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2020-03-02陈剑阳魏海斌叶万余邱芊芊
陈剑阳,魏海斌,2,叶万余,邱芊芊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3.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补充,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关注于疾病本身,也应意识到疾病背后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对于医学院校,在传授学生相应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也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只有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才能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进一步考虑患者心理,尊重关心患者。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又须得融合当下技术才能进一步突破。近年来“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中,为传统医学人文教学提供了发展新思路。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借助这一新机遇创新教育模式,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进一步推动医学教育发展。
1 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近年来医学人文教育逐渐被众多学者所重视,各学者对医学人文教育现状也有了相应研究。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不足,靳瑞霞等[1]认为,一是我国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2015 年6 月,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通过的《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纲要》[2]明确构建了完整人文医学课程体系,而具体实施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二是医学院校针对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并不理想,相当部分学校的教师缺乏一定的职业背景;三是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学时不足,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完成高质量的人文教育。徐帅等[3]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与时间限制,“互联网+教育”凭借其丰富的资源能给予学生全方位图文、语音、视频的教导,然而网络上充斥的各类带有主观感情色彩信息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引导作用,而教师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不仅仅只是知识传授者,更多还要起到引导与监督的作用。王通等[4]认为,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偏低和人文教育意识不足的情况,也会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不尽如人意,使得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的链接薄弱。
而如何提升医学人文教育效果,彭恩胜等[5]从四个维度出发,认为首先是在主观上提升思想认知,其次在客观上科学构建相关课程体系,三是在相关媒介上搭建完善医学人文教育阵营,四是在内外环境上营造医学人文教育良好氛围,基于此才能有效提升医学人文教育效果。李宝琴等[6]则从中医文化背景着手,认为人文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中医文化拥有独特的人文属性,因此把中医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更有利于把中医的“仁爱”思想传授给医学生。赵一瑾等[7]基于康复治疗专业教育背景,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应当树立目标、明晰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培训以及丰富完善教学资源,才能适应现阶段高速发展的医疗技术,贴合现代医学发展。郭旭芳等[8]通过国内外医学人文教学方法对比,认为要想提升医学人文教育水平,首先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需要有所改变,同时对于医学人文知识实践运用的考核要引起重视,对于新兴技术工具的运用也应当系统化,如此才能使得医学人文教育更有效率,接受度更高。绍兴文理学院也通过将医学人文精神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校园环境文化与实践感触相结合,建立高校、医院、社区医教协同生态等方式来探索“仁术兼修,知行合一”的医学人文教育新模式[9]。
综上,针对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各学者普遍认为医学人文教育缺乏完整连贯的教育课程,对于人文关怀精神的灌输也缺乏实践,师资配备也难以达到教学要求,课程考核体系有待完善。同时,在“互联网+”的今天,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各类微视频等自媒体碎片化,如何有效构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模式,做到利用互联网资源科普、传播人文医学教育,保障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多元化学习,提升医学人文教育质量,既是解决医学人文教育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又是我国“互联网+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
2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构建
2.1构建原则
2.1.1目标明确性原则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构建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时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原则,确保教学能全方位涵盖医学类院校学生,并且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互有关联。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吸收知识,有所成长并服务社会。因此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无论是线上、线下授课亦或是教学、实践授课,都应以学生本体为目标导向。
2.1.2目的明确性原则 教学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为了提升医学人文教育质量,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因此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应注重于如何更有效清晰地把知识以信息化形式传输给学生,利用碎片化资源充实学生课余时间。同时通过“互联网+”的即时交互性使得学生能围绕相应问题开展研究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解决现实问题。
2.1.3教学个性化原则 由于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的知识阅历,认知情况与学习效率也不尽相同,“互联网+教育”相比于传统课堂教育,优势在于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给予不同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动态调整。因此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保障学生学习过程中更有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动态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1.4教学系统化原则 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何克抗等[10]认为,教学系统化就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各要素通过相互协调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教学容易分解碎片化,这就要求教学模式对于“碎片”知识点能有系统整合,确保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以及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此外,对于线下教学也需要遵循系统化原则,结合线上教学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2模式设计
2.2.1线上模式 现阶段课堂教学,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工具大多还局限在PPT 演示,而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采用诸如MOOC(慕课)、微课等第三方网络平台线上教学模式,以便学生自主学习,节约课堂时间。在课前,教师可以把教学相关资料、讲解、案例等上传至网络平台共享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线上测试等形式给学生预先接触课程,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挑选相应线上课程学习;在课上,教师授课同时再结合线上课程梳理整合碎片知识,使得课程知识具有连贯性,并举一反三,让学生能轻松理解医学人文中晦涩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抖音、B站、快手等学生感兴趣的自媒体平台分享一些案例视频,给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互动,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完成学生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各医学类高校间也应建设相应的教学咨询共享数据库,不仅促进各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方便教师互相补充资料参考借鉴,保证教师教学效率最大化,还能作为网络选修课的一种形式,让学生跨校参与线上课堂学习,体现出“互联网+”模式跨时间、跨空间的巨大优势。
