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说文解字》的河南商城方言“子”缀词探析
2020-03-03王雪
王 雪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在方言分区上,该地方言为中原官话信蚌片。目前,对汉语方言的“子”字词的研究有很多,单只信阳地区“子”尾词的研究就有安华林(1999)[1]、尹百利(2013)[2]、顾礼姝(2016)[3]等人,但对商城方言中的“子”缀词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在文章中提及。本文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入手,探求“子”的本义,进而对“子”作为词缀进行详细分类和分析,最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说明“子”缀词的发展趋势。
一、从《说文解字》探求“子”的本义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书,特别是每个汉字都列有小篆,这为解释字本义增加了可信度。许慎从字形入手解释字义,不仅列举了古文,其中也增加了籀文(即大篆)、俗体等,将一个字的不同字形放在一起,并参考例书加以辅证,解读字的本义。本文在分析“子”的本义时,就是将古文和籀文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以求字义准确。
许慎在《说文·子部》中将“子”归为象形字,“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凡子之属皆从子。古文子从巛,象发也。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4《]说文》里古文“子”即与籀文“子”即形近,上一部分像幼儿头及两臂,下一部分像幼儿两足并入襁褓中,义为婴儿,这是从字形和字源两方面分析“子”的本义。《说文》中双行小字里也记录有“子,李杨冰曰子在襁褓中,足併也。”[4]由此可见“子”作为实词,本义是襁褓婴儿、幼儿,“子”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意义逐渐虚化,演变为词缀,可查找的文献资料有《旧唐书·张濬传》:“贼平之后,方见面子”。这里“子”已经作为名词后缀存在了。“子”在商城方言充当实词时读“ʦɿ13”,作词缀时读“ʦɿ0”,本文主要讨论是方言中的“子”缀,即“子”的意义不实在,位置固定,读音为轻音。
二、“子”缀词的分类
(一)“单音节+子”
根据“子”前的词性,本文将“单音节+子”分六种情况讨论。
1.名词性语素+“子”,构成名词
这一小类可以分两种情况。
(1)黏着语素+“子”。镯子、钵子、炉子、板子、篓子、蛾子、哏子、桐子等,这里列举的是由不能单独使用的名词性语素+“子”构成的双音节词,这类词如果去掉后面的“子”,须带“儿”缀,如:“盒儿”“桌儿”“板儿”等,或是在名词语素前加上其他成分,如:“课桌”“凉席”“水瓶”。
(2)自由语素+“子”。如腰子、头子、胆子、梨子、路子、虫子、油子、牌子等,这类词去掉“子”字仍然可以单独使用,不论是带“子”或是不带“子”,二者语法功能是一样的,可作主语和宾语。
2.动词性语素+“子”,构成名词
如:飙子、喷子、筛子、挑子、推子、摊子、刨子、篦子等,动词性语素+“子”主要有两类:一是表示带有某种特征的人,如:飙子是指爱说假话的人;二是表示某种工具器械,如:推子是指剪头发的工具,刨子是指木匠使用的工具或厨房用具。
3.形容词性语素+“子”,构成名词
如:(1)呆子、瘫子、胖子等,表示的是带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这类词多带有贬义色彩。
(2)麻子、圆子、瘪子、顺子、浊子等,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
