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0-02-28张秀萍
张 秀 萍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文化熔铸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是文明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和内涵建设的支撑力量。开展地方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研究,对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地互动,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高校学生的传承和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需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补充。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跨江滨海,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从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来看,江苏省共有167所高校,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教育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独具特色的江苏文化为江苏高校内涵发展提供了鲜活要素。
(二)江海文化的内涵
每一个地域,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会产生属于它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作为江苏地方文化之一的江海文化是指以江海平原这一特定区域的劳动人民在5000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融合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地方性传统文化。江海文化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宗教道德、风俗艺术等诸多方面,它是对江海平原面貌的集中体现,更是南通平原上的人们智慧的结晶。江海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果敢坚毅的自强性、创新创造的开拓性、崇文尚德的自觉性”的显著特质。江海文化是多元的,也是综合的,具有包容和开放的典型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三)江海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的历史使命。围绕高校学生和教师这两个群体,对江海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72%的教师认为江海文化的融入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63%的教师认为江海文化的融入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8%的教师认为江海文化的融入能够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68%的学生认为江海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81%的学生认为能够积累历史知识,7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这充分表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江海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都持积极的态度。
二、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可贵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价值。优秀的地方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由地方文化形成的教育资源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2],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凝聚大学生的价值共识,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发展的正能量。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能力
新时代背景下,大多数高校以向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宗旨,以实现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体的未来和命运,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当前,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随之深入,不同国家的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观念和文化中,很大程度上歪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产生对主流价值观轻视或者不屑的态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乏信心。将类似于江海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学生正视外来文化,避免学生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稳固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中的地位。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人文道德素养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要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江海文化作为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产物,融入到思政课堂中,可以不断熏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地方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习的重点,是大学生人文道德精神形成的基础。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精神具有独特性,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塑造大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因此,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思政课内容,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江海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江海文化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分布在江苏各地。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也包含着江海文化优秀的代表作品。江苏南通作为江海文化的发源地,当地高校可以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组织学生参加纪念馆、故居和江海文化遗址,还可以开展田野研究和实践教学活动。在生动的教学互动中将江海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切实的文化体验进行思想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四)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水平
以前,填鸭式教学是很多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比较原始。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要想将江海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思维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以及文化知识素养。
三、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文化和高校互动发展呈加速态势,但地方文化与高校融合发展依然在路上,在江苏的高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于地方文化学习缺乏兴趣
高校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就业形势的严峻,因此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交技能尤为看重。目前,西方文化思潮不断扩大,对于地方文化的认识,高校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认知缺口。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和情人节时间,他们能脱口而出,但是对江海文化中的启东海鲜节、海门市金花节、南通国际风筝节、南通民间艺术节等传统节日的了解比较欠缺,甚至对于地方性文化存在,有些大学生还会有不良情绪,比如诋毁、轻视或者抵触情绪。
(二)学校对地方文化教育缺乏重视
各个高校开展教育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主要以高就业率为导向进行教育活动,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江海文化的传播受到了阻碍。目前,江苏高校地方文化教学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全国各地高校专门进行地方文化教育研究的人才比较缺乏,江海文化宣传力度不够。江海文化的教育效果不够显著,使得高校江海文化的教育工作难以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地方文化的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如何将地方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高校重视并加强思考。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多元性,教育内容脱离生活,缺乏现实性。相当多的高校仅依赖着课堂授课方式进行地方文化的教育,而且学习教材较为古老,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现代社会,应当不断创新和发展地方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四、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江海文化的结合,要解决如何融入,明确融入方式,从而建设合理性的平台,设计出合适的载体,不断探索如何“融入”的工作路径和产生方式。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实施,教师是开展地方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要力量,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可有着潜移默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身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学习;要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传授地方文化。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网络的智能化和便捷化的特性决定了江海文化可以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社会发展,产生新的发展机遇。可以利用便捷与高效的网络技术,以江海文化为基础,将江海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平台,运用图片或者视频等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知识,领会南通特色文化的意义所在。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带领学生走进南通周边社区和乡村,直接感受南通江海文化,探索江海文化的内涵。在实地的走访和体验中传播江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使得学生感受江海文化的价值,从而接受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互联网+”新兴环境下,发展教育信息化,增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得教育水平得到较快的提升。
(三)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即将科学理论与思政课的实践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中[5]。在高校中,第一课堂指的是教育者进行教育工作普遍采用的工作模式。新兴的第二课堂则是不包括第一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统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属于第二课堂,通过在南通周边的实训实践、社会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支教助农、医疗科普等形式,学习江海文化,发扬江海文化。例如南通大学江海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宣讲团,走进社区街道,传播和弘扬江海文化的精髓,将江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新突破,要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探寻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实现有效融合,为新时代的学生注入民族的基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