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中的戏剧冲突

2020-03-01陈挺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话剧

推 介 语

绍兴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成长之地和归葬之所,也是其生活时间最长、留存遗迹最多的地方,更是其心学思想发端与成熟之地。作为绍兴的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不仅非常注重开展王阳明心学的研究,同时也在通过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推动阳明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传播。2019年9月28日,由今天剧社创排的大型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成功首演,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艺术报》、“学习强国”、浙江新闻客户端和绍兴市等主要媒体都给予了宣传报道。在创排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的过程中,今天剧社的同学们也积极开展了王阳明的研究探讨。本期栏目,我们重点推出绍兴文理学院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几位同学围绕原创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进行探究的论文四篇。 (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

摘 要:由绍兴文理学院创排的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注重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统一,通过串联起“园中格竹”“龙场悟道”“平宁王乱”等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并将各种矛盾冲突集中于王阳明悟道成圣的过程之中,从而完整地展示了王阳明成圣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话剧 《千古一圣王阳明》 戏剧冲突 立志成圣

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注重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统一,通过串联起“园中格竹”“龙场悟道”“平宁王乱”等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并将各种矛盾集中于王阳明悟道成圣的过程之中,展现了王阳明在成圣道路上的内心纠结和外在困境。该剧采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王阳明在成圣道路上不同时期的各种自我与外在的冲突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这些对话互相交叉,将人物之间的矛盾点逐渐展现,使得不相关联的片段和人物都通过矛盾紧紧地串联于其成圣心路上。可以说,这些矛盾冲突不仅构成了整部话剧最主要的戏剧冲突,且有效地推进了情节发展,从而使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具有较强的艺术张力。

一、立志成圣与困境遭遇

在王阳明立志成圣的人生历程中,第一个矛盾冲突自然是其自身的立志做圣人与周围人对其讥讽批评,乃至自我的超越。这是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最主要的着眼点之一,是王阳明心境提升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一冲突,主要体现在王阳明与王父、诸玉、朱熹之间。在父亲眼中,他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在妻子眼中,他是个痴心求道的痴人;在朱熹眼中,他则是个误入歧途的儒生。

王父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作为金榜题名的状元,自然希望儿子能和自己一样一心以科举功名为志业。在得知儿子一心追求立志做圣人之后,非但没有鼓励,反而直截了当地训斥其为狂妄。在父亲王华眼中,圣人是如同孔子一般的人物,几千年才出一个,他自然对儿子“不务正业”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同样,王阳明的私塾老師以及儿时玩伴也对其立志做圣贤不是批评,就是嘲笑。然而,不同的是,王阳明的夫人诸玉不仅是他的贤内助,更是其成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剧中,诸玉对于王阳明痴心求道总是加以包容,特别是在其处于困惑之时还能加以点拨,以娄谅“圣人必可学而至”的道理来引导王阳明。

在成圣道路上的冲突与纠结中,王阳明对朱熹及其理学的超越则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矛盾。在话剧的开始部分,王阳明在诸玉的点拨后,就开始在圣人朱熹的身后亦步亦趋。朱熹说“一草一木皆含至理”,他便去园中格竹,以求格出竹子的道理。适得其反,格竹反而让王阳明对程朱理学开始产生了怀疑。“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说,少年的阳明并未真切领会朱子格物之说,但这一亲身的经历却毕竟使他对朱子之说产生出隔膜之感,并且在某种意义与程度上,标志着阳明对朱熹学说怀疑的开端”a。

而后来在“龙场悟道”一幕中,对于是否要坚守圣人之道的冲突在王父、诸玉、朱熹与王阳明进行的对话中爆发出来。王父、诸玉分别对王阳明的悟道之路表达了忧虑与勉励。相比于在王阳明年少时的“恨铁不成钢”,在“龙场悟道”一幕中的王父搬出了孔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说法,来教导王阳明在官场中要如履薄冰,时时处处都要小心。因为深知成为儒家圣贤极为不易,他虽然慢慢理解了儿子的执着追求,但仍然难免心怀忧虑。诸玉则完全相反,一如《神曲》中贝尔切特利之于但丁,她深知王阳明心中迷惘苦痛,故而循循善诱同样以孔子的话勉励他,并表达了她对王阳明的信心。而在这一幕中,王阳明对朱熹的质疑却达到了顶峰。在知行关系等问题上与理学的分歧,使得王阳明最终选择从理学的禁锢之中脱离出来,以“德必有邻,吾道不孤”的姿态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心学学说,悟得属于自己的圣人之道,实现了自身的一大突破。

二、政治斗争与成就事功

在王阳明成圣之路中,上下钻营中饱私囊的刘瑾、欲大兴刀兵只为一己权欲之私的宁王是王阳明一生中的重要对手。他们对王阳明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既促进了王阳明思想的最后升华,也为王阳明成就事功创造了机会。