(3)刚子、巧子、顺子、欢子、福子等,用作人名,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4.量词性语素+“子”
如:(1)片子、把子、对子、捆子、口子等,名量词语素+“子”,构成名词表示的是对事物的统称。
(2)下子、趟子等,动量词语素+“子”仍然是量词,前面会带上数词充当修饰语,如:一下子飞走了;一趟子去。
5.数词性语素+“子”
如:二子、三子等,方言词中单音节的数词性语素+“子”出现的情况不多,这类词是指一个人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二子”通常是指家里排行第二的人,若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叫会在前面加个“小”字,如:“小二子”;若是外人称呼会在前面加上一个姓氏,如:“李三子”,但是这类情况逐渐被“儿”字取代,人们很少说“李三子”,而是常说“李三儿”。
6.代词性语素+“子”
如:啥子、咋子等。
(二)“双音节+子”
根据“子”前的词性,本文将“双音节+子”分为四种情况讨论。
1.名词+“子”
(1)生活用品:茶几子、灯泡子、面里子、线陀子;
(2)服饰穿戴:毛领子、裤脚子、耳吊子、皮筋子;
(3)自然现象:霜降子、冰雹子、田畈子、水浊子;
(4)人物称呼:高个子、直肠子、曾孙子、二流子;
(5)身体部位:耳根子、腋窝子、脊盖子、脚捧子;
(6)农作物、食物:丝瓜子、地梨子、洋甘子、地豇子;
(7)动物、植物:风条子、洋辣子、树兜子、树桠子;
(8)时间、方位:今年子、西头子、上头子。
2.副词+“子”
如:刚好子、幸好子、差点子、马会子等。
3.数词+量词+“子”
如:一趟子、一路子、两下子、三场子、几盘子、几瓶子等。方言词中“数词+子”的词不多,“量词+子”也是双音节词多,但是“数词+量词+子”这一形式的三音节词偏多,这类词一般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有预计、估算的意思,如:“一屋子人”“一兜子家伙”“几桌子菜”。
4.代词+“子”
如:(1)咋样子、怎么子、多暂子等,是“疑问代词+子”,充当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加上疑问语气之后可独立成句。
(2)这会子、这阵子、这块子等,是“指示代词+子”,具有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
(三)“多音节+子”
(1)工具类:鸡毛掸子、煤气罐子、掏耳耙子;
(2)人称类:假死头子、张巴头子、翘死包子;
(3)身体部位:头脑壳子、下巴壳子、气鼓肚子;
(4)动植物类:丝瓜篓子、红薯藤子、麻狗嫩子;
(5)代词类:这味儿子、那么些子、咋味儿子。
这里列举的多音节词语都是方言词,方言味道浓厚,词义难懂。这些词的“子”缀和“儿”缀可以互相替换而不改变词义,如:赖皮狗子/儿、张巴头子/儿、下巴壳子/儿等词可以互用。
(四)“子”的特殊结构
1.“X子[ʦɿ13]子[ʦɿ0]”
如:沙子子、石子子、灰子子、枪子子、面子子、信子子、命子子等,“X子子”式是“子”字词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形式,前一个“子”是实根语素,有实在意义,一般读上声,后一个“子”是虚语素,没有实在意义,读轻声。这类词在语义上是小的意思,程度加深。
2.“XX儿[ɚ]子[ʦɿ0]”
如:咋味儿子、那味儿子、凭啥儿子、这样儿子、脚丫儿子、肩膀头儿子等。《说文·人部》:“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兒头囟未合。”[4]“兒”后来也写作“儿”,本义为婴孩,和“子”义相似,二者词义逐渐虚化,都可以作为词缀出现,但“儿”和“子”同时出现的情况比较少见。“XX儿子”形式一般出现在代词和名词里,以代词为主,这里的“儿”是一个儿化音,有卷舌效果,“子”是一个词缀语素,读轻音。无论是去掉“儿”或是去掉“子”或是两者都带,词义都相同,但语体色彩不同,带“儿”缀偏向喜爱,带“子”缀偏向严肃或厌恶。
3.“XX 头[thəu35]子[ʦɿ0]”
