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智取生辰纲》的写作特色
2016-07-07张吉祥
张吉祥
[摘 要]精巧地布局文章的结构,通过环境描写、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展开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运用人物语言、行动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智取生辰纲》的主要写作特色。
[关键词]结构安排 环境描写 人物性格 矛盾冲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25
巧妙的文章结构安排,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画,巧设的矛盾冲突,使《智取生辰纲》成为千古不朽的文学章节。其写作特色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一、 故弄玄虚,结构安排巧妙
文章题目为“智取生辰纲”,可是作者并未点明晁盖等人如何准备,怎样智取,却花大量的笔墨于杨志与众军汉闹别扭上,着力描写杨志打骂众军汉,两个虞候阻挠杨志并在老都管处搬弄是非,众军汉埋怨杨志,老都管先前尚且能够忍耐到最后也和杨志对立起来。作者把读者的目光完全引向杨志与军汉、虞候及老都管的矛盾上。精明的杨志千方百计提防别人暗算,虽说内部不和,由于他的小心谨慎,似乎也万无一失了,但吴用的妙计却一直在按计划实施着,等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翻在地,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读者也如坠云雾里,弄不明白酒里到底在哪一步被下了蒙汗药。最后作者才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况。这样一边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子底下偷偷实施着,最后全盘端出,造成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吴用的智谋。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去讲同一个故事,效果大不一样。
二、 推波助澜,善用环境描写
对天气炎热的描写是这篇文章的另一特色。自杨志一行人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中计时为止,作者费了不少笔墨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文章中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多处,而用反衬以写“凉”来表“热”的也有十几处。在写“热”时作者又花样百出,并不一味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各个不同的角度不断点染反复描述的。例如,有的进行正面描写,有的通过一干好汉林中快意乘凉来表达,有的借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这些倒也罢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挑着重担、雨汗通流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侧面描写,因为他们最有发言权。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尤其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因此再好的环境描写如果离开人的活动就毫无意义。如若没有天热则故事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就缺乏客观原因。由于天气酷热,挑着重担不堪重负的厢禁军,再三要求趁早凉行路以避炎热,遇到树林就急欲歇凉解乏,所以看到白胜卖酒就要买来解渴也在情理之中,连杨志也淡定不了喝了半瓢。反过来看,智多星吴用熟知天时,利用天气炎热巧施妙计在黄泥岗松林里劫取生辰纲,无不得力于酷暑难耐的天气。因此,作品刻意对天气炎热的描写是完全服务于“智取”的。
三、精描细绘,展现人物性格
与现代小说重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不同的是,本文在表现押运生辰纲的直接责任人杨志精明、谨慎戒备、蛮横的性格特征,以及劫取生辰纲众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时,都是将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放在具体故事情节中来实现的。杨志具有丰富的江湖经验,领到任务之后,为防意外伪装成客商,其老练和精明不言而喻。担子沉重,山路难行,天气酷热难当,可杨志一意孤行,只知道赶路,不许厢禁军歇凉休息,不许喝酒解乏,动不动就扬起藤条施暴,这无一不体现了他蛮横的性格特征。再看看对杨志谨慎和精明的性格特征之描写。在黄泥岗和众好汉智斗中,一遇到树林就高度紧张,担心有强人埋伏其中,不准军汉们到此歇凉;想到蒙汗药的危险,所以断然禁止军汉们买酒解渴;直至看到卖枣子的众好汉喝了酒之后安然无恙,这才放心让军汉们去买酒喝,经过一番审慎考虑最后自己也跟着喝了酒最终中计,这是后话。
为了夺取生辰纲,以晁盖为代表的八条好汉早有预谋,设好陷阱专等杨志一行人在黄泥岗下手。一方面杨志一伙伪装成客商妄图“智送”,另一方面晁盖一干人也巧妙地扮作小贩,来个“智取”。在熟知天时(气候酷热)、地利(山冈松林)的吴用的神机妙算下,利用押运队内部的不和,真真假假,紧密配合,以智斗智,采用麻痹对手、引诱对手、迷惑对手、动摇对手、瓦解对手等一连串的攻心战术,像魔术师一样使杨志一伙终于进入圈套,而不费一刀一枪,夺得这十一担金银宝贝,获得全盘胜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人物的性格都是通过本身的语言行动来展现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手法成功的地方。
四、跌宕起伏,巧用矛盾冲突
先看文中杨志一伙的内部矛盾,在押运生辰纲途中走与停、快与慢、要喝酒与不准喝酒,众军汉、虞候、老都管与杨志之间的摩擦从未间断,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再看杨志押送与晁盖一拨好汉智取的矛盾,杨志明防,众好汉暗夺,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两种不同的矛盾在相互影响下不断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真可谓跌宕起伏!
准确认识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助于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失为鉴赏作品的好方法。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