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南山第一美人》之家庭伦理探索
2020-03-01黄道玉
摘 要: 家庭伦理戏剧是“二战”后出现的展现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异化和激烈矛盾冲突的戏剧类型。《丽南山第一美人》以家庭伦理为主题,凸显了玛格和莫琳母女在日常生活、控制与反控制、精神病问题和莫琳去留等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引人深思。
关键词:《丽南山第一美人》 家庭伦理 矛盾冲突
伦理由三个层次构成:家庭、社会和国家,因此,家庭是伦理的起点,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a。家庭成员关系异化是家庭伦理戏剧的主要内容,家人之间本应该是最亲密的伦理关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家人之间可能互相利用、仇恨甚至冷漠。个人意识觉醒导致家庭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家庭伦理戏剧常常呈现矛盾双方激烈的冲突,有夫妻感情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也有子女互相之间的问题。《丽南山第一美人》是爱尔兰剧作家马丁·麦克多纳(McDonagh,1970—)于1996年完成的家庭伦理戏剧。b“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但是“经马丁·麦克多纳划破皮囊抽丝剥茧,暴露在观众眼前的凶险内核还真是触目惊心 ”c。马丁·麦克多纳就像拿着一个放大镜,把现实家庭生活中平常的矛盾放大,产生爆炸性的效果。《丽南山第一美人》讲述了四十岁的单身女儿莫琳和七十岁老母亲玛格之间的故事。母亲年老体弱,想把女儿永远留在身边,而莫琳却厌倦了枯燥的生活想要挣脱母亲的控制。莫琳带着怨气照顾母亲,而母亲却一再阻挠莫琳对爱情的追求,因此莫琳从日常的冷漠和抱怨升级到仇恨,最终在极度绝望和愤怒中杀死了母亲。《丽南山第一美人》是对畸形家庭关系的叹息和控诉,是家庭伦理戏剧的典型案例,既揭示了父母和子女之间赡养的矛盾,又反映了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把冲突集中在女儿和妈妈的关系上,企图揭示养老问题和亲子关系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思考。戏剧的目的就是揭露矛盾,引发关注和革新,重建新的秩序,促进社会的进步,这也是文学解构和建构作用具体的体现。
一、 日常生活的矛盾
家庭伦理剧就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展现个人的特征,暴露成员之间的矛盾。人类的衰老像是回归童年,生存能力变差,需要别人照顾,但是与童年相比,老年面对的不是希望,而是日益的衰弱和绝望,这是无法回避的痛苦体验。母亲玛格的世界只剩吃喝和看电视,她每天要为康补伦的结块问题唠叨多遍,多次声明不喜欢吃金伯利饼干,多次要喝茶,经常谈到她的粥。从吃东西这一细节着墨,是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把矛盾逐步展现。在女儿不耐烦时母亲又是小心翼翼的受虐者,可以服软甚至求饶,害怕被女儿抛弃。
玛格 我的粥,莫琳,我还没吃呢,你给拿一下?算了,过会儿吧,莫琳,你先休息一下……
玛格 (停顿)我的背不好。
玛格 还有我这手。
玛格 我感激你,莫琳。
玛格表扬、讨好女儿,说自己的背不好、手有伤以博得女儿的同情,祈求女儿不要生气,但是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莫琳多次不耐烦、冷酷甚至是残忍,从台词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莫琳濒于崩溃边缘的情绪。
莫琳 我能让它不结块吗?
莫琳 我不明白,患尿路感染你就没法冲杯康补伦?我不在,你就不能打理一下屋子?你做点事情死不了。
莫琳 别提你的康补伦了。所有的事情都得我做,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不过就是个……下贱的女佣!
