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泉州海丝申遗的跨文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2020-02-28王友琴宋庆伟
王友琴 宋庆伟
(1泉州师范学院航海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 250000)
一、引言
《外语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跨文化能力确定为外语人才应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3年发布《跨文化能力概念与行动框架》,提出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指导方针和路径。具备渊博的跨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跨文化能力是对新时代、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必然要求。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认为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在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重国外,轻本土;重语言微技能,轻话语的方式;重知识积累,轻人文思辨。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王守仁教授提出了建设性的举措,他认为要重构课程体系,打造“中外文化经典”等跨文化课程模块,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融通中外文化,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身份意识,提升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与手段,实现第一第二课堂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国内国外融通,突显跨文化能力培养特色与有效性。大连外国语大学刘宏教授认为:要打破现有以院系为单位开展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院系壁垒,形成多元性、融合性教师团队和课程组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翻译部的江燕飞部长分析了企业对外语人才的能力需求并指出:外语人才应熟练掌握工作语言及区域文化并深入理解本国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以终为始,将人才培植阶段前置,重点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与职场综合素质[1]。泉州师范学院是目前泉州唯一一所有培养航海类学生的本科院校,泉州师范学院航海学院除了培养学生的航海和轮机技能之外,还重视加强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让学生了解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与目前泉州申请古泉州(刺桐)史迹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让航海类的学生毕业后既知道如何开船、修船,也知道泉州千年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爱拼敢赢的海洋文化。泉州师范学院目前正在朝着建立应用型的本科大学努力,各个二级学院都非常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院尽量创造各种机会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际锻炼的可能性。目前,学院重视校企合作,在很多领域也取得实际的进展,但是院系之间以及校校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很深入。在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方面,泉州师范学院目前存在诸如培养的学生跨文化知识欠缺、跨文化能力不足的问题。为适应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求,学校急需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国际化的语言文化服务人才。目前,学院正积极提倡转变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改革,积极与地方需求相融合,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各学院加强院系之间的交流、学习、合作,打破院系的壁垒;并积极与地方企业、机构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服务于泉州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二、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
10-14世纪的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繁盛,泉州港,也就是当时的刺桐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这些都是泉州曾经的真实写照。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就有记载:“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这个地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民是偶像崇拜者,性情平和,安居乐业。”[2]伊本·白图泰也盛赞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刺桐城是一座大城市。“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这是一巨大城市,此地织造的锦缎和绸缎, 也以刺桐命名。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 “一带一路”的倡议,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日益深入,语言在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语言服务是桥梁,是促进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海丝的重要起点城市,泉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频频开展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密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人民的友谊。在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福建泉州被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为了让世界了解泉州,让泉州走向世界,就需要一大批既懂语言基本技能的语言人才又懂泉州灿烂历史文化的文化人才。基于海丝申遗,泉州高校应着力改变大学语言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海丝申遗和“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2017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4]。2018年6月29日,在巴林王国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终审环节,“古泉州(刺桐)史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国一致认定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认同泉州在补充相应材料后,有望在下次审议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是良渚古城遗址,将古泉州(刺桐)史迹同良渚并列,意味着2020年中国世界遗产唯一的申报项目就是它。“古泉州(刺桐)史迹”将于明年(2020年)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再度过会讨论,并有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
“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是泉州在以“刺桐”的代称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960-1368),在“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阶段的背景下,产生并遗留至今的与海洋商贸、海洋文化相关的诸多史迹与遗址。它们代表了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航海、贸易运行系统,完整而突出地展现了长期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古代中华帝国在其海洋文明发展高峰时期的航运设施水平、文化交流与港口城市的建设情况,体现了古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地位、航海和贸易传统,以及因国际交流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特征,从不同角度勾勒出10至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4]。古泉州(刺桐)史迹分布于以今天泉州城区为核心的泉州湾地区,分别为: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泉州府文庙、老君岩造像、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济门遗址、洛阳桥[6]。
