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发展指导:学生发展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

2020-02-28冯锟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1期
关键词:育人核心学科

冯锟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核心素养”这个词带进了我们的视野。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研讨的热词,素养发展指导也成为引发普遍关注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行为或教育现象。

一、素养、素养发展以及素养发展指导的内涵

什么是素养?什么是素養发展?什么又是素养发展指导?

1.素养与素养发展

素养,通俗地理解,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品格描述。它如何形成?如何被界定?这似乎有迹可循。但是它的内涵却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而被赋予了不同层次的解释。

《新编汉语辞海》对“素养”的解释:平素的修养。素,副词,一直如此。养,修养。修养,逐渐养成的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从这个层面来理解,“素养”带有后天养成特质。后天的养成即教育和自我教育。

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指出:“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人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接受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由此可知,素养的形成是教育的产物,当然在教育的比重中,自我教育的成分一定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有学者认为:一个人要是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意识,外在的教育根本进入不了人的内心,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当今时代背景下,“素养”超越了某项技术娴熟的概念界域,“文学素养”“音乐素养”只是它概念的一部分。当今提及的“素养”更多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这个内涵的外延十分广泛,几乎涉及一个人成长中会被提及的所有知识和能力的总和。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转化为“素养”的过程中也会被“素养”再度转化为新的知识和能力,进而丰富固有的素养。如此庞大的概念,要想在教育指导中被聚焦,必须要寻找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即“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有学者认为“就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根本特质不在于量的积累,而在于生命个体品质与气质的变化和提升”。

素养发展,从这个主谓短语的组合来看,它是具有发展性和生长性的。所以“核心素养”的生长性是最本质的特性,不具备生长性的“素养”不能称之为“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是日后分裂出庞大的素养体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始细胞,是少到可以通过教育来量化栽种的素养基因,它一旦形成,日后便可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分裂、衍生出新的、“适用于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素养。所以,“核心素养”具有不可压抑的生长性与发展性。

2.素养发展与素养发展指导

素养发展要具备两个条件:核心素养和教育。“核心素养”是种子,是最基本、最关键的素养。教育是素养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必要条件。“核心素养”的育种、栽培需要教育,“核心素养”的分裂、衍生也需要教育。教育便是素养发展指导的有力保障和推进路径。

教育以指导的形式作用着“核心素养”的养成、发展。素养发展指导是教育的终极形式和功能定位。尤其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几乎所有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围绕素养发展指导而展开和丰富的。因为这一主题直接指向班主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本质问题,是学生发展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

那我们如何通过教育对素养发展指导实现落地呢?

二、聚焦课程教学的素养发展指导

素养发展指导,只有作用于学生成长才有指导的意义。学生的成长依赖于课程浸润与滋养。课程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所有学科的综合,或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从类型区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和生本课程。从环境区分的角度可以分为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会课程。

1.聚焦课程教学

中小学教育是按学科进行的,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的体现,它源于学科的本质、性质、特点、功能和任务。聚焦课程教学就要摸清学科本质,洞悉学科的核心素养,时刻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在“以生为本、注重层次、尊重差异”的原则下实现素养发展指导。

什么是学科本质呢?

“学科本质即一门学科的根本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二是核心的学科概念与范畴;三是基本的学科方法与思想,其核心是学科思维方式;四是核心的学科价值与精神。据此,我们可以将学科本质的教学内容识别为一个包含价值与精神(内层)、方法与思想(中层)、问题与概念(外层)的三重结构。”

聚焦课程教学是摸清学科本质的最佳路径,同时课程教学尝试实现对学科育人价值的落地,尝试实现素养发展指导的转变。素养发展指导并不是取代学科育人价值,而恰恰是对学科育人价值的措施统筹和价值彰显,时刻推进学科育人方式的升级迭代。

2.基于素养发展指导的课程教学

素养发展指导以学科本质为抓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依据各学科国家课程的标准,坚守素养发展取向,有效地厘清了课程教学的本位思潮。

