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管理现状及路径研究

2020-02-24张锦文胡贤巧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基地管理教育

张锦文,胡贤巧

(闽江学院 海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建设创新创业基地是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号召而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基地作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目前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视,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协同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整合优质资源,制定帮扶计划,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一、高校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管理概况

(一)高校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管理的意义

创新创业基地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有助于提升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效率。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课题组的成员国之一,很多高校都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方针,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其中一方面就在于过于注重理论指导,却忽视了实践锻炼,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无论从内容设置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可圈可点”,课程体系比较系统完善,学生能接受到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在实践层面,由于缺乏机会和平台,学生能真正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非常少,创业孵化基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宗旨即在于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对接,发展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场所和资源,助力学生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真正从以往的“纸上谈兵”走向实践的“训练场”[1]。

其次,有利于发挥孵化功能,提高创业成功率。创新创业基地凝聚了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同时有政府政策、资金方面的充分支持,可以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指导、策划、咨询。相对于学生单枪匹马的创业形式来说,创新创业基地具备完善的服务和孵化条件,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学生的创业风险,使他们少走弯路少碰壁,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和企业人员能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借助创新创业基地的资源,创业成功率能得到大幅度地提升[2]。

再次,能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创业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单纯依靠理论学习是无法取得创业成功的,必须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实践锻炼逐步累积经验,获得创业成功。创新创业基地正是从实践层面来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在这里大学生不仅能得到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导师的指导,还可通过各种孵化项目进行实践训练,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突破创业教育“纸上谈兵”的局限。

最后,有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宗旨除了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孵化出更多成功的企业之外,还在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优秀的创业型人才。在创新创业基地多种培训项目比如讲座、创业大赛的推动下,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二)高校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基地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营模式;以高校为主导的运营模式;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指的是政府派出相关机构对创新创业基地实施管理,其基本特点在于政府是基地建设的主要出资方,比如“天使基金”的设立即旨在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主导的模式还可以具体划分为集权型和协调型两种模式,集权型是指由省政府或市政府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园区管理工作,委员会有相对较大的管理控制权;而协调型是指由所在城市派出人员参与管理,且以协调职能为主[3]。在高校主导模式中,出资和管理方为高校,其创业项目多与高校科研项目进行对接,为项目找到更好的市场空间。“三位一体”模式指的是以高校为主导,政府、企业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基地管理模式,基地的建设一般是高校和政府合作进行。

二、高校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综合创业素质及能力不足

虽然当前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被充分激发,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一派繁华”的创业热潮背后,也有一些问题与短板存在。比如不少学生有创业意识和热情,对创业充满憧憬,但当真正投入其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便会有大批人败下阵来,能最终坚持的学生少之又少,整体表现出意志不够坚定的状况;有的创新创业基地虽然成立了虚拟公司,也投入了运营,但较少能长期坚持下来,浅尝辄止成为常态,创业团队流动性大,难以形成较恒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4];同时,缺乏自主精神,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对管理委员会和创业指导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很多项目虽已启动,但常不能坚持运营,动辄关门歇业,对于产品和服务不够重视,不会下大力气来努力提升品质,缺乏商机时便一味地“等”“靠”指导教师帮忙,无法面对失败,不能主动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此外,虚拟公司的管理运营缺乏专业性,首先表现在缺乏系统专业的行业分析、财务管理等知识背景作支撑;其次,公司管理不科学、无序混乱,整体表现为学生的管理和运营经验缺乏和效率低下[5]。

(二)高校创新创业定位不准确、项目开发不足

就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来说,除了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问题外,创业项目的定位不够准确、开发程度欠缺也是制约创业教育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纵观当前创新创业基地的项目,大多是一些低端的项目,比如零售、服务业等,尤其是以水果蔬菜、文具用品的零售最为常见,几乎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经营管理相对简单,对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无太大助益。其次,项目选择的低端性决定了其科技含量的缺乏,而很多高校的创新课题都是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由此就造成课题研究与创业项目的脱节问题,既浪费了优质资源,也使得创新创业基地的项目建设质量长期裹足不前。另外,学生在创业教育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很难应用到众多的低端项目中,理论与实践也难以实现融合[6]。最后,在众多创新创业基地的项目中,个体经营方式占据了大多数,项目很少以公司的形式推进,“个体户”形式成为主流,学生很难在这样的项目设置中利用到所学的知识,获得成长,且这些“个体经营”项目在收尾阶段也很难具备商业价值从而真正走向市场,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基地的项目转化效率。

