愒,不觉过了四十余天。……因循过日,故日日无可记录。”同一天又写道:“余今已三十,资禀顽钝,精神亏损,此后岂复能有所成?但求勤俭有恒,无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如熟灯燃,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庶几稍稍培养精神,不至自速死。”(4)唐明浩.曾国藩诗文集(最全本)[M].长沙:岳麓书社,2015:40.曾氏此时在迷恋酒色中身心受到重残,如吸食鸦片想收手又难。如何才能止住逸欲?保住油灯将枯的身子?他每日苦苦挣扎。恰此时他遇上了著名理学大师唐鉴,唐鉴又推荐了具有盛名的大儒倭仁,曾氏称唐、倭为终生导师,此二人影响他一生,是曾氏成为理学大师的关键人物。唐、倭二人引导他读一经,他选的是《朱子全集》,克己修身的办法是写日记,每天用圣贤标准自照。广交好友,一起做修身“日课”,互相批评、一起谈读经体会。此后的十年他与京中的数十好友每日共同修身,做“日课”,终成当时知名的理学家。自此,他每天必写日记,也有目的地写家书,向家中的诸弟谈修身体会。

道光二十二年(1942),其弟国华在私塾考试未考好,他借此给诸弟写了一封二千余言长信,教育他们要为国为民立大志,思想修养要向大舜、周公那样为国为民忧,不要为一己私利忧。给他们讲自己的读书修身体会,要读“圣人”之书,不做读书无识的“识字之牧猪奴”;要以“圣人”为榜样,克服私欲和“妄念”,以“慎独”要求自己,克服名利思想。下文仅摘抄几段:“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吾友吴竹如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倭仁)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抄三页付归与诸弟看。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5)曾国藩.家书:二[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39-40.同年十二月二十日给诸弟信谈读书心得:“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6)曾国藩.家书:二[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48.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给诸弟信有语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余受父教,而余不能教弟成名,此余所深愧者。”(7)曾国藩.家书:二[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94.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给诸弟信:“我待温弟(即六弟国华——引者)似乎近于严刻,然我自问此心,尚觉无愧于兄弟者,盖有说焉……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我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书籍、衣服二者……除此二者,予断不别存一物以为宦囊,一丝一粟不以自私。此又我待兄弟之素志也。……”(8)曾国藩.家书:一[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183-184.这封信以现身说法教育诸弟书。至于要求弟、子养成慎独、谦和、敬重、孝顺、刻苦等品格的书信更是屡见不鲜。

曾国藩刻苦修身,果然思想奋进,在清廷官员中也很快知名,官阶也由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升至二品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正二品已是朝中大员了,时年37岁,他也曾在《家书》中写道:“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9)曾国藩.家书:一[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149.他虽然很快官晋大员,但努力克省,以圣人自求,“以升官发财为可耻”,并以此教育子弟,立誓:“予断不别存一物以为宦囊,一丝一粟不以自私。”曾国藩为何被誉之为“圣相”,其《家书》被视为“治家宝”?观其严刻克省自己,严刻教育子弟,在古代官僚队伍里少之又少,实为做官教子之楷模。

(二)齐家

勤俭持家、诗书传家、耕读立家、忠孝全家等一整套传统家训家规,是曾国藩家教的另一类内容,也是曾氏家训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家书》的后半部中比比皆是。

