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社交能力培养下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2020-03-03

教育观察 2020年28期
关键词:社交能力英语教材母语

宗 慧

(宜兴市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0)

从英语教学低龄化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意识到想要学好英语需要提前打好基础。但是,英语毕竟不是母语,过于重视英语文化的融入,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接受效果,还会影响国际化社交人才的培养。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小学英语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从而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区分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也能避免母语水平的降低。

一、国际化社交能力培养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意识目标内涵不清

在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流行和通用的语言趋势下,我国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还只是将目光局限在少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上,而对其他国家文化缺乏足够重视。我们通过学习他国文化来了解一个国家,但是我们现在需要了解的不只是英语国家,而是应该通过英语这门语言来对更多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和认识,这可以解决我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目标内涵不清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和思路,尤其是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可以对文化培养进行分类描述,从所占比重上进行调节,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化培养体系。

(二)文化知识比例偏低

英语教材中文化知识的比例是教材编定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按照国际上编教材的惯例,可以把英语教材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母语文化教材、目的语文化教材以及国际目标语文化教材。通过整体调查发现,文化知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有的学者认为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该控制文化知识的难度。这样的建议是合理的,但是不能为了控制难度而降低文化知识的比例。想要培养优秀的国际社交人才,需要在英语教材中加入更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熏陶逐渐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在国际社交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教师文化素质不高

在国际化社交能力培养视角下,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文化教学能力需要达到更高的层次,而不仅仅限于基础知识的传达。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大部分教师的文化素质较为欠缺,主要表现在文化教学观念的“扭曲”以及实际教学能力不足两个方面。[1]第一,很多小学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通常在涉及文化知识时,不是引导学生深入探析与体会,而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第二,有些小学英语教师虽然对英语的语言知识、语法、句型等具有较高的了解程度,但难以运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来陈述文化知识。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通过实际教学的调查发现,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评价形式呈现单一化。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多以考试为主,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缺少相应的评价手段。第二,教学评价主体缺乏双向评价。在英语教学评价中,教师或者学校等一般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而学生往往处在被评价的位置,这样不利于发挥评价的功能。第三,评价功能缺乏有效保障。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多方面的承认,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无法得到落实,这是评价功能缺乏有效保障的具体表现。

二、基于国际化社交能力培养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英语教育文化取向,制订明确的文化意识目标

长期以来,工具化取向的英语教学目标使英语教学局限于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面,而忽略了文化方面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拓展文化视野以及提升文化理解的进程。[2]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英语课程文化取向,将英语课程看作一个接触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以及批判文化的过程,将英语教学和人的发展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英语学习者获得有意义的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学习不再是单一的记忆和灌输过程,也不再是无聊和乏味的学习过程,而是一场体验不同文化的“文化之旅”。

(二)遵循相关原则设计教材内容,促进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

英语教材是学习英语过程中重要的知识载体,也是展示文化内容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英语教材的设计中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交际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多元性原则以及开放性原则,目的是让设计出来的教材既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又能融入更加多样的文化资源。比如,在交际语中,可以引入更多的交际场景,除朋友之间的相互问候外,还能将购物场景、打电话场景、看电影场景等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交际用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教材内容全部使用英语是不现实的,而在汉语阐释中,不能仅仅解释英语的表面含义,还要从文化层面深入探析,但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水平,需要通过更加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三)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力度,提升英语教师文化素质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面对小学生时,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更加凸显,从而造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极大影响了英语教学效果。在国际化社交能力培养视角下,学生的被动地位不仅影响知识应用,而且也会阻碍社交习惯的形成。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力度,促进英语教师革新教学观念以及提升教学素质。英语教师提升了文化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从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另外,英语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敏感度,能够对不同文化做出客观评价,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文化差异。

(四)基于文化导向构建评价体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国际社交水平

在国际化社交能力培养视角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基于文化导向来进行。首先,要形成文化导向评价理念。在这一理念下,评价方式中除终结性评价方式外,还需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文化了解程度、学习策略等进行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效果。[3]另外,也要督促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而为国际社交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引入更具实效的文化导向测试内容。在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时,需要避免采用一些固化知识,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选择。比如,在考查学生对不同场合社交礼仪的了解程度时,可以先进行错误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社交能力英语教材母语
奥尔夫音乐联合体育游戏对轻中度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母语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母语
运用传统游戏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