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朱小蔓做一辈子的情感教育

2020-02-28王坤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授思想情感

编者按

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教授开创和引领了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硕果累累,为教育改革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情感教育是对消费主义、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语境下的教育乱象的“一种疗救”。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现代人的情感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完整人的培育。情感教育已经从个体走向关系,从学校走向家庭、社会,从生命之初走向终身发展。本栏目的开设,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深化研究,助力中小学校的情感文明建设,分享和交流来自一线的情感教育成果。让我们一起来讲好情感教育的中国故事,跟朱小蔓教授做一辈子的情感教育。

朱小蔓教授是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是具有纯粹的人文主义情怀和深刻的理性主义修养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深受我国教育学术界和广大一线校长、教师爱戴和尊敬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应对中国基础教育过分注重“背考记诵”“排名竞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忽视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朱小蔓教授积极呼唤关注人的情感培育和发展。30余年来,朱小蔓教授以哲学的眼界、悲悯的情怀与切实的行动,在本土教育实践场域中不断深耕。她始终站立在历史与世界的高度,从教育改革实践中发现、发展并升华理论;在带教、研究与工作中用心、用情体察知识的人性脉络与现实价值,热心期盼个体与人类文明的健全发展,以时代所稀缺的饱满的人道主义志愿以及非凡的生命智慧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在政策、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系统梳理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历史脉络、理论内涵,阐明其时代价值和影响,2019年12月27日,《中小学班主任》杂志编辑部组织召开了“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座谈会”。朱小蔓教授以及多年来一直追随朱小蔓教授从事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30余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参加了座谈会。与会者经过热烈和细致的探讨,围绕“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主题,就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理论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影响达成重要理论共识。

一、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刘次林教授指出:与许多教育家一样,朱小蔓教授对教育的探索涉及很多领域,但是情感教育是她最具特色的学术标签。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既有哲学上的思辨,又立足脑科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学科,探索了个体情感发生、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同时对人类生命价值、伦理生活的情感方面进行了思考。她以“情感之眼”看教育,提出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培养具有情感人文精神的教师、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以及课程育情、课程育德等重要论题。刘教授认为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具有五大特点:具有开创意义、体现实践关怀、传承文化基因、贯穿学术人生、为学为人统一。

首都师范大学刘慧教授分析了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产生的具体背景,她认为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发端于中国社会改革对教育的深刻影响所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尤其关注德育实效低下及其内在原因。朱小蔓情感教育理论是由脑科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支撑所形成的。对情感的认识不能仅限于心理学和脑科学。它们对情感研究有价值,但不足以实现对情感教育学的支撑,这一点我们在反思实证主义研究弊端时也能看出其中的缺陷。

南京师范大学侯晶晶教授指出,朱小蔓先生以大爱帮助残疾青年拓宽生命成长空间,以智慧润泽学术新苗健康成长,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公平而有质量的全纳研究生教育。这一教育探索是基于朱小蔓先生博大精深的情感教育思想做出的实践:先生以坚韧的理想信念支撑全纳教育探索、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师者正能量、以扎实的学识高水准发挥导师作用、以仁爱之心实践有教无类的树人理念。研究并借鉴朱小蔓先生的全纳研究生教育生命故事,有助于建设教育强国,有助于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钟晓琳副教授梳理和阐释了朱小蔓情感性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朱小蔓教授用情致、情愫、情操描述人的道德情感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她认为,这种对道德情感内在发展过程的认识,将人的生理层面和精神层面连接起来,因而对人的道德发展的理解也就更完整了。朱小蔓教授还从道德情感发展的视角,在理论上深刻解释了人的生理现象和精神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巧利副研究员将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置于中国教育思想史长河中,分析情感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运用。她认为,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不仅是对中国教育现实弊病的救治,也更加符合教育本质,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朱老师的情感教育学说生动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立德树人的重大教育命题,是真正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气象并富有生命力的当代中国教育学说。

