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课题研究的创新型小学班集体建设
2020-02-28崔恒娟
小课题,即选题小、研究范围小、针对具体现实问题的课题。小课题研究虽小,但意义重大,它既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激发主体探索研究的兴趣,培养研究主体的创新性思维。将小课题研究引入班集体建设,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弱化思维推理式的教学活动,强化实践教学,依托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主动地在实践活动中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甚至在研究过程中归纳出相关的知识内容。目前,小课题研究已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小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创新品质,从而在班集体中营造出积极的研究和创新氛围。
一、强化参与意识,营造班级的创新氛围
强化参与意识实际上就是增强主动参与活动的主人翁意识。要学生主动参与,需要学生产生参与的动机,形成主动参与的需要,并将这种需要维持于参与活动的始终。我们把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主动参与需要并维持到学习过程始终的意识称为主动参与意识。一方面学生能够根据这种意识使自己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又要根据这种意识不断调控自己的行为,变不主动参与为主动参与。
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的激发、培养和维持。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兴趣,让学生敢于探索、乐于探索,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需要。从心理学上讲,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的一种缺失、不平衡状态”。它是指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力求满足的状态,它反映了有机体内部及所在环境的稳定要求,是遗传和后天学习的结果。给学生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兴趣,使学生原有的需要水平被打破,引起需要不平衡,产生新的需要,如产生探究的需要、收集信息的需要等。特别是小学生年龄较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具有喜欢新鲜奇特事物的特征,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参与的需要更为有效。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妨以故事、实验、奇特的现象、有趣的问题等为线索,以投影、录音、录像、游戏、小品等为载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需要。
但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的参与需要具有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的特点。随着疑点的解答,好奇心的消失,求知欲的减弱,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随时有可能消失。因此,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适时进行阶段总结,不断激励,使学生获得较稳定的主动参与需要。获得较为稳定的参与需要,首先要求学生在理性认知上获得提高,认识到主动参与是课题研究的需要。同时,课题研究往往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指导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应关注研究过程中学生参与情感的变化,将研究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如资料搜集阶段、研究分析阶段、总结汇报阶段等,定期进行总结分析。通过有针对性的阶段总结分析,及时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并维持自主探索的热情、信心和毅力,努力使短暂的兴趣转化成持久的参与意识,确保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课题研究中,对于创新型班集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摆脱了书本知识条条框框的限制,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和特点给自己确定研究内容、目标和计划,每个学生为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标,往往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在“快乐学习”中领悟书本上的知识。小课题研究把课堂扩展到生活中,使学生多了一些自由,少了一些传统思维上的束缚;多了一些动手动脑的机会,少了一些机械性的作业,进而在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和创新氛围。
二、紧扣研究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
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既是建设创新型班集体的手段,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班集体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必然带来班集体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班集體“创新气质”的形成也有赖于学生个体创新精神的塑造和融合。建设创新型班集体的实质就是要推动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创新。小课题研究能够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提高个体参与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在策划选题、组织实施以及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参与质疑、参与管理、参与实验、参与交流、参与抉择、参与调查、参与评价、参与集体活动、参与自我反省,其表达、交流、组织以及协作等创新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因此紧扣小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锻炼和提升创新技能,是创新型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选题至关重要。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在小课题研究中,选题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课题的选题应该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捕捉丰富的课题资源。小学高年级,可以选择“小学生近视状况的研究与思考”“认识11岁的我”等小课题,直接指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也可以选择“城市母亲河的环境与保护”“大运河的历史与扬州的繁荣”等课题,扩大视野,关注社会。“只有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开发主题的重要资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取得活动实施和学生发展的实效性。”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越紧,就越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参与欲望。选题绝对不是指导老师一厢情愿的事,要坚持自主性、生活性原则。人类学习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发现。而发现的过程,正是学生参与的过程,是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非智力品质与智力品质和谐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题研究的选题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参与质疑,结合自己的特长自由选题。学生在小课题的选题中各项创新研究技能得到了锻炼,研究素养得到了提升。
