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解题过程中思维导图的构建
2020-03-02廖龙凤
廖龙凤
【摘 要】在高中地理试题中,对学生地理知识点的考查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从地理问题中提炼隐藏信息,能够运用发散思维来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解题模式,关注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衔接,优化地理知识点关联性,对于求解地理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导图;解题应用
在地理学中,概念多、知识点杂是学科一大特色。不同地理概念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学习要建立在已知经验基础上,通过知识点的关联与衔接来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思维导图的提出和应用,更加关注知识结构的多维化整合,以发散思维、联想等方式来增进新旧知识点的连接,促进学生完善地理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
一、关注思维导图的应用,为解题拓展思路
在地理综合题求解与训练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解题策略,通过对地理知识点的有效串联,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解题突破口,为高效解题创造条件。地理知识系统性强,概念多,且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较为综合。高考地理考题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也为化解地理题找到更为可行的思路。结合当下高考地理解题现状,很多学生面对地理题,读不懂题意,对求解目标搞不清,答非所问,无从下笔。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学生对地理考点梳理能力不足,影响答题的全面性、规范性,也难以抓住答题要点。综合地理学科特点,知识点分散、零碎,学生对试题的聚焦能力不强,发散性思维不够,无法快速、准确聚焦地理问题,导致解题思路混乱,侧重点把握不到位。相对而言,地理高考题型更为综合,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科素养要求更高。以综合题为例,难度也有所增大。如比例尺区域图类试题偏多,成因分析类题型、原理解释型题目增多,需要学生具备更广的地理知识面,能够把握好各地理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某年地理高考题中“苔原带阴阳坡生物多样性”,其所渗透的知识点偏向生物学。这些题型变化,也让教师在关注学生地理能力的同时,还要强调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由此,对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应用,让学生认识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来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解题应用,增进地理知识的迁移,从思维导图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绘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更好的备战高考,赢得多种解题思路。
二、把握思维导图的特点,增进对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
思维导图是建立在发散性思维基础上,将知识点进行网络化衔接,以突出对某一中心点主题的纵横向关联。在思维导图里,中心点主题是核心,由此延伸其他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能够更为全面、系统的展示主题,使其衔接为一幅图形式。在这个图示中,通过文字、线条、色彩、图形、符号等,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在高三阶段,对地理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由于知识点多,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本质上具有紧密的联系。思维导图的应用,就是要通过线条、图形、符号等方式,将不同单元、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纵横向梳理,使其能够组成一幅图。如在“地球运动”主题中,由公转、自转两个分支,公转分支上,细分为方向、周期、速度,以及公转的意义四方面。具体来讲,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方向是自西向东,转动一周所需时间为“1”恒星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在地球公转中,实现了昼夜交替变化,以及四季变化等。在自转分支上,也同样分为自转方向、自转周期、自转速度,以及自转的意义。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是逆时针;自转周期为“1”恒星日;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角速度,前者沿赤道向两极递减,后者除极点外,处处相等。在自转意义上,产生了地转偏向力,昼夜交替,地方时等。从这幅图中,关键信息就是知识点,删减不必要的信息,实现知识点的分层关联、分类关联、系统关联。
三、梳理高考地理综合题考查要点,增进学生思维导图绘制能力
对高考地理综合题,多强调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如世界区域题型,中国区域题型。尽管不同分区范围很广,但在该类题型解题时,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导图绘制能力。能够根据区域地理信息进行要素整合,把握思维导图在解题中的应用方向。对于人文性强的地理知识点,多为陈述性题型。该类题型在解答前,学生可以根据主题方向,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知识点结构图。如以“城市”为主题,对于城市,可以分为区位因素、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内部结构影响因素、城市化、城市化影响、空间结构学说等分支,作为第一级;接着,对各分支进行细分第二级。如区位因素方面,可以分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再细分为第三级,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经济方面可以细分为资源、交通、科技、政治、旅游、政策等因素。所以,在城市化分支中,可以分为发达与发展中两个分支,发达分支又可以细分为起步早、水平高、发展变慢、逆城市化四个方面;发展中又可以细分为起步晚、水平低、发展较快、虚假、滞后等方面。在城市空间结构学说分支,可以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分为同心圆、扇形、多核心三个分支。学生通过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来实现相关知识的完整化呈现。需要强调的是,在思维导图应用过程中,还可以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由教师设置主题任务,由学生分组进行绘制思维导图,并进行展示、补充和完善,增强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审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思维导图在地理综合题中的应用,其一般步骤分为“读”、“审”、“判”、“答”四个环节。对于“读”,就是读图文,了解文字材料、图文信息,把握题目中的关键点。对于“审”,就是审题,沉着冷静地阅读题目内容,找出设问词、限定词、关键词,明晰题型的分值分配。对于“判”,就是要判定考查要点,结合材料信息,需要用到哪些地理知识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化解题目。对于“答”,就是解答题目,要注重解答的规范性,语言要简洁,陈述要有条理,概述内容要全面、完整。如某题:马拉开波盆地四周为山地,盆地中心为马拉开波湖,湖区北部沿岸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500mm;大部分区域高温多雨,年降水量超1500mm。湖泊东部的奥里诺科河水能量大,流域内人口225万人,人烟稀少。试分析该湖湖区“湿”、“热”的原因?根据上述解题思维导图,先读图文信息,提炼出南美洲经度为60-70委内瑞拉,纬度约10。根据文字中北部气候干旱信息,推断该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而南部为热带雨淋气候。第二步为审题,从图文中抓住关键信息点。很多学生审题匆忙,导致漏失关键点,影响解题得分。审题时,可以稍慢,但要仔细,对重要信息要进行圈注。如对于“试分析马拉开波湖湖区湿热原因”中,“分析”为设问词,“马拉开波湖”为限定词,“热湿原因”为关键词,“8分”为分值。由此,对于该题,既然是“分析”就需要找出原因,还要說明结果,不能像“简述”题那样,仅仅罗列相关要素即可。从该题所限定的范围,要围绕“马拉开波湖”展开回答。根据气候“湿热原因”,引入思维导图推断思路,分为“湿”与“热”两个分支。前者,主要与降水有关,细分因素有“大气环流”、“气候”、“地形”、“下垫面”、“海陆位置”等因素;对于“热”分支,主要与温度有关,其因素有“维度”、“地形”、“海拔”、“洋流”等因素。由此,联系马拉开波湖所在区域进行推理,得出“湿”与多对流雨、地形雨,降水量丰沛有关;湖泊面积大、蒸发量大,水汽多;盆地地形。“热”与纬度低,气温高,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有关。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模具,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概念和事物转化为具体的图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充分体现出高效、直观、形象等特点,对于求解地理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淑霞.思维导图在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6
[2]贾彦伟.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福建 泉州 3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