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歌舞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2020-02-27舒斯强

三峡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力量歌舞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摘 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要充分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地方剧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有助于激发社会文化活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夷陵歌舞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滞后、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需从建立健全保障機制、深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完善硬件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与社会机构的合作渠道等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歌舞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力量;种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1-0010-0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了系列政策措施,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宜昌市夷陵区参与创建湖北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以来,夷陵歌舞团积极行动,大力推进“种文化”工作,开展了一大批“送戏下乡”、惠民公益演出、培训乡镇文艺骨干等多项文化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了歌舞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成效。本文以夷陵歌舞团为考察对象,深入探讨地方歌舞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及对策。

一、夷陵歌舞团的基本情况

夷陵歌舞团(也称宜昌夷陵歌舞团有限公司),原隶属于宜昌市夷陵区文化馆,是原夷陵区文化馆下设的演出部门。近年来,夷陵歌舞团在发展中出现人才流失严重、经营活力不足、市场拓展空间受限等突出问题,影响了基层文艺院团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制约了歌舞团作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基于此,夷陵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客观分析了馆团合署运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到实行馆团分离改革工作的必要性。从2016年3月开始,由夷陵区文体局、国资局联合牵头,以原夷陵区文化馆演出部为基础重新组建新的夷陵歌舞团。2016年6月7号,夷陵歌舞团注册成功,注册资本1000万元,7月28日正式挂牌,是依法自主经营、市场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国有独资文艺歌舞团。

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式及成效

夷陵歌舞团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公众”的服务理念,扎根夷陵城乡和群众中间,积极挖掘夷陵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身边的好人好事,创作了一大批精品文艺剧目,开展了一系列“送戏下乡”文化服务工作,培训了一大批乡镇和社区文艺骨干,取得了歌舞团自身发展与社会效益兼顾的良好成效。

(一)坚持文艺工作正确方向,积极服务中心服务群众

近年来,夷陵歌舞团坚持“文艺创作为人民”的文艺工作正确方向,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政治宣传和文艺服务工作,发挥了文艺排头兵的作用。自2016年7月28日院团改制以来,歌舞团与夷陵区委、区政府和区直属相关单位保持着密切联系与配合,完成了夷陵区多项文化宣传工作。歌舞团创作的《感恩有你》《执守匠心自向前》《安全发展谱新篇》《挺进鲁德巴》《五多金花送锦旗》等一大批朗诵、小品和快板类作品深受群众欢迎,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扎实开展“送戏下乡”活动

近年来,夷陵歌舞团充分挖掘和利用夷陵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剧目,扎实开展了一系列“送戏下乡”活动,实现“送文化”送到位,解决了“文艺下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优秀好看的文艺剧目。据统计,2014年,夷陵歌舞团共完成215场送戏下乡活动。2016年,共完成213场。2017年,共完成215场。足迹遍及夷陵区的各个乡镇及村组,彰显了夷陵歌舞团的公益性质。基于此项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效,2015年,夷陵歌舞团受到了中宣部“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单位的表彰。

(三)积极培育乡镇文艺“种子”

近年来,夷陵歌舞团充分发挥剧团专业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入推进“种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乡镇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积极培育乡镇文艺“种子”。“种子”人才培育体系共有三类:一是培育夷陵区各乡镇文化站长。二是培育夷陵区内各社区文艺骨干和热爱文艺的人。三是培育社区文艺团队带头人,也就是文艺团队骨干。通过“种子”人才培育计划,文艺种子播撒到夷陵区各社区及乡镇,夷陵区民间艺术团蓬勃发展,各乡镇优秀文艺团队活跃于各村的百姓大舞台,为基层群众送上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活动。

(四)不断加大精品剧目的创作力度

夷陵歌舞团始终把文艺创作工作尤其是精品文艺剧目的创作放在全团工作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歌舞团创作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在舞台艺术创作上居于宜昌市领先地位。2016年,歌舞团创作的舞蹈文艺作品达50多件,2017年创作并完成各类舞台文艺作品达40多件。其中,《美酒喷喷香》《爱在山水间》获得了全国群星奖;《细碗莲花》《中国民俗志——夷陵卷》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三峡,我的家乡》获得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楚天文华优秀剧目奖等10多个大奖。这些精品剧目的创编取材于夷陵本地优秀文化特质,充分挖掘了夷陵的民间文化资源,内容极为丰富,满足了不同类型群众的观赏需求。以《梅香》为例,该剧从创作到展演,充分展示了歌舞团的创编、导演及表演实力,将夷陵区的整体舞台艺术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