如:假=死=头子、纠=筋头子、浪巴头子、张巴头子、下头子、东头子。《说文·页部》:“頭,首也。从頁豆声。”[4]“頭”也写作“头”,本义是首、头部,可引申为事物的顶部等意思,后来词义逐渐虚化,演变为词缀,可用于名词、谓词之后,也可用于方位词之后。商城方言中可将“头”“子”连用,二者都是词缀,一是表示某类特征的人,含有厌恶、反感之意。如:假死头子小气的人|纠筋头子脾气倔的人|张巴头子爱管事的人;二是方位词,如:恩家东头子斗是他家你家东边就是他家。
三、语义特征
(一)词义转移
方言词里许多带“子”和不带“子”的词在语义上有差别,举例如下:
头人或动物的身体部位;头子①某个团伙的首脑;②倔强的人,含贬义|路道路;路子①门道,方法;②一个帮派|捆动词;捆子捆成的稻子等粮作物|火红形容颜色像火一样红;火红子水果,指桃李梅|背锅替别人承担过失;背锅子驼背的人|矬巴形容一个人个子低;矬巴子个子低的人。
(二)词义扩大
带上“子”字之后,词义会扩大,如:
腿人或动物的身体部位;腿子①腿,少说;②跑腿办事的人,含贬义|面①吃的面;②脸;面子①脸面、尊严;②缝棉花被包裹棉花的一层布|老婆妻子;老婆子①妻子;②媳妇称呼婆婆;③对老太太的称呼|碗底碗的底子;碗底子①碗的底子;②碗里剩下的饭。
(三)词义缩小
带上“子”字之后,词义会缩小,通常是未带“子”表示的是整体,带上“子”后表示整体的一部分,如:虫是虫类统称,虫子指小的虫;鸭是家鸭、野鸭的统称;鸭子:家鸭;胆:一指胆量,二指内脏;胆子指胆量。
(四)表小指爱
“子”的本义是襁褓婴儿,后来词义逐渐虚化,读音也轻音化,变成没有实义的词缀语素,但在语义上有表示“小”的意思,方言词里的“子”缀词大部分也都有小的意思。“桃子”“梨子”“哏子”这些果实类的词或语素带上“子”缀后,有“小”的意思,再如人物称呼“丽子”“刚子”“巧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也有小称义,情感更加亲切。
(五)语体色彩
情感色彩上,“子”用在人小名、称谓后多带有喜爱、亲昵之感,如:巧子,把这一牙子瓜吃进去。(“巧子”是人的小名,只能是长辈称呼晚辈,带有亲昵之感)。再如:“瘸子”“飚子”“痞子”“前巴=子多事的人”“翘死包子爱生气的人”等含有某类共同特征的人的一类词多带有贬义色彩,说话人在情感上带有厌恶、轻蔑的意味,如:望恩跟个翘死包子样看你咋这爱生气。口语色彩上,“子”缀词方言特色比较浓厚,特别是多音节+“子”,词义难懂,口语色彩明显。
四、发展趋势
(一)历时角度
随着普通话逐渐取代方言,人们接触的方言词汇越来越少,加之新词取代方言词,导致有些方言词消失,比如普通话里的“知了”“蝉”的说法逐渐取代“基隆子”,许多“00后”已经不再说后者。
(二)共时角度
1.构词能力
商城方言的词缀有“儿”“子”“头”等,“儿”的构词能力最强,“子”的构词能力相对“儿”较弱,因此在原有的方言词汇中,词缀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儿”字,此外,“儿”“头”和“子”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相替换,且人们爱说“儿”字少说“子”字,有些表示称谓的词也多用“儿”“头”,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子”缀词的数量减少。
2.语义固定
《释名·释形体》中有:“子,小称也。”[5]“子”指细小的物件,后来该词义虚化,“子”可以放在细小物体名称后充当词缀。“子”的基本语义特征是小和少,也就是说“子”一般附在体积小、数量少的物体之后,还有一部分“子”缀词表示人称和职业。依据“子”语义固定这一特征,在构词方面“子”缀词的数量不会有增加的情况。
3.社会要求
在文明社会中,许多带有攻击性、谩骂性的词语都会逐渐被淘汰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子”缀词数量减少。
本文对“子”缀词进行了分类,它不仅丰富了商城方言词汇研究,也有助于商城方言词汇的保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