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中色彩的同色异质分析
2020-02-24梁力军王笑然
□ 梁力军 王笑然
同色异质一词原为服饰设计的常见用语,是指由相同颜色、不同质地面料制成的服饰相搭配而形成的穿着风格。本文借助这一概念来研究《水形物语》中同一色彩却暗含不同象征意义的现象。影片中大量使用的红色与绿色并列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各自色彩表达,导演正是借助这对互补色的色彩特质,既实现了传统色彩的意象化表现,又创造了相悖反的象征表达,将影片的多重意味寓于其中,从而更好地外显了影片的主题内涵。
一、矛盾之绿:暗喻孤独边缘群体与未来美好愿景的巨大反差
在《水形物语》中,绿色的同色异质属性意味表露无遗。画面中处处存在的大面积绿色原本给人以未知与奇妙的心理感觉,在影片中却处处释放着压抑人性、充斥无尽孤独的负面情绪,另外在影片中多次被提及代表“未来社会”的绿色,却反映了片中伦理观念的停滞与倒退。
(一)意指孤独,暴露压抑处境
影片由一种幽暗淡雅的浓郁青绿色作为开篇的主要色彩基调。绿色原本是滋养生命的颜色,饱含生机与希望,导演却赋予它压抑、怪异的意味,产生了倒置式的视觉表达效果,带给观众些许“陌生感”。
影片中关于艾丽莎家里的家具、墙壁都被这青绿色层层浸染,没有带来强烈的生命力感,给人的直观感受是潮湿气,营造了一种深海的氛围。此时观众在导演的视觉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融入这种具象化的氛围之中。而深海意象又最适合表达孤独、神秘之感,同时也暗指艾丽莎与大海之间存在一种形影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闹钟响起,一个长镜头中,女主角缓慢地从沙发上起来,设定时钟,躺在浴缸里进行生理发泄,此时艾丽莎内心强烈的性压抑与大面积绿色表现出的压抑特征达成吻合,实现了受众情绪感受与影片叙事情境的同步。绿色的色彩暗示已初现雏形,孤独、压抑亦是绿色的所指,导演随后贯彻了这一意指内涵。
这种绿色基调随着剧情深入而蔓延到整个地下研究所,随处可见的淡绿色瓷砖和墙壁,让整个实验室显得尤为阴暗潮湿,同时艾丽莎身着蓝绿色的工作服,在大块面绿色环境气氛的合力作用下,并没有给受众带来生机和轻松之感,反而一如她的工作那般单调无趣。于是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下,绿色所产生的密不透气的压抑感随即被观众的感官敏锐地接收。
身为男主角的鱼人同样充满“绿色”,两个如此相似的“边缘人”,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无人陪伴、理解与抚慰,于是理所应当地产生了一系列微妙的情感认同。此时导演通过绿色场景的连续性暗示,使艾丽莎与男主角之间畸恋关系的升变更加自然,也使受众潜移默化地融入这种在场感极强的故事叙述之中,于是原本彰显蓬勃生机的绿色在影片中却被强加了一种疏离压抑之感。
(二)未来颜色,却是时代谎言
《水形物语》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苏冷战时期,肃杀的社会氛围下,绿色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象征着未来与科技的颜色。导演却反向运用,将绿色视为保守,使之成为循规蹈矩的颜色。
影片中艾丽莎的邻居吉尔斯是一位从事广告插画的同性恋画家,自己花费诸多心血的画作受到画商伯尼的嘲弄。第一次,吉尔斯绘制了一幅带有红色果冻的画,这是他追随内心创作的,画上标题为“未来就在此处”。当他找到伯尼时却被告知改为绿色,因为“这是新概念,绿色在未来才是主色调”。吉尔斯的内心受到触动,此时失业的他被认为是过时的人,这也暗示了吉尔斯之后的命运。当吉尔斯第二次满怀欣喜地将画改成绿色后,却仍被拒绝,殊不知这是社会对他同性恋身份的不认同,这个象征着未来进步的绿色是多么讽刺。
影片中的反派史崔克在选购新车时,汽车推销员不遗余力地对他说道:“你是驶向未来的人……你和这辆车很搭”,然后史崔克果断地把汽车买了下来。此时,这辆绿色的凯迪拉克,一如女主刻板固定化生活模式的那片绿色。这是冷战时期的人民对于摩登时代的极度追求,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影片中的绿色也有着另外一种指向,它指向一个被谎言包裹的旧世界,所有这些被绿色覆盖的事物都代表了不被认可的价值观。
二、不安之红:暴力与爱情的双面表达
红色作为本片的点睛之笔,像水一样悄无声息地进入电影之中,让冷暖色调间的切换产生画面温度对比。导演通过红色这种热烈表达感受的色彩特质,同样运用同色异质的构思,向其注入了爱情和血腥这两种对立而统一的内涵意味,而且达到了恰而适度的和谐。
(一)血腥暴力,是死亡也是重生
艾丽莎家中窗外闪过警报的红光,街道上驶过的红色救援车,这抹红一出场就携带着嘈杂与不安,显露出紧张氛围的端倪。随后穿插在影片中的红色元素是大量的血腥场面,如棕红色的注射毒剂、史崔克断指后冲洗出的鲜血、鱼人显露兽性吃掉猫咪时的血腥场面等,此处的红色是死亡与危险的化身。随后,导演向我们展示了红色的另一种设定——重生,画家吉尔斯被鱼人抓伤的血痕快速愈合;艾丽莎与鱼人在绿色水体中拥抱,艾丽莎颈部出现红色疤痕,在鱼人的神奇力量下反而成就了她的第二次生命。这里的红并不让人感到紧张,反而让人心生愉悦。
(二)爱意涌来,是悸动也是反抗
在传统色彩认知中,红色一直作为传统爱情的象征,红绿色调的对比形成了一种外在冰冷压抑而内里温暖悦动的质感,而这正与故事外冷内热的主题相印证。
影片伊始,在“大势所趋”的绿色场景中,虽然艾丽莎在情感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对未来也充满憧憬,例如她望着橱窗里的红色高跟鞋,流露出了向往与艳羡之情,与其说红色高跟鞋是艾丽莎作为女人的喜好之物,倒不如说这是对爱和充满激情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充满活力与热情的红色正是表达爱情最契合的色彩。
艾丽莎的穿着前后出现了两次大的变化,这两次变化借助红色的色彩表达保持了叙事结构的连续性。第一次是和鱼人发生关系后,艾丽莎进行了从头到脚全部为红色的强烈表达,戴上了红色发带,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红色高跟鞋,一整套鲜亮的红色,走路时都难掩笑意。红色在这里不仅代表着爱情的降临,更象征艾丽莎自我认知的觉醒。波长最长的红色是最能给身体带来能量的颜色,可以提升人的积极性和勇气。红衣铠甲在身,她开始对人人遵从的规则进行反抗。当她用手语向史崔克抛去鄙视时,你会发现在这个哑女身上拥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勇敢和毅力。
影片结尾,艾丽莎送别鱼人时穿上了一身红色的大衣,作为一个丧失了语言能力的女人,衣服是她表达爱意的第二种语言,是具象化了的率真纯洁,也象征着失聪失语的艾丽莎对于生命认同、爱情寻获的一种更加强烈的渴望与追求。
三、结语
在电影创作中更好地把握色彩的层次和特质,才能达成形意融合的效果。导演托罗将绿色与红色这对互补色完美植入到情节的发展中,通过同色异质的处理方法,赋予其更深层的含义和丰沛的情感,使影片的色彩运用与主题表达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