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启示
2020-03-03余雅洋
李 涛,姜 辉,余雅洋
(琼台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0100)
一、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学习品质
1919年,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发现,传统学校里的儿童对机械、被动灌输所得的知识难以消化。[1]为了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启了“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探索之路。通过近20年的实验探究,1940年前后,随着“活教育”的三大目标、教学原则、五指活动以及教学四大步骤的提出和实施,“活教育”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陈鹤琴提倡的“活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根本不同,“活教育”的主体是儿童,儿童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活教育”着眼于人一生所需要的各种行为习惯以及良好品质的养成,而非机械地灌输知识技能。[1]“活教育”的实施改变了当时死气沉沉的教育局面,促使我国幼教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将学习品质列入“学习与发展”的五个领域之一。随后,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新加坡、加拿大等国也纷纷开始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2]2012年,我国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指出单纯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是短视而有害的。学习品质是指能反映幼儿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其内容主要涉及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3]《指南》中的学习品质是在健康、语言等各领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能避免重复、孤立的训练。[4]此外,学习品质注重幼儿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不是指幼儿获得的具体的知识、技能或者情感体验,但却能以间接的方式影响个体学习的过程和结果。[2]例如,幼儿具备一些绘画的技能技巧并不意味着画画就是他的兴趣所在,也不意味着他能热爱绘画、专注于绘画。
二、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社会各界虽然对幼儿学习品质日益关注,但其培养方法、发展策略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5]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批判传统灌输式教育,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一)把握幼儿心理特点是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前提
人的儿童期与生命期的比率比其他动物大。[6]因为人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各种能力以应对更为复杂的环境。儿童期是发展个人最好的机会。[6]因此,教师应积极在儿童期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此外,陈鹤琴坚决反对陈腐的旧传统教育,他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具有独特生理、心理特点的个体。[7]幼儿是好奇的、好动的和喜爱游戏的,所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时要做到:把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好动心、游戏心等;开展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展好奇心、主动性、专注性、想象和创造等积极品质。
(二)培养幼儿学习品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目标
“活教育”应该有“活”目标,即教育目标的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与时俱进。“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陈鹤琴基于当时社会背景提出的教育目标,符合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并将其视为幼儿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培养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幼儿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应作为新时代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
(三)坚持“教活书”与“活教书”,以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活教育自然要用“活教材”。“活教材”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活书”,即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教学的内容。幼儿所接触的环境越广,所得的知识就越多。[8]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研究,使活动更加深入,体验更加真实。陈鹤琴在“未来之科学家”中谈到教幼儿动植物的方法应该是带领幼儿到园里、野外和树林里游玩,随时随地让他们注意各种动物的生活。这种方法比在教室里或在博物院里演讲示范好万倍。[8]这是因为幼儿自己探索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9]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幼儿只有置于感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调动并发展其主动性、好奇心、探究性等良好品质。二是“活教书”,即灵活使用教材。首先,教材不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内容。其次,教学不再照本宣科。教材要适合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教法要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的思想,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见,灵活使用教材和教法更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四)培养“活教师”是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保障
“活教师”,即能实施“活教育”的教师。幼儿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2]幼儿具有模仿的天性且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要求教师具有优良的品质,以身作则,做好幼儿良好品格养成的前提与保障。[10]
除此之外,幼儿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2]首先,教师可以为幼儿营造支持性的环境。从心理环境来说,教师应与幼儿同玩同学。教师要更加了解幼儿,教师善于引导,幼儿也容易听从。[8]在融洽的氛围中,幼儿会更加有归属感、安全感,更加敢想、敢问、敢创造。从物质环境来说,教师要设置美的环境和科学的环境,让幼儿能够从四周的环境中得到教育。教师要鼓励幼儿参与幼儿园或班级环境布置。[8]幼儿参与环境的布置,一方面能发展其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从内而外地强化其主人翁意识。
其次,教师应为幼儿选择“活的玩具”。“活的玩具”是适合幼儿心理的、幼儿不会玩厌的玩具。“死的玩具”不符合幼儿心理并且缺少教育价值,幼儿也只能从中获得一些消极的能力,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6]幼儿喜欢“活的玩具”并且能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发展能力。例如,陈鹤琴设计的益智盘,其玩法是成人将电插插入内圈或外圈任何一个电眼,幼儿将另一端插入相对应的电眼,插对则铃声响,插错则不响。益智盘将自我纠错设计在玩具中,有益于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反思解释能力的发展。因此,“活的玩具”有益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再次,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自我训练,以便在日常的问题情境中发挥教育智慧,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例如,某游戏区角人数已满,但有一名小朋友特别想加入时应该怎么办?有经验的教师会采取弹性的做法,当有幼儿特别想加入时,不妨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沟通、协商,想出可行的办法,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中。这样,不仅幼儿能更加珍惜这次游戏的机会,积极参与,而且在协调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品质、坚持与专注品质、反思与解释品质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做到经常反思。陈鹤琴提出的小团体教学法,能更好地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学习的效力,让幼儿的兴趣格外浓厚。[8]另外,分组学习、集体研讨的教学形式也能极大地增进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研究指出,幼儿在小组中的学习效果更好,小组中的人际关系也能得到强化。[11]一位具有反思精神的教师总是能从经验总结中找到更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方法。
(五)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一
幼儿教育需要家园合作。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背景特征,以及文化模式等都会对幼儿学习品质产生影响。[11]因此,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也应当是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一。
首先,家长要正确认识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及内涵,由强调知识技能转向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其次,幼儿具有模仿的天性,在家庭中幼儿模仿的对象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父母。[6]因此,父母要格外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做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发展的引领者。最后,家长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并且给予积极的回应。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获得知识的利器。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家长应给予耐心的解答,必要时还可以和幼儿一起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幼儿都会有所收获,彼此也会更加了解,关系也会变得更加亲密。
(六)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水平应成为幼儿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
在幼儿园,甄别习惯有习惯标准,检验技能有技能标准。[8]学习品质作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的重要品质也应当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同时,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明确评价目的,重视过程性评价。此外,幼儿园及幼教机构,应在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同时将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自身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
当前,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关注的教育主题,我国也日益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相关研究,但在学习品质的内涵、特点、培养方法、发展策略等方面仍然存在分歧。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在把握幼儿心理特点、树立教育目标、培养教师、教育教学、家长参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能为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