宝鸡文理学院马多秀教授表示,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产生具有丰富的人生成长体验基础、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基础和扎实的研习哲学理论基础。20多年中,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加之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情感教育思想。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是对我国教育现实问题做出积极回应的教育理论,也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情感文化的教育理论,更是能够与世界对话的我国本土化的教育理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坤博士从朱小蔓教授近年来关于情感交往的研究与实践切入,回溯和分析了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深入探讨了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理論转向与行动价值。

二、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

中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唐云增老师长期坚持学习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通过观念的历史联结描绘其思想线索。他发现,情感教育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是人类产生后自然而然要探索和发展的使命。在当代,朱小蔓教授是开创性地引领我们探索情感教育奥妙的人。他通过研究寻找到朱小蔓情感文明教育的大系统,形式上包括实践系统、研究系统与理论系统,内容上包括情感教育文化建设系统、情感教育传承系统以及情感文明修养系统。这种系统理论在世界教育文明史上都是罕见的。

南京师范大学易晓明教授指出,朱小蔓教授讲的“情感”不止于生理与心理层面的情感,而是定位在情和理交融基础上的,着眼于情感的价值和本质意义。朱小曼教授的情感教育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多学科交叉、历时性和共时性整合、世界和本土对话的研究。恰恰由于这样一种多维多结构的交叉研究,让我们看到朱小蔓教授所提出的情感教育思想不仅仅把情感作为一种方法、一个策略,更多的是把情感作为一个人生命成长的根本立场。从人的生命成长根基的角度谈情感教育,就要求从哲学高度思考、把握情感教育,这为我们后续做其他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南京晓庄学院严开宏副教授尝试从伦理学角度理解朱小蔓教授的思想,阐释了伦理学学术谱系中的朱小蔓。他认为,规范伦理学关注正义和公共理性,但忽视情感;美德伦理学关心品格和共同体的善,是重视情感的,而美德和品格就是情操。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在伦理学学术谱系中更接近于美德伦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戴联荣教授认为,朱小蔓教授作为教育家,她关注弱势学生对情感的需求,特别有同理心,这可能由于她小时候受其父亲的影响。她的父亲朱启銮读过南开学校,张伯苓校长强调培养学生的平常心,做好公民。这种思想传承对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有一定影响。朱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还可能与中国儒家的“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有一定关系。蔡元培先生提出过审美入手进行德性教育,朱教授的情感教育应该理解为审美型的情感教育,特别强调其中的道德代入感。

南京师范大学王平副教授认为,朱小曼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是一种生命哲学思想。情感教育研究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象的工作实践。作为一种工作哲学,情感教育最显著的自我特征是深信生命与生命的互动、人格对人格的影响。“做”的情感教育要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育学与教育、教育与教育者的言说的统一。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亚娟副研究员谈到自己得益于学习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近10年来主要在学校情感德育实践和学前儿童情感教育的实践叩问两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和追问。基于觉醒情感的立场,她认为,儿童的社会学习能力是可塑的,家庭跟学校都需要依托觉醒情感的价值系统开展情感教育。

天津师范大学金美福教授基于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深度理解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她提出了情感教育的现象学方法。一是了解和认识人的情感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共鸣的方法,目的是了解和认识作为人类一分子的自己的情感状态,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认识的是自己作为人的特性。二是克制和掩饰自己的情感的方法。根据人的情感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认识人间的情之利害和善恶美丑,学习控制情绪,培养文明性情,目的是做文明的人、善良的人。

三、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实践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朱曦副教授认为,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是在扎根一线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与深化的。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贡献,在于把儿童的情感纳入学术视野、纳入教育系统。虽然在朱小蔓教授之前也有情商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但这些理论更多专注于学术领域或是提出一种概念,至于理论如何转化为教育改善的过程却鲜有涉及。朱小蔓情感教育研究在这方面则做出了突出贡献。