莫琳对母亲的抱怨与不满通过越来越激烈的语言推进,同时,莫琳的情绪也通过角色的粗鲁动作表现出来。莫琳的愤怒除了来源于母亲的拨弄之外,还有对姐姐们的不满,因为她们只会在老人生日时点歌祝福,没有分担照顾母亲的职责,自私且虚伪。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社会养老制度不完备,家庭伦理道德沦丧,对个人缺乏约束,往往照顾父母的重担就落在一两个子女的肩上,这些子女心里会产生不平衡和怨恨,这也是莫琳视角呈现出来的情绪之一。在对立冲突中开始暴露出母亲的问题:她每天往水槽里倒尿,虽然女儿非常反感并且多次警告。整个戏剧没有确切解释母亲的动机,也许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坚持做,而女儿坚持反对,所谓日常琐事往往如是。
二、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約束子女多数是出于保护和培养的需要,但是玛格却妨碍女儿的正常交往,甚至每天出门见到谁,和谁打招呼都要一一过问。然而莫琳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四十岁的莫琳有交友的欲望和需求,佩托的追求更是激起了她沉静已久的热情。母亲对女儿过度保护,原因有二:一是害怕莫琳受伤,母亲想要隔断她和外界的交往;二是害怕莫琳万一遇到相爱的人成家,就会像其他两个女儿一样离开,她也将失去唯一的依靠,这是“养儿防老”的思想意识。对此,莫琳是痛恨的,她故意刺激自己的母亲,恨不得有人杀了她,这导致了矛盾的升级,出现互相伤害的刀光剑影。
玛格 我肯定他会先杀了你。
莫琳 只要我确信我死后他会立刻弄死你。只要他会用把大斧头或别的家什,砍下你的脑袋,朝你脖子里吐唾沫,那我绝不介意先走一步。不会,我会十分享受的,我会的。再也不用买康补伦,买粥,买……
莫琳是宁愿陪葬也不愿继续日复一日照顾母亲,但是在没有外力之下似乎也别无选择,生活还要惯性继续。老人随着身体的逐渐衰败只会越来越难伺候,精神世界也会更加混乱,因此“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这是人类繁衍和进化的过程,是家庭伦理重要的部分。马格和莫琳的双视角都透视着无奈。
母亲和女儿在内心深处都渴望着爱,但是母亲渴望的爱和女儿渴望的爱是不一样的,母亲常常看老剧《苏利文一家》,这勾起她对于儿女绕膝的渴望,而莫琳渴望正常的爱情。母亲为了挽留女儿多次撒谎,烧毁佩托的留言和来信,这些引起了莫琳极大的不满,她进行了丧心病狂的报复,冲突愈演愈烈。
莫琳 喝下去,我说了!你一肚子的谎话连篇说雷蒙·杜利没带口信!你以为我就不会在路上碰到他吗?你满口谎言。这康补伦你得全喝了,所有块儿你都得咽下去,要是有喝剩的,我全部倒在你头上,你很清楚我说到做到!
〔玛格缓缓地喝着那恶心的饮料。〕
莫琳痛恨妈妈的欺骗,因此逼迫她喝结块的康补伦,可见她非常愤怒,要通过惩罚来发泄,而母亲不敢不从的同时还在和女儿争执。
玛格 大姑娘不能跟小伙子在外面鬼混……
莫琳 大姑娘!去他妈的,我都四十岁了!喝下去!