剧中,刘瑾凭借正德皇帝的宠幸而张扬跋扈。王阳明上疏直指刘瑾,他自是勃然大怒,不仅对王阳明加以廷杖,将其发配龙场。同时,在王阳明被发配龙场的途中,刘瑾暗派杀手刺杀阳明,后又故意登门刺激诸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阴险与丑恶。而相比于刘瑾在朝中为祸,宁王则在外谋逆。刘瑾阴险毒辣,宁王则威势逼人。在与王阳明见面前,他以诸玉已在宁王府中为要挟。在与王阳明的对峙中,他直接以利刃加身为威逼,试图逼迫王阳明为己效力。刘瑾、宁王一里一外,分别成为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前后两部分王阳明主要的政治对手。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掩饰。刘瑾在剧中的定位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看清了明王朝的要害所在——皇权的膨胀和人心的颓败,并成功利用了这两点,在朝廷中如鱼得水:皇帝的宠幸使他成为百官惧怖的“立皇帝”,而暴力所树立的权威又为他的大肆敛财提供了空间。而比起刘瑾选择利用规则,宁王则更为直接地选择了打破规则——反叛。宁王对朝局的了解不下于刘瑾,他也正是借此来作为粉饰反叛的借口,并选择在一开始就拉拢王阳明。

而王阳明也逐步认识到,面对佞臣的嚣张无比,只有一颗求圣之心即便自己已然悟道也无济于事。只有知行合一,切实地将自身志向付诸行动,拼搏斗争才能从中闯出一条路来。只因“正义之士被压迫,死气沉沉,必须要有一个声音来呼唤他们的良知”b。所以在群臣上書被罚之后,王阳明选择再度上书弹劾刘瑾,以最直接的方式向万马齐喑的朝局表达了坚决的抗争,他也因此被贬龙场。而在“龙场悟道”之后,他更是提倡知行合一。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更是将龙场所悟的心学之道与庙堂平叛相结合。尽管“龙场悟道”使他领悟了心学,从而达到“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c的境地。这仅仅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觉悟,远没有达到圣人那样能够教化万民的地步。因此,在话剧后半段,王阳明重新被启用,他为救百姓于水火,一举荡平宁王的叛乱,不仅建功立业,还成为知行合一的一代大儒和功勋卓著的一代名臣。

三、官场进退与内心挣扎

尽管平宁王乱使王阳明成为功勋卓著的一代名臣,但也正是平叛使王阳明陷入无比艰难的处境之中。平定宁王使王阳明得罪了皇帝及朝中权臣。皇帝恼恨他扫了他平叛之兴,佞臣(以张忠为代表)嫉妒他独揽全功,而一些有正直的朝臣也妥协于政治高压而不愿多为王阳明说话。此时的王阳明虽然功勋卓著,但却是满朝皆敌。这时,王阳明陷入了百死千难之境。

这一残酷现实与当时在位的正德皇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皇帝身为人君,理应朝乾夕惕,勤政崇德。然而剧中的正德皇帝实可谓是一个彻底的昏君:宠八虎,恋美色,好大喜功,荒唐至极。他远离正直的朝臣,却喜欢那些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宦官。剧中,正德皇帝一出场就与太监张忠谈论出宫“采花”之事。当有朝臣上奏时,便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最后,对平叛有功的王阳明,却又充满恼怒与怀疑,无不体现出他昏庸荒诞的一面。正因为有这样的皇帝,朝中便难见正直敢言之臣。作为王阳明曾经的至交,湛大人也曾疾恶如仇,上书弹劾过刘瑾等八虎弄权,但最终却晚节不保,成为一名谨小慎微的“妥协者”。他从原来和王阳明意气相投,到迫于现实而相疏远,直至最后与王阳明彻底相悖。而身为皇帝贴身宦官的张忠,在剧中的角色可以看成是刘瑾的延续。比起之前跟随在刘瑾身后唯唯诺诺的形象,张忠在话剧的后半部分表现出的阴险狡诈与刘瑾并无二致。这从侧面暴露出了另一问题:尽管被人看成天下之祸的刘瑾已然伏诛,但朝局昏暗的现实并未得到改变。那么就不得不使人思考:朝局昏暗背后的根本缘由是什么?而只需简单思索就不难得到答案,众宦官得以肆无忌惮的最大依仗就是皇帝。就算刘瑾已死,张忠填补了这一空缺。哪怕张忠也获罪被株,在皇帝的需要下,依旧会有宦官甚至朝臣站在“迎合者”这一身份上,并借此获取宠幸,大肆渔利。

换言之,王阳明所要抗争的不仅仅是一个刘瑾或是张忠,他所面对的是以昏庸的正德皇帝为核心,以张忠为代表的佞臣集团为屠刀,以湛大人为代表的妥协者集团为帮凶的一整个利益共同体。直到话剧的最后一幕,他才得以在对皇帝、张忠、湛若水的依次控诉中看穿庙堂云谲波诡的终不可挽回的本质,并从中悟得“致良知”三字。这正如在全剧开始的引子中,宁王就质问过:“你竟欲以一己之力改变这世道人心?”王阳明虽未言语回答,但却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出了掷地有声的回复。他不纠结于辞章,不囿于庙堂,以一己之学,化万民之人心,达“致良知”之境,终成“千古一圣”。

(指导老师:卓光平)

a 董平:《王阳明的生活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b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35页。

c 钱德洪:《王阳明年谱》,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7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绍兴文理学院校级学生科研项目“新世纪‘阳明戏中的王阳明形象研究”和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科研项目成果

作 者: 陈挺,绍兴文理学院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成员;卓光平,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话剧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再见啦,秋天!
“北京故事”巡演
《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在沪首发
第二十一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揭晓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余则成问所有人:如何欣赏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