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交通差异引发的区域经济差异探讨
2020-02-27万松
万 松
【关键字】珠三角;交通基础设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引言
交通是社会发展的先行资本,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想致富,先修路”也一直作为我国发展的至理名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将4万亿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拉动国内需求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成功地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期间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大量的资金进入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大大地促进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从四纵四横向八纵八横的大幅度跨越。而珠三角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城市群,一致引领全国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但是由于珠三角内部区位因素和交通发展水平的差异,广深两市凭借优越的交通发展水平和政策优势,逐步形成目前两强格局,而非广深的珠三角地区,与广深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一、交通发展差异引起经济发展差异的经济学原理
王晓东(2014)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从总体上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通过降低该地区交通运输成本,提升该地区企业竞争力,吸引制造业企业进驻该地区,进而形成制造业产业聚集。除此之外,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使得生产要素在该地区聚集有利于更低的成本,产生更大的利润。根据克鲁格曼(Krugman,1999)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企业愿意设立在市场需求大且运输费用较低的地方,且由于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影响,不断进行循环累积,最终形成产业地方化。在此过程中,交通发达的地区会产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聚集,使得该地区市场需求大于其他地区,最终使得交通发达地区愈发发达,而交通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因为生产要素的流失,发展受到抑制。
二、珠三角交通发展统计分析
(一)珠三角高速公路发展现况
截止到2017年,珠三角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5000公里,但是广州市内的高速通车里程近1200公里,深圳市内高速通车里程近500公里,分别占据珠三角高速通车里程的24%和10%。其中更细致的数据显示,珠三角目前已经开通484个高速路出入口,其中广州就占据了147个,深圳62个。分别占比珠三角高速路出入口比重为30%和13%。因此,广深两市高速通车里程占珠三角比重为34%,高速路出入口占珠三角比重为43%。从上述数据可以得知,珠三角9市中,广深两地高速公路交通发展水平远高于珠三角平均水平。
(二)珠三角国道、省道等公路发展现况
截至2017年,珠三角国道省道通车里程近14000公里,其中广州近2300公里,深圳近700公里,广深两市合计占珠三角比重仅20%。国道、省道与高速公路的占珠三角比重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21世纪初期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建设已经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得较为完善,各地发展较为平均。
综合对比高速公路发展水平和国道省道发展水平可知,由于21世纪以来,实现经济发展更多的是通过与市外进行联系,而高速公路是进行对外通达的最主要最核心的交通枢纽,因此,珠三角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进而带动经济发展不平衡,广深两市的GDP在2016年已经合计占珠三角9市的比重为58%,这个比例在2008年仅53%。位于经济龙头地位的广深,其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GDP增长率也是位于珠三角9市较为前列的位置,并且这个过程还在不断地深化,这个过程就会产生虹吸效应,即广深地区的快速发展是以抑制周边城市发展速度为代价的发展。
三、广深的虹吸效应带来的影响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逐步向广深两市集中,会不断地加强广深两市的虹吸效应,吸引周边城市的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广深聚集,由此引发的不利影响为:抑制了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高度向广深聚集,会导致周边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不利于目前的供给侧改革。此种现象可以理解为是生产要素向交通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聚集,但同时也会导致聚集地区生产要素拥挤,生产成本逐渐升高,无法承受生产成本上升的企业则会选择向周边区域进行转移,如2010年之后出现的广深制造业逐步向周边城市佛山和东莞转移的现象。在这个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经济发达的地区实现了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而周边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生产成本降低的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向该地区转移,逐步实现了工业强市的战略举措。
虹吸效应有利有弊,重点是如何利用广深地区快速发展的机遇,周边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与广深地区加强交流,进行产业互补,优势互补。在新的发展趋势上,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逐步完善珠三角整体产业结构,增加经济发展动能。
四、区域经济差异对策和发展思路
魏巍(2014)认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流量)和密度(存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交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该地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并在此过程中加大对人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使得该地区发展增添内生动力,增强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就存在于取缔落后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珠三角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产业分工,广深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信息产业和科学研究等。而周边城市,如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则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租赁和批发业。因此,虽然由于交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差异,但是由于不同城市存在不同的定位和产业特色,因此因地制宜才是非广深地区抓住发展机遇的有效途径。
广深地区发达的交通可以促进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动,当资金和人口向广深聚集的时候,会引发该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因为无法承受高额的生产成本,会逐步向周边城市进行扩散,以此来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周边城市则承接广深地区的产业转移,凭借较低的生产成本,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来带动地区工业化发展,进而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肖挺(2016)就证实了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地区城市由于交通便捷扩张了就业规模。
五、总结
由交通发展水平差异引起的生产成本差异,进而导致生产要素向交通发达地区聚集,在这个过程中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珠三角体现得较为明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以下发展的思路,其中包括: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地方特色产业和加大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是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缺乏动力的方法,可以提升地区发展的长久动力。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则是根据自身地方的特色和自身拥有的资源,发展合适自己的产业。加大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是在短期内弥补产业不足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