第二,实施环节突出主体地位。学生始终是课题研究的主人, 组织实施的主体仍是学生。他们进行课题研究最大的难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与同伴分工合作,保证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即他们需要组织技能、协作技能的支撑;二是如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整理分析,即他们需要表达技能、交流技能、组织技能的支撑;三是如何深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即他们需要创新技能的支撑。当然,这些技能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常常表现为共同作用的综合技能。以表达技能为例,表达是思维的外壳,表达和思维是表里关系,思维越深刻,则表达越到位。课题研究正是将学生发现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引向深入的。另一方面,走出教室,走访调查,获取资料,与人交流本身正是训练语言表达的良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当学生的组织协作遇到困难时,需要老师的扶持与协调;当研究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有冲突时,老师不妨组织他们开展讨论和争辩,培养学生交流、表达与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合作探索。
第三,课题的总结过程也是小课题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指导教师也应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指导和落实,尽量让学生整理出一篇完整的小课题成果报告,让他们集中汇报展示研究成果或交流研究心得,并且对每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比。一篇完整的小课题成果报告往往凝聚着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智慧和汗水,而成果汇报或展示则是他们表达技能、创新技能的充分展示和锻炼。
三、优化研究机制,维持学生的创新动力
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此情形下,研究往往也会随之陷入困境。同时,一般而言,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学生参与研究的主动性也会逐步丧失,创新的兴趣会趋于淡化。巴班斯基说:“学生如果没有稳定认识兴趣,如果对知识没有内在的迫切需要感,就不可能学习得富有成效。”失去了兴趣,学习也便失去了“快乐”。没有了“快乐学习”的内驱力,小课题研究也不可避免地会被学生划归为机械性的作业。因此,长久地保持學生的兴趣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动力源,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班集体的基础所在。从根本上讲,事物发展的常态化有赖于机制的构建和创新。要长久地保持学生对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就必须依托研究机制的创新发展。在推进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引入项目化操作、自主型管理、互动式协作、多元化评价等机制,让学生踊跃参与、自主管理、积极协作,进而使学生的研究和创新兴趣得以维持。
首先,对于课题的选择申报,建立和优化项目化操作机制。具体来说,由学生自由组合研究,确立研究项目后向中队长申报,并在中队会上陈述自己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思路,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后在班级立项。这样既可以得到老师的有效指导和帮助,还可以参加一学期一次的班级课题评比并有机会参加学校的小课题汇报会。这样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和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久而久之,学生具备了相关的能力,他们创新研究和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
其次,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建立和优化自主型管理机制。学生结合自己课题的需要进行自我管理,以自我管理的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以“自由”来维护学生创新兴趣。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处于独立意识发展的中间地带,与成人相比虽尚未成熟,但已萌芽并有所发展。可见,小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为了促进活动的有序运行,可以采取一定制度保障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所谓制度有班级制定的制度,如活动安全管理、课题评价制度等;另外,各研究小组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些活动规范。课题管理主要采用课题组长负责制,各课题小组有相当的自主权。建议鼓励主课题下个人独立活动或小组合作活动相结合。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会得到一张“研究活动登记卡”,作为学生研究活动的记录。
再次,在分工协作上,建立和优化互动式协作机制。增进课题组成员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与协作,是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没有良好的协作便谈不上课题研究。为了促进有效协作,应强调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和互动交流。由于协作有不同的层次,例如课题组成员间的协作、研究人员与老师、专家的协作以及课题组内与组外同学间的协作,故而课题组成员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工。同时还要经常组织研究沙龙来交流心得,组织辩论会来采撷思想碰撞的火花,组织模拟答辩进行集中指导。
最后,在课题评价中,建立和优化多元评价机制。单一的评价很难适应对课题研究的评价,往往会打击研究成员的积极性。笔者提倡贯穿于活动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方式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多元。方式的多元包括学生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标准的多元包括协作情况评价、研究资料评价、课题报告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等。这样因时制宜、因题制宜,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型人才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小学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绝佳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生中推广小课题研究,开展基于小课题研究的创新型小学班集体建设,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崔恒娟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高级教师。扬州市邗江区语文骨干教师,曾获江苏省班主任专业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