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力”建设背景下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路径探析

2020-03-03

教育观察 2020年26期
关键词:脚力四力育人

谢 凡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一、引言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在此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应运而生。“三全育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立体化教育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入心、入脑,为高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2018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公示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后,在全国掀起了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热潮,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高校的班风、学风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自我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但“三全育人”推行两年来,各高校的教育效果参差不齐,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缺乏顶层设计,工作不够深入

纵观高校开展的“三全育人”工作,部分院校缺乏对“育”字的顶层设计,工作整体规划并不合理,没有将“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方针贯穿、融合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出现了“重知识、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仍以考试成绩定好坏。同时,当前的“三全育人”没有明显能体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育人大纲、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缺乏全局性的考虑。大多“三全育人”项目只是在日常工作基础上换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辅以一些学生参与项目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工作深度不足,没有将育人元素与各教育因子深度融合起来,达不到“全过程”育人效果。

(二)引领欠缺,项目融合不足

高校“三全育人”各项目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行政部门和系部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例如,有的高校后勤处开展“我在食堂的一天”劳动体验教育,带领学生体验食堂服务工作的艰辛,培养感恩意识。如果在此过程中能融入“文化育人”元素,让学生在洗切配菜过程中注意节约,将“艰苦朴素”的传统文化融入食堂劳动体验,就更能多维度地发挥育人效果,实现跨项目交叉合作,有效提升育人质量。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引领不足、考虑不深,没有“全校一盘棋”的统一思想,没有形成“全方位”开展思想教育的统一格局。

(三)宣传不到位,师生参与度不足

在“三全育人”工作全盘推进的环境下,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参与度不足。由于宣传不到位,部分师生对“三全育人”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会自觉投入“三全育人”活动。学校方面,只有与育人项目相关的部门才会积极参与“三全育人”活动,如党工部引领“文化育人”、学工处负责“实践育人”、教务处推进“课程育人”、后勤处牵头“服务育人”等,但高校内一些部门如基建处、财务处、工会等部门则很少涉及相关的育人工作。学生方面,由于全员的参与难度较大,部分高校实行学生代表参与活动的方式(如“服务育人”为食堂打工体验等),试图让学生代表以点带面影响全体学生,但最终因学生个体影响过小,难以形成有效的宣传,使得一些有意义的育人活动流于形式。“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参与,而这些形式最终大多只会变为几个主要部门和个别学生代表参与。

三、“四力”建设对“三全育人”推动的现实意义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工作者要开阔视野、增强本领、加强调研,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建设。这段重要讲话对广大宣传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饱含了对广大宣传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四力”建设与“三全育人”工作同为思想政治工作,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提出,将“四力”建设与“三全育人”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以此产生更好的德育效果。“四力”建设涉及范围、受众面更广,属于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工作顶层指导。因此,“四力”建设中科学的方式方法,对指导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四力”以其独特的政治导向,可以在“三全育人”守正创新阶段扩大舆论导向,引领高校工作者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其次,“四力”可以在思想上、思路上对“三全育人”从政治站位、科学导向、统筹规划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各子项目工作开展有据可依,提高效率;最后,“三全育人”的落脚点是学生,“三全育人”各体系需要师生人人参与才能保证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因此宣传工作必不可少。高校工作者应充分依靠“四力”建设,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运用到“三全育人”建设中,同时创新宣传工作的思路,力争做到师生“人人知晓,个个参与”,实现德育教育效果最大化。

四、“四力”建设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路径探析

(一)稳定“脚力”,打造立场坚定的教师工作队伍

“脚力”作为明确政治方向的头号力量,是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最根本指引。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党的领导下,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到底,坚定的“脚力”明确了立德树人的前行方向,使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少走弯路。[2]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培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教育工作和宣传工作一样具有导向性和影响力,需要过硬的“脚力”。“脚力”是一切宣传功力的基础,“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等项目就需要扎实的“脚力”。[3]只有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命题,课程思政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才有明确的方向。如果教师脚跟站不稳、说话不对位,那么就会误导学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一些教师崇洋媚外,在课堂、公众场合等地散布反动言论,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脚力”缺失,没有明确的立场,像“墙头草”一样东摇西摆。这是教师队伍应当清除的对象。高校在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前,必先练就稳定的“脚力”。首先,高校要加强党的领导,明确教师队伍的政治立场,坚定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推行以“铸魂育能”为核心的“管理育人”机制,完善以依法治校为基础的内部治理体系。其次,高校要做好教师师风、师德考核工作,细化教师行为准则,细化教师招聘要求,提高教师队伍准入门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最后,高校要坚决发现并铲除教师队伍中的“墙头草”,打造一支立场坚定、与党的方针政策同向而行的教师队伍,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头雁”工程。只有坚定了“脚力”,明确了教师队伍正确的前进方向,高校才能进一步探讨如何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如何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为国家、社会输送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人才。