教书育人表面看是和谐的,实则一体两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是彰显育人的,古往今来的经史子集,尽管透着朴素哲学的晦涩难懂,但是字里行间的尧舜禹汤、话里话外的“孝悌忠心礼义廉耻”是指向育人的。王建华教授曾著文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一个人,然后才是培养一个律师或医生,而不能相反。”

基于素养发展指导的课程教学是开放的,是对传统教学中封闭、保守、单向循环的扭转。当着力于思考如何对学生素养发展进行指导时,学科课程就会由单纯的文本课程转化为师生间互动的体验课程。

以中学历史课程为例。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下分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再下分就是十八个基本点。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基于传统双基目标和三维目标的历史课程教学会侧重知识的积累,而基于素养发展指导的历史课程教学则会侧重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人物、事迹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多的体验课程,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固化。

三、培育学生素养发展指导的落地力量

前文提到素养发展的前提是教育,在教育中自我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何充分地发挥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作用呢?

1.凸显主体——增强学生自我教育指导力量

素养发展指导,学生才是主体。主体内生发出的自我教育驱动才是最核心的力量。虽然素养养成是后天习得,但从素养养成的本质上看,它是自主、自控的,这种习得侧重于自我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以课程学习为例,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时,教育才有意义!

所以强化指导力量的首要便是凸显主体——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素养发展指导实践中力求主体内化、身体力行,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和主动习得素养,在积累中自发地将知识和能力转化成适应终身发展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示范引领——强化班主任素养影响指导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重要论断有力地论证了在学生素养发展指导中教师素养发展的重要性。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素养对学生素养指导力量有着巨大的影响性。从这个层面则可以理解为,体现班主任自身素养的一言一行深远地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发展。若要强化指导力量,必先强化班主任素养。

如何强化班主任素养呢?

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要强化班主任素养,学校要创造平台。以落实总书记“四有好老师”为抓手,以教师核心素养的研讨、践行为手段,扎实提升班主任素养。

所以,示范引领——强化班主任素养定会成为强有力地保障学生素养发展的指导力量!

3.多元融合——形成“家校社”共育指导合力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协同育人”是六大育人途径之一。学生的素养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它具有反复性和滞后性,在强化指导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评价、反馈、验证和重修。

那么如何评价?谁来反馈?怎么验证?何时重修?

从评价和反馈的角度思考,“家校社”要共同打造共育平台,基于学生素养发展建立评价体系,在固定阶段对学生素养发展指导效果做有效评价和及时反馈。评价体系由家长和学校进行顶层设计,量化标准。在同样的评价维度和生活环境下,鼓励学生结成素养发展共同体,互相评价,互相监督。

从验证和重修的角度思考,对于不达标的素养发展要科学验证,借助家庭资源和社區资源,明确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内化程度和外显程度。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是考查的维度。比如,“实践创新”确实没有达到评价标准的要重新为其设计路径,加大保障,确保重修达标。

三联合(家校社),四阶段(评价、反馈、验证、重修),在共同指导学生素养发展方面,有效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可探究、可检验的场域。

所以多元融合——形成共育合力是增强学生素养指导能力的能源场,做好“家校社”的有机融合,才能充分汲取各方力量,将学生素养指导能力引向更深,引向更广,引向更有效。

结语

当然,学生素养发展指导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不是仅仅通过课程教学这个单一载体便能独立完成发展任务的,更不是仅仅通过学生、教师和“家校社”的联合能完美落地的。还需要把学生素养发展指导放置在时代大背景下,去交互,去共融,最终形成一个符合时代特征,既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又能满足祖国发展需要的,时刻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养发展指导。这是教育者的初心,更是不可忘的使命!

冯 锟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宇通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市首届德育优秀青年、南京市江宁区优秀班主任;2017年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南京市五四创新能手;2019年在省、市级以及长三角第8届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

猜你喜欢

育人核心学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