曾氏勤俭等好家风是曾国藩祖父创立的,曾国藩认为曾氏的兴盛来自祖父创建的好家风,他自身的成就更是曾氏家风家教所造就。曾国藩终生崇敬祖父创建的家风,孜孜不倦以此教育兄弟子侄。他组建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同样用曾氏家风教育湘军军官和士兵,他艰苦奋斗,屡败屡起,取得步步胜利,成为晚清统领重兵的汉族统帅和统治一方的汉族大员。他以经年修身所得,低调、收敛,不得意忘形,但其兄弟和手下军官却随着官职的升迁,愈加嚣张。他守家的弟弟曾国潢仗势横行乡里,成为恶绅。领兵作战的曾国荃贪功好利,跋扈凶恶,每下一城一地无不烧杀抢掠,破坏了湘军纪律,影响了曾国藩和湘军的声誉,成为清政府扑灭他们的口实。正是在这种危机形势下,曾国藩制定了曾氏“家诀”,并不厌其烦地用家书教育诸弟和子女,从而产生了色彩鲜明的曾氏“家诀”和一部沉甸甸的《曾国藩家书》,留在中国传统优秀家教家训的文化典籍中,至今仍闪耀着不朽光辉。

咸丰十年(1860),决定太平军失败命运的安庆战役激烈进行,这年曾国藩被授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荃是围攻安庆的主帅。曾国藩已看到安庆即将被攻陷,太平天国失败的结局已定,清政府必将计划如何对付以曾氏为首的湘军统帅和湘军。他遂即多次写信给前线作战的曾国荃,商量“治家之道”,又多次写信给老家的曾国潢,商定“家教秘诀”。如一封写给曾国潢的信道:“余与沅弟(即曾国荃,字沅浦——引者)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祖父曾玉屏字星冈),大约有八个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10)曾国藩.家书:一[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536.另一封给曾国潢的信明确归纳出曾氏的治家八字诀曰:“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吾近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云:书、蔬、鱼、猪,考、早、扫、宝;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11)曾国藩.家书:二[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1307.曾国藩要求曾氏家族无论为官为民,男女老少,都要依据这八字家法做到终生不脱离生产劳动,尤其居家者都要早起、扫除、祭祀先人、善待邻里、读书、种菜、养鱼、养猪。同时拒绝算命的、看风水的、巫道、和尚、巫医、闲客六种人,以免受骗和招揽是非。

他曾给8岁的次子纪鸿写信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12)曾国藩.家书:一[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324.一个8岁顽童似难懂这些大道理,但曾国藩却要趁其幼年而教之,培养其崇尚勤劳节俭。同样,他也多次写信给长子曾纪泽以曾氏家诀教育之,期冀子弟继续保持其勤劳节俭的兴旺家风,并长留世泽。

他把曾氏家诀带诸军旅,以此教育军官和士兵。如创立淮军的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僚时十分懒散,在曾国藩家风严厉训导下,终于改掉许多坏习气,成为影响时代的名人。

曾国藩不放心带兵的弟弟曾国荃,“家书”给曾国荃的也最多,以忠孝全家的道理教育他:“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才识平常,断难立功,但守一勤字,终日劳苦,以少分宵旰之忧。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13)曾国藩.家书:一[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560.“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去冬之买犁头嘴、栗子山,余亦大不谓然……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接时,吾未及见。……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宜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14)曾国藩.家书:二[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833-834.此时曾国荃攻陷安庆掠走陈玉成英王府大量存银,又率军包围南京,拒绝外援,舆论攻击他强掠安庆,又要独吞金陵太平天国的金银。所以曾国藩多次写信教育他,这是其中的一封。信内批评他用抢来的银子购置家乡梨头嘴、栗子山的土地,遭人议论,连手下之人也气焰嚣张。规劝他多想朝廷国家,少为个人打算。金陵陷落前,曾国藩又多次去信规劝国荃做好功成身退打算。“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此次军务,如克复武汉、九江、安庆,积劳者即是成名之人,在天意已算十分公道,然而不可恃也。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15)曾国藩.家书:二[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1057.曾国藩以古今历史教训和所谓“天道”警告曾国荃,功成名不一定就;功成名就者又很难得到功名的福报。只要为国家出力,不必去想成名和享福。再如:“弟备尝艰苦,亦须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劳绩在臣,福祚在国之义。刻刻存一有天下而不与之意,存一盛名难副成功难居之意。蕴蓄于方寸者既深,则侥幸克城之日,自有一段谦光见于面而盎于背。至要,至要。”(16)曾国藩.家书:二[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1080.曾国荃未听兄长的再三劝导,城破时他率湘军劫城谋财。正如兄长所料,引起大众不满,送给他“老饕”之称,清政府迫他告退还乡,湘军也被迫遣散。