母亲试图阻止女儿“鬼混”,莫琳痛恨母亲的干涉。阻止孩子早恋是父母对青春期子女控制和子女反控制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但是正常情况下父母应该支持成年子女恋爱,甚至催促他们恋爱、结婚、生子。母亲到底是对女儿的保护多一些,还是控制和需求多一些呢?此时的莫琳,在体力上完全超过自己的母亲,因此她可以强迫玛格喝康补伦,在身体上虐待母亲,对于母亲的控制,莫琳固执地反抗,甚至是过度反抗,通过刺激和伤害母亲获得巨大的报复满足感。
莫琳 “娼妇”?(停顿)你以为我不想?你以为我不想?(停顿)我有时做梦都想……
为了挑战母亲,莫琳编了自己不堪的梦,描述在母亲的葬礼上和男人亲热的梦境,还坦言想做娼妇,这从家庭伦理上来讲是无法接受的。但是控制和反控制的力量成正比,作為一个四十岁的女人,莫琳已经受够了母亲的控制,一旦在母亲不能再控制她的时候就会以更大的力量反弹回来。所谓相爱相杀,在这对母女身上,已经没有了相爱的痕迹,相杀的部分越来越明显。母亲虽然还想要继续控制女儿,但是已经力不从心,只有通过欺骗和劝说的方式,而这些方式也完全不起作用了。女儿坚持要去参加佩托的家庭聚会,玛格已经无计可施,只有恼怒。双方的冲突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语言尖刀的互刺来凸显,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莫琳更是用行动来反抗控制。母亲不允许她和男人在外面鬼混,她反而把男人带回家过夜,甚至当着母亲的面亲昵,还夸耀自己“鬼混”的快乐,叛逆地挑衅着。就是在佩托面前,莫琳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母亲的讨厌。
莫琳 你瞧。收音机又没关,这白痴老东西。……
我跟你一样,也讨厌金百利。我只是买来折磨我妈的。
而母亲却千方百计要阻拦女儿的爱情,女儿刻薄的言语和挑衅已经丝毫触动不了老母亲,因为母亲心里只有一个执念:一定要把女儿留在身边!为了达到目的,母亲不遗余力,当发现莫琳竟然带着男人回家过夜时,她吃惊和气恼,想尽办法想要拆散他们,在佩托面前说莫琳的坏话。而莫琳夸张地炫耀着约会的美好,她玩世不恭的反叛态度令玛格更加生气。此时对于莫琳来说仿佛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和佩托的爱情,而是对母亲无情的刺激和报复,她就像在放肆地宣布“你控制不了我!”玛格加大了对莫琳的控诉。
玛格 (指着莫琳,大声地)就是她烫伤了我的手!现在我就告诉你!就别提她见个男人就坐上去!她把我的手按在火炉上!把热油倒在我手上!还告诉医生是我自己弄的!
母亲摧毁女儿爱情的决心是巨大的!可是莫琳完全不在意母亲的控诉,也向佩托控诉起母亲。
莫琳 她每天早晨都会往水斗里倒一壶尿,我给她说过七百遍要用卫生间,可就是不听。
三、精神病问题的争论
莫琳一直生活在自己是精神病的阴影之下,有时候她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对自己的行为茫然不知,这是她自卑的根源。因此,玛格看到自己实在控制不住莫琳了,就不得不使出最后的撒手锏,这也是莫琳最大的伤疤和痛点,因此,她阻止妈妈再说这件事。但是母亲毫不留情,莫琳开始惊慌,母亲更有把握了,莫琳似乎被打败了。
莫琳 (愤怒地)闭上你那臭嘴……
玛格 在那儿他们也不让你穿自个儿的衣服,对吗?
莫琳 闭上你的臭嘴,我再说一遍……
〔莫琳逼近玛格,双拳握紧。〕
随着剧情的展开,矛盾冲突持续升级,莫琳的缺陷终于被玛格抖搂出来。原来莫琳曾经在英格兰进过疯人院,与前面满不在乎的态度截然相反,莫琳三次强烈要求母亲闭嘴,说明她非常害怕这一段往事。女人的柔弱加上曾经的悲惨经历,使得莫琳不敢轻易一个人离开,她把希望寄托在一个爱她的男人身上,但是在这个男人面前她又没有办法完全自信,对他的诚意也是充满了怀疑,因此她对自己的命运也是无能为力的。观众看到了这个四十岁女人内心的敏感和纠结:既渴望爱情,又害怕被嫌弃和抛弃。
虽然莫琳觉得自己是冷静而正常的,母亲却觉得她有精神病,并且拿出了证明。分裂症患者受症状支配的认知功能受到损伤,不能对外界应激产生良好的应对,常表现为情感淡漠、内向性思维、激越冲动行为等,故易让人产生分裂症。d原来母亲一直把莫琳当成疯子,而且认为是自己把莫琳从疯人院接出来并照顾着,因此莫琳赡养母亲也是理所应当,这是伦理学中的实用性原则。
四、莫琳去留的矛盾
莫琳借用佩托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认为姐妹们应该分担照顾母亲的任务,或者也可以选择养老院,认为自己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莫琳离开的决心是巨大的,而母亲挽留女儿的决心也同样坚定。成人子女对于父母来说有很大的实用性,而年迈的父母对于子女来说实用性就小多了。e因此父母常常会挽留,而子女往往选择挣脱。