(三)高校教学、创业之间矛盾较为突出

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教学与创业冲突的现象,比如高校设置的教学实习以及校外顶岗等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使学生难以拿出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创新创业基地的活动,无法按时开门营业。另外,在激发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方面高校做的还不够,除了必要的宣传鼓励外,还应制定更多实质性的激励措施,比如创业认定以及学分折算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等,使学生能切实明晰参与创业活动可以享受的政策,从而坚定他们的创业意志,鼓舞其信心,创业课程的设置方面也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使学生可以真正通过课程学习来获得所需的创业知识。此外,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创业导师的责权不够明确,影响了其指导作用的发挥。

(四)缺乏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协同机制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形成联动,发挥协同作用来共同发力,做好部门之间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在管理方面为创业教育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比如高校的教务、就业、团委等部门就应该加强协同,成立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对于教务部门而言,其主要的任务是制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建设教学实训基地,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创业比赛等[7];就业管理部门则应该围绕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来不断引入优质创业项目,助力项目孵化,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帮扶;团委则应该通过加强宣传,组建创业社团等方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鼓舞其信心和勇气,在精神层面给学生提供支持和鼓励。在多部门的联动协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任务的细分和落实,明晰权责,防止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减少内耗,提高部门合作成效。但是从目前来看,各部门之间缺乏完善的协同机制,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足,无法发挥合力推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三、高校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管理路径思考

(一)以就业创业为核心,构建“三位一体”的运营管理模式

第一,在运营模式上,要突出高校的主体地位,同时协调政府和企业的参与,构建“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该模式的运作流程和环节如下:首先,由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申请,在经过基地考核后方可加入;其次,基地成立虚拟公司,即虽未注册但与真实的公司高度相仿,虚拟公司同样要具备完善的组织架构,比如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设立,要有系统的规章制度,学生加入公司要按照真实公司的招聘流程来进行,公司自主负责经营管理,但要受基地的监督和统筹;最后,学生在创新创业基地经过实践训练后可能的三种走向或结果:其一是虚拟公司真实化,成为基地面向社会成功孵化的公司,其二是学生自主创业,成立新的公司,其三是选择就业。

第二,创新创业基地的功能定位要明确,其核心宗旨在于围绕创业就业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可以从两方面来概括其功能定位:其一,为学生提供各种创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政策、资金、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帮扶,提高创业成功率。其二,为社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比如由虚拟公司转化的真实公司等[8]。

第三,应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创业基地的组织架构至少应包括管理委员会、创业和管理指导中心、下属职能部门(包括指导部、项目部、人力资源部、综合部、信息部等)。其中管理委员会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派出人员组成,它是基地最高的领导决策层,基地的运营战略、资源分配、人员配置、项目审批等重要事项都应该由管理委员会负责实施。创业和管理中心主要由具有企业兼职经历的高校教师和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员组成,其根本任务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帮扶。此外,还应设立包括指导部、项目部等在内的职能部门,其中指导部的职能主要是对学生创业相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项目部设立评审和考核两个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以决定其是否可以入驻基地,以及对项目运作进行考核。

(二)打造专业素质高、团队凝聚力强的创业团队

创新创业基地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专业素质过硬的团队作保障,因此在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该从团队的组建以及激励机制的完善两方面出发打造高水平、高能力的创业团队。

首先,在组建方面,一是要整合高校资源,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指导,并参与到虚拟公司的运作中;二是要聚合有相同创业意愿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学生组成高效的创业团队,充分发挥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围绕创业和培训的目标开展创业活动。其一,团队成员的能力、知识、经验应该具有互补性,这是创业团队高效运作的必要前提,通过互补来构建具有层次性的团队,以发挥1+1>2的整体效应[9];其二,虽然创新创业基地的公司为虚拟公司,但在运作上与真实公司并无太大区别,因此,同样需要经历各种挫折,面对各种挑战,此时就需要团队成员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具有相同的理念、共同的奋斗目标,所以团队组建中另一个重要的事项就是目标、规划的确定、战略的统一以及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其三,与所有的组织运作一样,创业团队也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和权益,要将创业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分,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使每人都能明确职责、知晓权益。