(五)积极参加全国性展演活动

夷陵歌舞团在完成夷陵区送戏下乡和各种巡演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国家和相关省市举行的多项赛事。通过竞赛与学习,锤炼团员的精神品格和业务技能,提升歌舞团的文艺创作能力。2016年9月,夷陵歌舞团创作的《你就是英雄》参加第四届湖北省“金凤奖”评选并获得作品一等奖,10月,参加了中国艺术节历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展演,11月,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国健身秧歌比赛,获得两项技能金奖,一项团体金奖。2017年3月,歌舞团创作的原创节目《美酒喷喷香》受邀央视赴北京进行节目录制。2017年7月2号至7月4日,参加了第八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展演。通过参与多种高水平的竞赛活动,歌舞团的文艺创作水平和文化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六)大力开拓商业演出市场

夷陵歌舞团改制以来,在多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歌舞团的运营模式和营收渠道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歌舞团大胆闯市场,勇于改变原有单一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模式来促进歌舞团更好更快发展。歌舞团积极与宜昌市相关企业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制文艺培训方案和指导企业文艺节目排演等,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夷陵歌舞团承办了稻花香集团年会、葛洲坝集团春晚、宜昌市茶艺节、柳树沟集团30周年庆等众多大型活动的策划和演出工作。通过开拓商业演出市场,不仅增加了歌舞团的营收能力,扩大了影响力,还提升了演职人员的表演水平和待遇。

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近年来,夷陵歌舞团从剧团自身出发,客观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充分借鉴其他剧团的实践经验。在人才、制度、业务等方面为歌舞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人才保障

为发挥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夷陵歌舞团坚持“人才兴团、人才强团”理念,从多方面引进了以王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歌手、表演专业人员和舞蹈专业演员;并与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恩施艺术学校等相关艺术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歌舞团选拔优秀演艺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歌舞团还实施专题讲座、剧目排练、系统基训、编导带教等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计划,整体提升剧团的专业水平。为留住优秀人才,解决外地及本地无住房职工的后顾之忧,歌舞团向夷陵区房管局申请了一批公租房,实现专业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二)制度保障

为保障歌舞团的高效运行与有效管理,夷陵歌舞团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建立了“团管到部室、部室管到人”的两级管理体系。在歌舞团内实现工作质量分层管理,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全覆盖,建立起专业艺术创作由分管团长牵头的艺术精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建立起一套劳动纪律、工作作风、艺术德性、业务创新的职责监管体系。歌舞团还根据发展需要,不断修订并完善考核休假、国有资产及日常采购、成本核算、编创剧目的项目管理等工作制度。工作中,歌舞团坚持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科学制定了综合目标考核责任书。坚持考核有方案、考核有细则、考核即兑现等考核机制,保障考核机制顺畅、执行有力,做到奖惩能兑现、指令能落实。

(三)业务技能保障

为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团队,保障歌舞团成员具备优秀的专业水平,夷陵歌舞团严格执行相关业务考核制度。2017年,夷陵歌舞团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能者上庸者下的竞聘原则,实行管理人员和非管理人员全员业务考核,竞聘上岗。同时,夷陵歌舞团始终把人才储备保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强歌舞团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使歌舞团人才队伍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为此,夷陵歌舞团制定了相关人才培养的保障制度,积极推荐专业艺术编导、业务骨干、舞台技术人员赴北京、上海、武汉进修学习先进文艺理念、前沿编导艺术和相关业务技能等,努力提高歌舞团人员整体业务水平。

四、歌舞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夷陵歌舞团在夷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供给和服务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主要突出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完善

夷陵歌舞团是从原夷陵区文化馆分离出来组建的新型国有歌舞团。在改制过程中,遗留了一些历史问题,影响了歌舞团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影响了歌舞团职工内部的团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歌舞团7名老员工的去留问题需引起重视。据悉,这7名员工并不想把工作关系挂到改制后的歌舞团,仍想要挂靠在夷陵文化馆,他们认为文化馆是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而现歌舞团虽然属于国有控股,但是有变数,所以他们拒绝与歌舞团签订劳动合同,这也是目前歌舞团比较棘手的问题。歌舞团计划与这7名老员工商议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希望能由夷陵区主管局出台相关文件,认可这7名老员工在文化馆的工作年限,以合理解决他们提出的诉求。

(二)管理制度滞后

夷陵歌舞团是一个从行政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的基层县级歌舞团。由于改制时间还不长,歌舞团的内部,仍然存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印记。歌舞团的内部行政管理思想仍然过重,管理观念还停留在事业单位的模式上,离市场化的高效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相对比较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团相关工作的开展。其次,从歌舞团班子成员的经营管理水平来看,歌舞团班子成员在管理能力上尚存在不足,有些管理制度还十分欠缺,缺乏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与经验,这主要也与改制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

