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浅谈
2020-02-24曾蝶宜
曾蝶宜
摘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长远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要求。而作业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知识运用迁移和能力水平发展的工具,其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小学语文作业存在形式单一、梯度欠缺、创新不足的弊端,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设计高效的语文作业,在三大类型的作业训练(自主类作业、实践类作业、积累性作业)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值得所有一线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观”是我国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指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解决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境的最关键和最具生长性的素养。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综合来说,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方面的内容。
二、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主要弊端
作业作为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一)作业形式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语文教师仍然以布置重复抄写字词、大量的题目训练和技巧训练等作业为主。在机械性作业操练下,学生尽管掌握牢固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应用游刃有余,语言文字积累丰富,却没有真正领悟、感受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不利于学生“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能力的发展。
(二)作业欠缺梯度
很多时候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没有遵循差异性原则,作业设计缺乏梯度,没有把握难度、重复度和新旧知识的兼容度,设计出来的作业无法满足不同认知能力和不同认知需求的学生。“一刀切”的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别差异,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导致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影响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从而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三)作业创新性不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需要创新,作业也需要创新。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拘泥于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作业形式局限于抄抄写写的书面练习。枯燥、陈旧的作业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割裂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利用学生与家庭、社会广泛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设计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和运用语言,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三大类型
作业作为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等的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一)自主类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应该是语文作业的主体,应该主动完成作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作业,自主类作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蟋蟀的住宅》一文后,为学生设计了一组作业: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蟋蟀的住宅。选择画画的学生为蟋蟀的房子设计了下水道,用树叶给蟋蟀做了一张床;选择编曲的学生配合《粉刷匠》那欢快的乐曲,为蟋蟀演奏了一曲赞歌:“我是一只小蟋蟀,建房本领高,前足扒土后足推,推呀推呀土......”将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的自主性作业,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想象,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因此,根据不同课文的要求,教师可以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把陈旧的作业演化为富有创意的语文自主性活动,让作业能够成为充分展示学生才艺特长、张扬个性的乐园。
(二)实践类作业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表明观察与实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提高核心素养。
1.查阅资料类
課本内容是有限的,但外延是无限的。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这种作业形式将课文内容延伸出去。教师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资料、搜索信息,既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这种作业强调对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2.注重体验类
体验类的实践作业不仅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推动理解的作用,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例如,学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后,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组织学生完成以“体验父母生活”为专题的体验作业,让学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日记形式记录下来,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感受。
3.实际操作类
实际操作类作业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在“做中学”,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单元主题,根据单元特点,制作手抄报、完成小发明等。为了完成作业,学生会认真阅读文章,遇到描写性段落时更是反复阅读,反复理解,发挥想象能力,根据文章意思画出一幅幅优美的画。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积累性作业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道德素养和语文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将国学经典的诵读作为常规训练作业显得尤其重要。
1.积累经典文章
“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的印记,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认真挑选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要求学生对书本中一些优美的片段进行背诵,能够提升他们的言语词库和对言语的感知能力。
2.积累经典诗词
学生对不知道的东西往往是充满好奇的,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更感兴趣。如学习《赠汪伦》一诗后,可以让学生收集描写友情的诗句,在课堂上将诗句描绘的情景表演出来,并将收集到的材料编排成一本古诗词集。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而且极大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学识涵养和人文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境界在于自己对语文认知的积累。当沉淀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产生个性鲜明的文化底蕴。经典诗文的积累,有利于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学生解决优良词句储备不足、语言表达水平低下等问题,既增加了他们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精神积淀,又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实实在在地培育了學生良好的学识涵养和人格涵养,这正是核心素养的追求。
四、总结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方面不仅包括对理论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更体现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应用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力求将作业设计得趣味化、个性化和生活化,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课外天地,带着愉悦的心情、合作探究的心态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每一次作业实践中提升能力,获得文化知识的浸润,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慧芬.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2(18).
[2]牟英.小学低段学生写作能力养成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2(18).
[3]王晓庆.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分层化设计的尝试[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