其次,在完善激励机制方面,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建立激励制度,以激发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斗志,促使团队形成强悍的战斗力。激励机制的建设应模拟真实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障每个人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性竞争氛围。物质激励可将短期以经济为主的激励方式与长期以股权等为主的激励方式结合起来,为团队成员构建一整套完善的激励体系,短期经济激励可以是奖金、商超购物券、博物馆门票等各种形式,长期股权激励就是围绕股权、期权、分红权等进行的员工激励。而在精神激励方面以口头表扬、荣誉证书颁发、职位升迁等形式进行,精神激励往往对于那些追求成就和权力的人更加有效[10]。总之,激励机制的建设就是要将成员个人的努力与团队整体绩效挂钩,促进团队的稳定和高绩效。

(三)注重对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规划和管理

对于创新创业基地而言,项目管理主要是针对虚拟公司的虚拟项目进行的管理活动,它通常包括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等几个方面。第一,资源管理。创新创业基地获取项目资源的渠道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在校内组织创业大赛来收集其中优秀的创业方案,或者与政府和企业合作来获得好的项目,总之基地应不断丰富资源收集和获取渠道,为基地揽入更多的好项目。第二,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以保证项目的完成不会超出预算,通常要通过制定管理计划,进行成本估算和预算,实施成本控制过程等几个步骤来完成。成本控制的方法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适宜地选择基于预算的目标成本控制法或从市场需求来进行的成本控制等。第三,进度管理也非常重要,实践中可借助一些进度管理软件来对项目进展程度和完成期限进行管理,由项目进度管理小组来负责操作,制定进度计划,收集进度信息,缩小进度偏差等。第四,项目管理也包括风险管理,就是要在风险未发生前未雨绸缪,做好防范,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做好处理预案,在风险发生时,组织和实施预案,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以及风险发生后进行善后和补救。第五,机制建设。对项目进行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必须要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及流程的顺利开展。比如要从进度、成本、人员、风险等方面来进行协调、控制、管理,以优化项目的运作过程,通过审批的项目进入虚拟公司后,会根据特点分配到不同的创业团队,而每个创业团队运作这些项目都应按照相应的管理机制来进行,以追求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最佳效果,同时还要由专门的负责人来全权负责项目的整体运作,全程指导监督学生团队完成项目。

(四)以高校创业教育为推手,实现与创新创业基地的结合

创新创业基地是高校推进和实施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它与创业理论教育一起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有效保障,不断完善创业理论教育对于创新创业基地发展有极大的助推作用。一来理论教育为基地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基地创业活动的开展具备了科学理论的助推力量,而非盲目进行;二来理论教育可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有助于他们在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帮扶指导,从而更有效地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发展和完善具有自身规律,需要不断整合优化高校、企业和社会的优质资源,从课程到师资全方位地强化体系构建,才能使其更加系统和完善。

首先,在课程建设方面,应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围绕学生的成长目标来进行设置,同时整合高校和创新创业基地资源,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具体实践中,可效仿国外大学的做法,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并推行“1+1+2”的模式,分三个阶段来实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大一学生应渗透部分创业教育课程,且以理论为主,夯实其理论基础;大二学生则应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案例教学的比重;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以创业实践活动为主。其次,在师资建设方面,应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优化理论与实践知识结构,积极引入来自于创业一线的企业家走进课堂,以兼职的形式充实高校师资力量。总而言之,完善理论教育体系,有效对接理论教育和基地的实践锻炼对于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来说非常重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五)强化对创新创业基地的考核,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基地的绩效提升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保障,选用适宜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围绕基地运营目标建设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基地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围绕基地的运营管理、虚拟公司业绩、创业团队绩效三方面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标为关键词统领基地的重要工作事项,通过对指标进行打分评价来对各部分工作作出考核。其次,要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由专门的评价小组负责运作,对所有的指标进行评价,最终的考评结果还应与创新创业基地人员的奖惩挂钩,以形成对员工的激励和鞭策。

四、结语

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推进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所制定的重要政策举措,对于提高学生就业率、推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繁荣市场经济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政府、企业的帮扶和支持,形成三位一体的建设和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彼此之间优质资源的整合,为学生的创业实践训练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推进其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使得创新创业基地真正成为创业型人才和高商业价值项目的孵化器,从而带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基地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的基地我的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