2.2.2线上-线下模式 医学类专业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生,其在大四、大五阶段会以在医院实习或培训基地培训为主,同时医学类专业学生有关社会服务的实践课程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多。因此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下实习及培训实践应结合线上模式开展,如可以借助现阶段盛行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最大限度建立虚拟医患互动场景,模拟医疗救治、医患冲突、医患交流等场景,让医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对应问题的能力,确保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会脱离实际,保障医学人文教育质量。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自媒体平台对社会公众进行医学人文知识的宣传,同时通过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服务社会公众,从而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服务能力,拓展其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吸取新知识。线上-线下多途径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变革的新途径,因为医学人文教育更多需要循序渐进和亲力亲为,因此结合科技更能让医学生接受医学人文教育的精神内涵。
2.2.3情境交互模式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的时间长达4 年甚至更久,丰富且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塑造当下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医学类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环境,在校园内如教学楼、宿舍、实验楼、自习室等一些学生较为聚集的场所摆放有关医学人文的名言警句和名医名师的雕塑,宣扬国内外医学人文精神,营造“仁爱”的校园文化风气,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熏陶,无形中丰富学生日常医学知识,陶冶人文情操。其次,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应联合学生社团多举行“互联网+”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与“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相关的创新学生科研项目、各类竞赛、讲座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比赛。锻炼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创新思维,加深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积累。三是在日常社团活动中融入“互联网+”医学人文精神,创建线上社团交流平台,如心理协会的免费线上咨询等。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事件能力和应急处事能力,另一方面将教学知识融入活动中,更能体现寓教于乐,激发医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知识学习的热情。对于活动现场,学校也可进行录制拍摄,并将其上传至相应学术交流平台,借由互联网积极宣传,把互联网即时性的优势带入情境交互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医学人文教育效果更深刻持久。
2.3多部门协同合作“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新兴概念,在其背景下创新医学人文教学模式仅依靠单个教学部门或者教研室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各类主体良性互动的格局,保障“互联网+”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首先,由于《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纲要》正处于实践阶段,政府部门一方面从宏观层面修订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完善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对于医学人文课程不仅仅只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在教学后期的实习培训阶段也需要加强,保证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始终。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可结合“互联网+”的优势,把互联网技术融入传统医学教育中,从资源共享、多元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的角度着手,引导各高校构建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同时,政府部门也应正确引导媒体舆论,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合理引导舆论可以促进医患双方良性沟通,对医学人文教育大有裨益。其次,医学类院校校内各部门也应有相应的协同合作机制。针对医学人文“互联网+”教育模式,学校教务处应和信息中心协作规划相应课程,满足医学人文信息化教学需求;图书馆也应针对医学人文教育收集相应资源,并与各医学类院校图书馆协商建立云共享平台,既能满足教师授课和学生阅读的需要,又能保障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事处要加强教师医学人文素养及相关“互联网+教育”知识的培训,组建专业教师梯队,选派专业教师去参加医学人文教育培训和讲座,进而让教师把吸收的知识反馈给学生;学工处、团委可以联合研究生院、各二级学院以及学生社团,组织参与一系列“互联网+”医学人文竞赛活动、社区服务、实习培训,让学生在课外依旧能吸收医学人文知识,让“互联网+教育”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双线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做到知行合一。第三,由于医学类专业的特殊性质,医学生在大四、大五阶段需要前往相应附属医院或培训基地实习培训,在此阶段医学生更能将自身已有的学习经验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因此附属医院及相应的培训基地也要结合学校的医学人文教育进行教学。在实习之前,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更倾向于理论讲授和媒体传播,而在实习过程中则是通过实际情境传授学生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才能确保学生将医学人文知识正确运用在实际医患关系中。在实习阶段,学习时间会更为碎片化,此时“互联网+教育”即时交互的优势便得以体现,校外导师可以利用第三方教育平台安排相应的线上课程、微视频教学,给学生在实践空暇得以继续完善知识。
2.4完善课程考评体系 一项教学课程的完备离不开完善的课程考评体系,对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其考核方式不仅局限于理论性,也要充分考虑与现实情况的相互结合。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是固定式的针对医学知识和临床诊断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侧重于对理论技能的运用程度。但由于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会结合医患互动模拟情境,因此在医患沟通中考察医学生是否学会运用专业人文知识及技能服务于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人文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应当以实践性考核为主,理论性考核为辅,如此才能避免医学人文教育偏离现实医患情境。
而对于课程的完善与发展,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由于“互联网+教育”模式为新兴模式,因此医学人文课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是否达到相应目标,是否需要作出改动,这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检验评估。评估应当包含学生反馈的意见和教师反馈的意见两部分,同时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具有终身性质,其不仅贯穿医学教育始末,对于医学生未来实习工作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早中晚期均需要实施一次评估,后续还要针对医学生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回访,做到有效连续全面的评估。
3 结 语
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学的使命是治病救人,医学教育也具有着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应始终贯穿于高等医学教育。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新形势逐渐合并到课堂教学中,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传统课堂理论知识的同时,能通过相应视频和模拟情境更直观地感受医学人文精神,以及通过碎片化时间进一步补充知识,将人文精神与科技相结合,让医学人文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进而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