据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介绍,如同威尼斯一样,泉州至今依然保留着大量丰富的具有鲜明海上贸易和文明交融的古老、生动,甚至世所罕见的历史遗存,见证着与威尼斯遥相守望的东方古代伟大海港城市的地位、奉献和风韵。[7]
三、跨文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困境
泉州海丝跨文化语言人才是指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对外沟通交流的语言服务人才,同时又通晓泉州本地文化及10-14世纪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文化的文化人才。基于泉州海丝申遗的跨文化语言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性在于提出加强泉州师范学院院系之间以及校地的关系,联合培养服务于泉州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语言服务人才,将专业知识与语言文化服务紧密结合。泉州师院航海学院的学子们在认真学习航海与轮机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关注泉州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对泉州自宋元时期港口的繁荣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愿意积极为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贡献他们的专业知识。通过成立语言服务中心,加强院系的交流与合作,与泉州师院外语学院的语言专业学生交流沟通,再加上专业老师的指导,相信泉州师院航海学院语言服务中心的教师和学生一定会为古泉州(刺桐)史迹的申遗贡献力量。同时可以联合其他院系,其他学校的相关学生团体,成立一支服务地方,为地方建设提供长期服务的较为稳固的语言服务人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发挥语言服务人才的作用,共同保护和传承古泉州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拼敢赢、开拓进取、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泉州精神。协调院系之间,以及校地之间的合作是联合培养语言人才的难点。航海学院的学生在航海知识、海洋文化知识方面有优势,但是语言基础比较薄弱;外语学院的学生在语言方面有优势,但是海洋文化知识较为薄弱。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如何对语言中心成立后的服务人才进行培训以及联合泉州地方的古城办、博物馆、社科所等有关与海丝相关机构的关系等等都是研究的难点,也是此研究中需要再认真思索解决办法的重要课题。
四、联合培养语言人才的策略
2016年泉州出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才培养工程”,准备在“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的基础上,将引聚人才的范围拓展到对外文化交流、港口航运、涉外法律、海洋渔业、涉外旅游、涉外金融、自贸区、外语外事等领域[8]。从人才的需求来看,泉州目前需要较多的涉外服务人才,因此,泉州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泉州师范学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结合,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泉州师院航海学院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在很多领域也取得了实际的进展,但是院系之间以及校校之间、校地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很深入。针对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泉州师范学院在语言服务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院系之间的交流、学习、合作,主要是航海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交流合作;同时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能力相结合,服务于泉州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助力古泉州(刺桐)史迹的申遗。
(一)成立海丝语言服务中心
通过成立航海学院海丝语言服务中心,联合航海学院学生的航海专业知识和外国语学院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培养海丝语言服务人才。成立后的语言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让中心成员先学习有关泉州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有关10-14世纪宋元时期泉州的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情况,了解泉州目前遗留的与海丝申遗有关的历史遗迹;其次,让语言中心的人员熟练掌握有关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点的讲解词,并安排成员到史迹点进行现场讲解演练,由专家和专业教师提出意见;外语专业的学生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着重训练英文讲解,以满足跨文化沟通的需要。语言服务中心的人员与泉州市申遗办、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社科联建立了志愿服务意向,为彼此提供帮助。泉州师范学院海丝语言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走上具有千年文化的老街古巷、名山古迹,去感受泉州千年海洋文化的厚重。
(二)成立古泉州(刺桐)史迹探寻实践团
项目组负责人参加泉州市社科联主办的泉州市首批海丝文化旅游志愿讲解员培训,对泉州市的申遗历史和申遗点进行深入学习,参加社科联组织的专家讲解活动,认真学习文件并到申遗点进行实地讲解演练。项目负责人申请课题并成立泉州师院古泉州(刺桐)史迹探寻团,探寻团成员由航海学院和外语学院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成员团结合作,编辑古泉州(刺桐)史迹手册并到各申遗点参观并模拟讲解;也做环保志愿服务,得到市民和国外游客的赞赏。团队成员带领孟加拉的船员到海丝遗迹参观并做讲解,取得非常好的成效,泉州晚报对此也做了相关报道。团队成员参加泉州师范学院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根据社会实践内容参加北大“培文杯”征文大赛,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同时团队也获得“古城护遗 青年先行”2017年度泉州市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优秀团队。团队成员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争取为泉州古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海丝申遗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与海交馆联合培养英语讲解团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成立于1959年,是中国最早的海事博物馆,主要介绍公元10-14世纪,也就是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海交馆是反映泉州古代海上交通历史的博物馆,通过一系列的海交文物向我们展示了泉州在宋元时期的辉煌历史,展示了泉州人以海为生、爱拼敢赢、开放包容的精神情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凭借自己的文物优势,与中东国家进行展览合作, 通过大量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泉州与中东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 加强彼此了解增进友谊[9]。海交馆是了解泉州历史文化概貌的一个重要场所,很多来泉州旅游的游客都会来海交馆参观,海交馆接待的外国游客、学者、研学团队、大学生实践团队等不计其数,因此,海交馆非常需要一个英语讲解团队,能服务于日益增加的外国访问人员。所以,联合海交馆的丰富资源以及泉州师范学院古泉州(刺桐)史迹探寻实践团的航海专业和英语语言优势,成立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总展馆英文讲解团队,是能使学生各项综合能力得到锻炼的一个良好机会,同时也是海交馆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个计划正在筹划中。
除了以上的培养策略,泉州师范学院培养跨文化语言服务人才课题组还计划跨校联合其他高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与海丝相关机构单位联合共建,为实践团成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五、结语
泉州人自古以来以海为田、以船当车,探索海洋;泉州人爱拼敢赢、开拓进取、开放包容,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保护和传承。泉州要以此为契机,在古泉州(刺桐)史迹的申遗过程中以及后申遗时代,通过校内跨院系、跨校、跨单位联合培养语言服务人才,弘扬和传承泉州优秀的海洋文化。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博士在他的《魅力泉州》一书中如此形容他对泉州的欣赏: 马可·波罗对古泉州的玉石、珍珠、陶瓷和丝绸印象深刻,但他却没注意到这个神秘古港的真正财富——这一方水土和这一方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