(三)经费扶持不够

歌舞团参与夷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来,每年安排送戏下乡等活动多达200多场,先后自筹经费完成了排练厅的维修、中巴车的更新以及演出设备的添置等,还自筹补贴了一部分送戏下乡、文艺剧目创作等经费的缺口,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据歌舞团副团长介绍说,每场活动除去创作、服装、道具的开支,单场活动成本一般在6500元左右。目前夷陵区财政给单场演出的包干补贴仅为2000元,这让歌舞团的运转越来越吃力,甚至发展到越演越亏的窘境。就歌舞团目前的创收能力来说,已无力用有限的创收经费来添置大型固定的演出设备。此外,由于经费短缺,薪酬待遇无法得到提高,部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作动力受到一定影响。

(四)目标任务分配不均衡

作为国有控股的地方文艺剧团,夷陵歌舞团每年在完成经济创收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夷陵区的多项政治宣传任务。众多目标任务的叠加,不仅加大了歌舞团的压力,还影响了歌舞团作为市场化主体的独立性。在多项目标任务的制约下,歌舞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创收和完成指标任务,而较少时间用来进行文艺创作和解决自身面对的问题,歌舞团的发展停滞不前。当前,商演市场大大地缩水,利润空间也出现持续走低,目标任务如何分配是歌舞团面对的重要问题。

(五)硬件设施落后

歌舞团从夷陵文化馆分离出来后,仍然在文化馆办公,而现有场地不适合进行创作、排练等。因而,歌舞团每次排练都得租用其他场地来,不仅加大了歌舞团的开支,还占用了歌舞团的大量时间。歌舞团现有的23座中巴车承担着全团每年送戏下乡的任务,这些车辆已经行驶超过12万公里,设施陈旧,车况老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仅如此,歌舞团还缺乏大型演出交通车、改进版舞台演出车、可装卸移动电子屏幕等设备,影响了歌舞团的文化服务水平。

五、加强地方文艺剧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当前歌舞团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有体制机制、剧团自身等多方面原因,需要实现政府主导、剧团自身建设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三者的平衡,以提高地方文艺剧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一)建立健全文艺剧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夷陵歌舞团不仅承担着各项政治宣传与演出任务,还承担着营收任务。这种尴尬局面与歌舞团现有体制定位还不够明确有很大关系:如果是作为一个国有剧团,那么歌舞团的管理运营应有充足的经费支持,而改制后的歌舞团很难获得省、市相关经费的扶持。如果是作为一个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的歌舞团,那么它就要摆脱所有束缚,没有那么多的指标性任务。为此,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地方歌舞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规定地方剧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地位,在服务内容、产品提供等职责上作出具体规定,将地方歌舞团的发展纳入到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在财政经费上,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保证其社会服务的有效进行。

(二)充分依托“一乡一品”,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近年来,夷陵区扎实推进“一乡一品”,累计有8个乡镇获得省级“艺术之乡”授牌,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无疑是夷陵歌舞团进行文艺创作的优秀素材。夷陵歌舞团要充分依托和深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将“一乡一品”中的文化资源融入文艺剧目的创作中,使歌舞团送下去的剧目是群众最想看的,做到精准送戏下乡。歌舞团还需结合“一乡一品”品牌特点,培训更多具有夷陵乡镇特点的“文艺种子”,使“文艺种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助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3]

(三)完善硬件设施

提升服务能力。夷陵歌舞团要加快完善相关硬件设施,提升歌舞团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当前,歌舞团目前的硬件设施条件还十分不完善,缺乏固定的排练剧场,一些演出设备也较为落后,无法形成以精品剧目创编与剧场演绎互为依托的良性循环。要保障歌舞团的正常运营,就必须要完善对歌舞团的相关硬件的投入和相关场馆设施的保障,确保歌舞团能够独立地进行创作、演出和制作。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歌舞团由于扎根于地方基层,以基层群众为服务对象,充分发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中,歌舞团应加大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力度,要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效率。还需结合时代特点和区域特点,紧紧围绕地方民众需求,做到文化服务精准、内容精准。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夷陵歌舞团要堅持“人才兴团”的思想,不断加强剧团专业人才的建设力度。要继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通过提高待遇等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在职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关岗位的培训内容。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在职教育相结合,建设一支业务能力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六)拓宽与社会相关单位的合作渠道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要充分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歌舞团应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观念,摆脱传统的工作习惯和制度方式。要根据国家文化产业的政策以及市场需求,拓宽与社会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相关单位的合作渠道,建立和完善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解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资源困境,以更好地推动地方文艺剧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注 释:

[1] 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学刊》,2007年第12期。

[2] 张洁、施雪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条路径》,《党建》,2017年第4期。

[3] 王伟杰、王燕妮:《试论荆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湖北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3年第2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12&ZD018)。

作者简介:舒斯强(1988-),男,江西南昌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社会力量歌舞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发展史研究
俄要重建红旗歌舞团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管理
秦皇岛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借助社会力量,创新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