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2015-09-10李洋
李洋
摘 要:体育游戏是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轻松、欢快的娱乐方式达到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目标。根据有关研究可知,体育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也能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主要围绕体育游戏开展讨论,分析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性格缺陷;社交能力;自信心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其身体的健康发育,还应给予其心理成长足够的重视。然而,对儿童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无法通过传统课堂模式达到预期效果。儿童具有其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包括性格特点、认知方式、社交能力等,教师只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儿童心理健康特点概述
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刚踏入学校,以相对独立的意识进入社交环境,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因此容易出现自卑感、孤独感、胆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等心理缺陷,其中,自卑感与胆怯、孤独感相联系。儿童由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好等因素容易在集体中产生异类感,从而造成自卑心理,由自卑心理引发的社交方面的胆怯心理,将导致严重的孤独感。对于心理较为脆弱的儿童来说,孤独感无疑是阻碍儿童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另外,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则是另一种极端的缺陷心理状态,其主要是由于儿童未成功完成从家庭到学校的角色转型,将自己视为集体的中心,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导致自私的心理状态。以上提出的几点缺陷是较为典型的儿童性格表现,而从现实教学中可知,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将更为复杂。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科学、有效、适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概述
体育是小学课程的必修课之一,旨在锻炼儿童的体格,帮助其健康成长。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主要包括小组球类比赛、队列游戏、组间跳绳比赛、沿圆圈等距慢跑等,不同的教师可采用或创新不同的体育游戏模式。体育游戏的设置和安排同样具有专业性和必要性。例如,在进行小组球类比赛时,首先,教师应在分组环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分配依据包括学生性格特点、球技实力、身体耐受力等;其次,教师应设计好体育游戏环节和步骤,避免游戏过程混乱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游戏行为,针对学生性格特点进行鼓励性评价。体育游戏模式不仅能达到锻炼学生体格的目的,还能促进学生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
三、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综上可知,科学、合理的体育游戏能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而传统的课堂与课后的随机交流都无法达到体育游戏所能达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传统课堂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学,课堂小组讨论等模式并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平衡,甚至容易出现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心理缺陷加重的后果。另外,课后的学生自由活动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对于自卑、胆怯、内向型的学生而言,自由活动同样会使其感到不安。而设计合理、科学的体育游戏则能弥补其他学校活动的不足。笔者将体育游戏的具体优势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体育游戏弥补了儿童的性格缺陷
体育游戏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具有体育课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学生不仅要严格执行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开展;所有类型的学生需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合作和交流,这就弥补了学生课余时间自由活动的缺陷。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多与其他性格类型的学生接触,而性格急躁、自私的学生也能通过强制性的体育游戏不得不与其他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如此则容易产生性格相互影响的效应,达到儿童之间相互弥补性格缺陷的效果。
2.体育游戏增强了儿童的社交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不仅能使其性格缺陷得到弥补,还能通过团队间的相互合作和帮助提升其社交能力。例如,在进行组间跳绳比赛时,同组学生必须商讨比赛策略,并进行阶段比赛安排;在比赛过程中,容易因某些学生的失误而导致全组成绩暂时落后,此时组内沟通将对比赛结果产生关键性的作用;在比赛结束后,胜利组与失败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样至关重要,此时,教师应对整个体育游戏过程中所出现的沟通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所有行为进行适当评价,以帮助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反省,从而对其社交偏好进行正确引导。另外,体育游戏通常强调团队合作,因此,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要想取得优势,必须自觉与同伴合作,通过互相帮助完成游戏任务。可见,体育游戏能在规范的环境中有方向地锻炼儿童的社交能力。
3.体育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自信心
体育游戏既属于团队活动,又属于个人活动。学生不仅要在游戏中协助团队共同完成游戏任务,而且要认清自身角色,明确个人在游戏过程中的职能和重要性。在每一次独立完成游戏任务的时候,都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尤其是男同学。而当学生明确自身在团队胜利中所起的作用时,更能进一步提高其信心。对于在游戏过程中处于劣势的团队,教师要及时为其分析失败原因,使学生能理性面对失败,并友好对待同伴的竞争队伍。注意,进行原因分析和评价时,教师应避免将失败原因归结于学生能力问题。
体育教学虽可理解为对学生进行体能教育,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生理均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任何活动都必须兼顾其心理健康发展。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是促进学生交流、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教师可通过有计划的、具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能、人格的共同培养。
从上文分析可知,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体能锻炼,还能通过团队游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为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基础。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其后期的性格养成至关重要,而体育游戏既能为儿童提供团队合作体验、快乐体验以及成功体验,更能为其增加失败经验、非团结体验等,由此可见,体育游戏可从各种心理体验出发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从而为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志林.如何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
[2]饶利.体育游戏理论与教学实用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1(38).
[3]童淑丹.小学传统体育游戏编创与实践[J].青少年体育,2013(05).
[4]贾喜中.浅谈体育游戏的特点及其教育作用[J].文学教育:中,2013(06).
[5]贾丽霞,李岩.简析体育游戏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J].运动,2013(12).
注:本研究为四川性社会学与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编号XXJYC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