玛格想尽办法拿到信并且烧毁,以为这样就可以切断女儿和雷蒙之间的联系。莫琳炫耀着自己和佩托的约会,虽然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佩托的来信,但是在母亲面前她还是维持着自己的面子,抑或是精神分裂的臆想,表明就算是分手也是自己先提出而不是被抛弃的。而母亲在心知肚明中和女儿极力周旋,对女儿的谎言既不揭穿同时又带着嘲笑。也正是在这种拉锯的较量中,母亲不小心露出了马脚,莫琳发现以后再一次爆发出来。
母亲的坦白对于莫琳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嘲讽,她不能再忍受了,况且母亲烧毁她的信使莫琳痛恨至极。她要用最残忍的方法——用热油烫的办法来折磨玛格,逼迫她说出事情的真相。
〔莫琳一手从炊灶上拿起油锅,一手关掉煤气,走回玛格身旁。〕
玛格 (惊恐地)我偷看了他给你的一封信!
〔莫琳故意缓缓地握住她母亲那只干瘪发红的手,把它按在燃烧的火炉上方,然后慢慢地把些热油倒在那手上,玛格痛苦惊恐地尖叫着。〕
得知佩托要带自己去美国时莫琳兴奋异常,因为一直在期待佩托带她离开,开始新的生活。虽然他们的约会并不顺利,但是莫琳还是对爱情充满憧憬,因此她丝毫不顾母亲的痛苦,要立刻去见佩托。而玛格最担心的还是没人照顾自己。
玛格 (轻声地)可谁来照顾我呢?
莫琳并没有见到佩托,她心中唯一的希望又熄灭了,受到了更加强烈的刺激,她把所有的恨都归结于自己的母亲,她幻想着在车站见到佩托并且许下美好的诺言。为此,她要赶快解决母亲的问题,因此她回到家里,用火钳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并谎称“母亲从山上摔下去了”。心理变态者的注意力极度扭曲:如果关注某一件事,无论是非,便不会再接收新的信息。这种没有情感、高度专注、全速前进的趋势,再加上冲动,就可能导致无法理喻的恐怖场景。f莫琳一心想要离开让她厌恶的生活,去追寻幸福,因此她快速扫除了梦想的障碍,果然在“一个星期都不到”的时间里解决了问题,做好了准备。
她所追求的幸福原来并不存在,有的场景只是幻想而已。母亲死了,自己的爱情也没了。在绝望中她请求给佩托带一个口信“丽南山第一美人向你告别”。莫琳一直活在“丽南山第一美人”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一旦消失了,她也就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开始和自己痛恨的母亲一样,躺在摇椅上听音乐,发号施令,永远无法真正摆脱母亲对自己性格上的影响和控制。
戏剧实质上是人类生活——目的、手段、得失、沉浮以至死亡的映象。g莫琳和玛格在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安放自己?这就是直面戏剧对社会的无情揭露,也是家庭伦理剧带来的思考。莫琳和玛格这种病态粘连的关系,是在亲情名义下人性的深渊,健康的赡养和孝道应该建立在爱和感恩的基础上。
a 〔德〕黑格爾:《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3页。
b McDonagh, Martin, 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 London: Metheun Drama, Reed International Books Ltd, 1996. 本文译文部分参照胡开奇译:《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c 刘晓村:《日常生活的刀锋——评话剧〈丽南山的美人〉》,《上海戏剧》2015年第7期,第14页。
df 杨书卷:《犯罪与变态的大脑》,《科技导报》2013年第31期,第22页 ,第22页。
e Jeffrey Blustein, Parents and Children—The Ethics of the Famil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4.
g 〔美〕朗格·苏珊:《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36页。
基金项目: 本文是国家社科项目《英国当代戏剧家庭伦理叙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 14BWW051
作 者: 黄道玉,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