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中等长度导管的临床应用
2020-02-28康雪波
康雪波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内蒙古 兴安 137400)
中等长度导管是一条8~25 cm的外周静脉通路装置,导管尖端位置在腋窝水平或肩下部,不超过远端腋静脉,具有减少反复穿刺外周静脉血管、减少并发症和长期使用等优点[1]。2011年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S)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指出:由于普通型中等长度导管置管后存在一定的药液渗漏风险,不建议在输注化疗药物、持续静脉高营养、PH值<5或>9的药液以及渗透压>600 mosm/L的液体中使用。国外文献报道,延长导管置管深度可以使药液渗漏、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是结合我国病人设计的静脉给药装置,全长 30 cm,可充分保护外周静脉不受药物的刺激和损伤。我院静脉输液治疗组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穿刺中经肘上将导管送入血管内,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100%),并增加置管深度至腋静脉[2]。将其应用于普外科、消化科、神经内、外科以及肿瘤姑息治疗的患者等,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预计静脉给药治疗≥2周;②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③同意置入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本人或家属签字。排除标准:①插管周围皮肤或插管静脉有感染;②置管部位有放疗史、血栓史、外伤史或手术史等不利于插管;③使用的药物为持续腐蚀性药物、渗透压超过900 mosm/L的补液;④拒绝使用中等长度导管患者。男35例,女19例,年龄46~75岁。
1.2 物品准备
导管准备:导管型号:PB-4Fr-1-A,规格:30 cm,流量:10 ml/min。SM012舒贝康超声血管仪。
1.3 操作人员
由具有中等长度导管理论及实践技能相关资质的静疗小组成员完成。
1.4 操作步骤
(1)操作前评估:查看病历,评估患者血管,做好解释,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字。
(2)穿刺位置的确定:患者取平卧位,使用超声血管仪探查肘部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注明穿刺部位。
(3)置管长度的测量:延长置管长度5~10 cm,由传统的从穿刺部位到肩下或腋窝处延长至肩锁关节水平,确保导管尖端超过腋窝水平。测量穿刺点上方10 cm处臂围,并做好记录。
(4)使用75%酒精和0.5%聚维酮碘,常规消毒三遍,铺无菌巾及洞巾保护,形成最大化无菌区域。
(5)穿刺选择静脉:①超声血管仪引导下小口径穿刺针完成静脉穿刺;②穿刺完成后通过穿刺针上的小孔将导丝送入静脉后撤出穿刺针;③在穿刺点处用扩皮器将皮肤划个小切口,将内置扩张器的穿刺鞘通过穿刺点沿导丝送入静脉;④扩张器顺利送入静脉后将扩张器和导丝一起缓缓撤出,仅留穿刺鞘在静脉内;⑤将导管通过穿刺鞘送入测量长度;⑥撤出并撕裂穿刺鞘。
(6)固定并记录:固定导管,注明置管日期,导管外露长度。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置管期间,每日输液治疗完成后用10 mL生理盐水或预充式冲洗器脉冲式冲管,并予以正压封管。
2 结 果
54例患者中经贵要静脉置管42例,头静脉置管8例,肘正中静脉置管4例;穿刺部位左上肢34例,右上肢10例;全程穿刺时间为22~30 min。置管期间,除1名患者发生意外拔管,其余53名患者顺利完成输液治疗。
3 讨 论
(1)常规外周中等长度导管尖端不能到达腋静脉或腋静脉开口,高渗性药物刺激血管内壁使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增高[3]。而我们在置管过程中,使导管尖端越过腋窝水平,延长置管长度,使其到达腋静脉或头静脉上段,54例患者顺利完成置管。
(2)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中等长度导管,与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比较,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在超声引导下在肘上可视置管,避免了盲穿置管发生血胸、气胸等并发症[4],且患者置管后日常活动不受导管影响;与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相比,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对血管的破坏;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比,节省患者住院费用。
(3)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中等长度导管的开展及临床应用,对于经济状况差、外周血管条件差而又要保证治疗和营养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同时节省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