(二)锻炼“眼力”,发掘高校特色育人元素

“眼力”是高校发掘特色、提升育人效果的利器。很多高校不缺乏育人的元素和平台,但是缺乏发现育人元素的“眼力”。善于发现的“眼力”能有效促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高校工作者应及时转变思路,在打造校园文化、构建特色专业、创新教学方式等过程中,融入带有校本特色的思政教育,从而打造亮眼的“学校名片”。高校在做“三全育人”工作顶层设计时,要善于发掘自身特色,结合学校文化、特色专业、校企合作等特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项目。如文科专业可以通过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党的丰功伟绩等融入课堂教学,以先辈的光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推进“课程思政”;组织演讲比赛、诗词朗诵、读书会等,激发文科专业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提升其人文素养,做到“文化育人”。理工科专业则可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创新设计比赛等,使学生将知识转变为科研技能,将比拼的动力化作创造的思路,实现“科研育人”。有电子维修、汽车维保等专业的高职类院校还可在社区、街道组织“学雷锋”义务维修保养活动,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促进“实践育人”。在此过程中,高校再将此类育人元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易推广的特色育人模式,形成贯穿教育“全过程”的育人长效机制,使“三全育人”深入师生内心,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德育的积极作用。

(三)强化“脑力”,创新育人思路提升思政工作效果

“脑力”是提升“三全育人”工作质量的核心。高校从上至下不同层面要发挥不同的脑力,共同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在学校层面,党政领导班子要重视“三全育人”工作,院长、书记要身先士卒,亲自“督战”,必要时参与其中,将“三全育人”列入领导班子会议程,激发顶层“脑力”的谋划、布局作用,为整个学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做好蓝图规划设计工作。例如,高校可以成立“三全育人研究中心”,深挖各类思政元素,研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载体、融入教育路径、融入实操演练的方法,对“三全育人”的方法、模式、规律等进行理论研究,将成果应用于实践。二是在院系、职能部门层面,高校的中层部门领导要发挥教师队伍“头脑风暴”的优势,找准育人元素与各方面工作的结合点,鼓励各项目之间穿插进行。如理工科目可以向思政教学部索取“文化育人”的案例,思政教学部可以与党委工作部构建“组织育人”框架,学院行政职能部门可以与各院系行政部门共同建设“服务育人”项目等,使学院各个教学系部、行政部门不再单打独斗,以此发挥教师群体“脑力”的智慧集思广益,构建立体化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三是在教师层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三全育人”既是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也是对自身的素质能力提升的促进。古人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高校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的场所,作为高校工作者,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素养。因此,增强“脑力”是高校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道路,高校教师要不断制定课改、科研的小目标,做好课程建设,深入推进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五创优”,打造“金牌课堂”,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改科研项目,逐步推进学院的“科研育人”,当各层面的“脑力”产生共同作用后,“三全育人”才能发挥全方位、全覆盖的教育效果。

(四)提升“笔力”,加大宣传促进人人参与

“笔力”是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关键要素。“笔力”要按两个方面分别推进。一方面是指高校教师的文字功底。教师站稳脚跟、看准方向、深思熟虑后,终归要通过文笔总结凝练出来。高校的“三全育人”全盘工作也是要通过“笔力”体现的,宣传、策划、开展、推进、总结、反馈、整改、提升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化成文字。如果“笔力”欠佳,在开展“三全育人”相关工作时,就可能出现“话不完整”“做不到位”“写不出来”的情况。高校要有意识地提高教师的“笔力”,可以通过开展“星级教师”评定,构建“德育教育为根本,创新教育为目的”的科研评价方法和标准,形成“分岗考核、多维考量、多方评价”的综合学术评价机制,以学术建设为依托提升“笔力”。另一方面是指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是每一份工作推进必经的途径。问及毕业证、学分的重要性,高校学生几乎无人不晓,但问到“三全育人”为何物,大多数学生回答不清或者根本不知道。可见,宣传不到位是导致教育工作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三全育人”仅仅是小部分学生代表、班干部与教师的小范围互动。因此,高校必须扩大宣传,达到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的“全员”效果。为此,高校必须多管齐下扩大宣传,将宣传工作与“三全育人”的各项目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高校可以开展“三全育人”大讲堂、优秀新闻工作者评比、召开“心理育人”“资助育人”主题班会,加强校园网络宣传,对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政府平台,建成融“宣传、管理、互动”为一体的“三全育人”网络宣传平台等,最终达到宣传和育人双丰收的局面。

五、结语

高校轰轰烈烈开展的“三全育人”建设事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高校要把“四力”建设与“三全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基础上,加强引领、突出特色、创新思路、扩大宣传、提升影响,以“四力”的思路为导向,助推“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局面,推进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国家建设输送可用之才。

猜你喜欢

脚力四力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