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创新作业的运用
2020-03-02田玉立
田玉立
【摘 要】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课堂教学为手段,而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历史创新作业真是一种充实课堂的有效素材。特别是历史漫画、历史剧的演绎和历史辩论赛等形式的创新作业,对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能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创新作业;历史教学;深度学习;激发思维
历史创新作业的形式很多,如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历史小剧本的编写与表演、历史漫画的绘制、文史纪录片的观后感、历史影视剧中历史事件的真伪甄别、历史事件的辩论赛、思维导图的绘制、家谱的绘制等等。历史创新作业与传统作业的机械地背诵识记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历史创新对于学生对历史的深度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极为重要,正是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可发挥的重要一块领域。另外,历史创新作业并非仅仅学生的作业的一种形式,将创新作业的成果在课堂上运用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课堂素材,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具备的思维能力。本文以历史漫画、历史小剧本和历史事件辩论赛等三种创新作业形式探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漫画绘制深探思维
历史漫画是学生通过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从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自主选题、自主设计、独立完成、精心排版绘画,将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用柔美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设计成了一幅幅漫画,而这一幅幅漫画背后皆蕴含了历史的深意。因此,在这一幅幅作品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用他们独特的视角,画出了自己眼中的历史,用一幅幅漫画表达了对历史的看法。那么,对于历史漫画作品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展示上,还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运用,从而成为历史教学的素材。
以八年级历史为例,在学生创作的以中国近代史为主题的系列历史漫画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深度学习。在作品《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中,学生将清政府比喻成一座将要倾倒的大厦,这座大厦被英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列强用绳索拉倒或者挖这座大厦的根基,而清政府的统治者却毫无知觉,躺在将倾倒的大厦里酣然入睡。只有一部分人用代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寓意的独木支撑着这座大厦。然而,清政府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中,摇摇晃晃。在这幅作品中,学生充分理解了清政府在受到西方列强入侵时的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腐朽,即使向西方学习也无法挽救统治危机。
在另一幅作品《和魂洋才与嫁接的晚清》中,学生将日本的明治维新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进行了对比,将日本画作一个穿着日本服装的武士形象,它保留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利用学习西方的契机,使得日本崛起,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相反,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学生将一个清朝官员的形象跃然纸上,穿着清朝传统的官员服装,头戴翎帽,但是,身上穿上了一个马甲,两边的扣子分别写上“自强”、“求富”。通过这个形象,学生对于洋务运动的本质了然于心,仅仅是停留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让别人明白为何日本一个小国能够崛起,而清政府这个大国却走向了衰落。
这两幅作品在历史课堂上同样可以运用,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时,讲到洋务运动的背景时,可以展示第一幅漫画,学生可以从漫画中提取信息,能够获得洋务运动正处于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的社会背景下,包括哪些列强、清政府的历史命运、封建统治者所做的各种挽救措施等,都能从漫画中获得,提升了学生的看图读史的能力。另外一幅漫画在讲述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时,展示第二幅漫画,学生通过漫画,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对比,则可以清楚地知道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
这样的历史创新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让历史课堂更具深度和乐趣,能够让学生在历史的殿堂中感悟、思索,以史鉴今。
二、历史剧演绎激发思维
历史剧表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创新作业,同时也是课堂上受关注最高的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创新作业作品充实课堂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历史剧本的编写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详细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态度、作用等,并将这些资料通过加工再创造编成剧本。另外,在剧本的排练中,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和对人物性格、表情的揣摩,加强了学生的默契合作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历史剧本的演绎可以通过拍摄保存为视频,也可以在课堂上现场表演。而以一个剧本的现场演绎则会引起學生极强烈的兴趣。
历史剧本的演绎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很大兴趣,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关注度很高,但是在此过程中,更加需要的是观看历史剧演绎的学生能够从表演中获取信息,在观看中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能够从历史剧中找到这场战争的爆发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计划。同时,学生明白了卢沟桥称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在于它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且,从学生的演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军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战死也毫无畏惧。
以历史剧为引导,由历史事件的点延伸,引导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推演能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场景。这种学习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度的挖掘和广度的扩展。
三、历史辩论碰撞思维
历史辩论赛是一个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方式,往往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辩论中两种观点激烈的交锋,各自旁征博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深化课堂学习。这也是创新作业的一种形式,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以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观点为主题,将学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正方,一部分是反方,先课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将这些资料运用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辩论,则会更加有效。
以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为例,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明白维新派在和保守派的博弈中,困难重重,他们将希望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强力进行变革,受到了保守派顽固势力的阻碍,使得变革举步维艰,难以维持。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人士遭到逮捕,而戊戌六君子可以逃亡的情况下,仍然要流血牺牲,以此来唤醒民众。特别是谭嗣同,他的两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充分展现了他赴死的决心,那么,他的这种牺牲是否是必要的呢?在学生中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因此,在课堂上,以“牺牲对于变法的必要性”为题进行辩论。正方认为:谭嗣同为唤起民众,甘愿流血牺牲,是一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值得肯定。反方认为:唤起民众的方式有很多,革命需要保存实力,他那种“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的思想不可取。通过学生的辩论,大家都认为谭嗣同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敬佩,更值得学习,但是他的牺牲却是没有价值的。在辩论赛中,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了然于心,能够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到人物精神的伟大,为了国家的命运,牺牲自己的生命,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是一门富有思维的学科,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就需要创造性地讲解历史,并且让学生在漫画、演示、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历史科学的素养。特别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情境下,这些创新作业,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历史事件的大致脉络,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史料观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秋.浅谈历史创新作业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3)
[2]童新明.如何通过创新作业加强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3]丁妍.借力课外知识深化历史课堂教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1)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