内蒙古师范大学乌云特娜教授认为,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能够并有助于推进民族共同体中的情感发展,对民族教育、民族心理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情感性理解。同时,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有助于推进蒙古族与汉族交融文化中的人格塑造、精神培育、专业成长以及生命发展,能对整个民族教育体系的构建起到更加睿智、更加完整的作用,在精神动力的折射与发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她还介绍了应用脑成像、ERP、眼动实验等得出的一个结论,即情感教育在社会交互中产生,并对人的社会行为和倾向产生情感品质反应。据此她认为,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能够成为认知神经科学中强有力的声音,以及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无锡市五爱小学许敏峰校长指出,近30年来,五爱小学在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感召和引领下,历任三位校长,始终坚守从人的情感发展入手研究素质教育的校本落实与发展。情感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是在思想、观念和言行的体验中积累和升华获得的。因此,爱也许可以发现与点燃,也许可以浸润与传递,但就是无法凭空教会与教给,爱必须“我在其中”。五爱教育人认识到,“爱的灵魂”只有在“有爱”的学校生活中才能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抽枝散叶。

南京拉萨路小学严瑾校长表示,学校从2016年开始以情感教育思想为抓手,并作为理论指导推动拉小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一路走来,拉小教师研究、品味朱小蔓教授对情感教育的解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强调对关系学生、涉及学生身体的情绪情感品质老师尤其要予以正向引导和培育!

中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盘生先生指出,朱小蔓老师以理想主义来构建教育愿景,以人道主义关注教育现实,对一切生命充满善意,对所有的孩子满怀期盼,对世人有着温柔的怜悯,对弱者有着真挚的同情,对教育生态有着诗性的忧虑。这一切透露出作为学者的她以忧虑和奋进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的善心和良知,也反映她力图从现实问题出发,努力找到真实的教育改革出路,为祖国培养真正的人、大写的人的时代担当。朱老师以人的高级情感需求为基点,直击教育问题的要害,充满着帮人引向光明的精神力量,发挥着从精神上提高人、拯救人的内在激情,迸发着笃信教育理想、有远见卓识的诗情画意,从而显示出中国教育学者并不多见的、超凡脱俗的、非同一般的高贵和雅致。她就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学者。

江阴晨光实验小学鞠斌校长表示,通过持续学习朱小蔓教授的思想,认识到教学的生命力就来自反思。因此,晨光学校组织老师写好教学反思,通过叙事和反思,鼓励老师关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让老师从非逻辑当中能够找到逻辑,从想当然当中找到理所当然,最终的目的是理解与孩子共处情景当中的教育。

盐城大丰教育局姜正川老师着重阐述了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他认为,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强调教育人是知识人、道德人、情感人的统一,关注人的心灵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关注人的内在自觉,要推动基于人的由内而外的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一鸣博士认为,朱小蔓教授是我们共同的学术榜样,她的思想是共同的学术财富。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文性、实践性、系统性与开放性;其时代贡献在于回应了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追求,提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构建的范例,开启了新时代情感文明视野下教育变革的思想序幕,创造了新时代坚定教育自信、推动文明互鉴的实践样本。

此次座谈会上,朱小蔓教授也对大家的发言做了回应。她说,听到这么多不同年龄段学者的发言,感觉欣慰,同时感到后生可畏。她认为自己的情感教育研究还有许多需要发展的地方,做情感教育研究30多年,至今还在摸索。中国教育界远未普及情感教育思想,未来的情感教育研究要向实践工作者学习,才能生长出最茂盛、最好看、最有說服力的理论。相信研究者只要甘坐冷板凳,多吃苦,中国的情感教育就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中小学班主任》杂志陈萍主编对座谈会进行了系统总结。她说,各位与会者从不同视角梳理了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红色基因、开创意义、理论脉络、成果内涵与人格特质。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内涵丰富,系统清晰,坚信未来在各界人士的学习践行中必将发展得更加完整、更加全面。朱小蔓老师作为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可以引领中国教育学术发展的;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是能与世界对话的中国教育样本。我们共同探讨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就体现了一个团队的自信、一群代表人物的自信,更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自信和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

王 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猜你喜欢

教授思想情感
情感
台上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开心格格
阿吾(一首)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