曾国藩给家中的夫人、子女等写的“家书”更是细微烦琐,生活起居无不反复嘱咐叮咛,诸如“诸男在家勤洒扫,出门莫坐轿。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等等。攻陷安庆之后,曾夫人率儿媳和女儿们来安庆。他为之购得纺车七架,亲督她们纺织,他写信给留守湖南的家人说:“安庆寓中内外大小平安,足慰远念。共办棉花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17)曾国藩.家书:二[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1064.总督大员之家,每日七架纺车鸣叫,这是绝无仅有了。他为儿媳、诸女儿制定了家政科目,亲自“验功”,食事天天验,衣事三天一验,细工五日一验,粗工一月一验。规定: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为食事,午前纺织为衣事,午后为刺绣细工,晚上做衣服鞋子为粗工。

受曾国藩家教思想影响最深的是其小女纪芳和长子纪泽。纪芳做了巡抚夫人仍不忘劳动,认为“贵人妻女,实为奢侈作俑之尤,且每为男子操行事业之累,故先公对于予等督责如是之严也。余既受此等训育,终身以为习惯”(18)曾纪芬.崇德老人自订年谱[M]∥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6:15.。曾纪泽也能坚持家风,曾为驻英法俄大使,生活用度十分节俭,后人称颂他“操行严,不私公费”。他在伦敦使馆挂一对联:“濡耳染目,靡丽纷华,慎勿忘先子俭以养廉之训;参前倚衡,忠信笃敬,庶可行圣人存而不论之邦。”(19)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5:271.

三、曾国藩家教的时代生命

曾国藩生活在清朝的中后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4个朝代,正是清帝国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时期。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灼痛,深感封建官吏的贪朽,目睹世风由淳厚到浇漓,他渴望通过道德教育来改变社会。曾氏把培养子弟“贤达”视为重要职责和使命,要求他们在修身、修心、修行上砥砺磨炼。表面上是期冀家道兴旺,家运长久,实则是他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来培育社会良好道德风尚所做的不懈努力。

曾国藩辞世前给李鸿章写信让他前来,信中有“此次晤面后或将永诀”,当以大事相托。二位相见后所谈“大事”竟是“纠正人心,培养世风”之事。他说,数十年为何办事艰难,难在人心不正,世风不淳。要正人心,淳世风,仅靠一人一家不行,而是靠一二人作“种子”,天下人应和,世风就会好起来。他们议论的“种子”提到了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刘长佑、沈葆桢,但又都觉得不够令人满意。如首选左宗棠,他伟才大略,廉洁自守,但性情太刚,气度太窄,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种子”没找到,待李鸿章离去不久,曾国藩便病死南京总督任所。实则他本人才是传播优秀道德典范的“种子”。生前清政府对他手握兵权疑忌重重,而死后即把他树为偶像,近代文武大家也无不把他推崇至上。此后的一百多年,曾国藩被奉为“立德、立言、立功”楷模,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弘扬,包括1 500万字的《曾国藩全集》出版。《曾国藩家书》一版再版,有人将此称为“曾国藩现象”。

饱含“百姓日用之道”的曾氏家书,当今仍具强大的生命力,不但为寻常百姓奉为治家楷模,更得到国家重视,被誉为家风教育典范、民族优秀文化瑰宝。曾国藩临终前最关心的“正人心,淳世风”的大事,不但与我们倡导的社会道德风尚一脉相承,且为今日社会风尚之建设提供了历史的智慧和养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其必将一直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曾氏编校家书
ABSTRACTS
清晨忆家书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一封家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家书》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山村除僵尸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