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评析的要点探析

2020-10-16梁琳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宋美龄张学良

□梁琳

无论是秉持新闻是“事学”还是“人学”的观点,绝大多数新闻作品总不可避免地有“人”的存在。人物类报道在新闻作品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文本层面的人物报道还是视听层面的人物类新闻报道作品,都始终观照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的抉择与命运、人类的情感表达,并试图挖掘这个时代人物的特性。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是视听层面人物类新闻报道作品的一种,多以历史人物或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为采访对象,用历史的眼光和社会的态度来讲述人物的一切,并以此来“映照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或现实事件的历史关照”①。简单来说,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就是通过运用不同的表现材料和细节处理,凸显人物的内在品质,传达人物的精神。

一、作品的人物和主题

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侧重于时代的核心人物。他们或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或影响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这类新闻作品的主题选择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的重要性。《世纪行过——张学良传》这部纪录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共分为四集,这四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讲述了张学良的一生。纪录片从张学良回忆儿时的东北讲起,穿插着“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到被蒋介石囚禁最后被移送台湾,道尽了张学良的一生。正如这部纪录片介绍的那样:“张学良的第一部口述史,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最佳素材。影片全长四小时,掀开中国近代悲剧英雄的一生。”选题人物即张学良的口述给纪录片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通过他的一生来展现近代社会的风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作品的叙事视角和结构

“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②视角决定了什么被看、什么不被看。正如托多罗夫所说:“我们从来不曾和原始的未经处理的事件或事实打交道,我们所接触的总是通过某种方式介绍的事件。”③因此,一个作品所采用的叙事视角不同,其最终的呈现方式也不同。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学家热拉尔·热奈特根据叙事信息受限制程度的高低,在《叙事话语》一书中提出了三分法:零度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外焦点叙事。其中,零度焦点叙事指叙述者不受限制,如同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观察一切。内焦点叙事属于限制性视角,它以作品中的人物视角进行叙述,叙述者可以是事件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事件的旁观者。外焦点叙事又称为纯客观视角,这也是一个叙述者权力受限制的视角,叙述者像一台摄像机一样记录事情的发生和人物的行为,叙述者不能对事件本身进行评判,也无法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猜测。《世纪行过——张学良传》采用的就是全知视角的零度焦点叙事。以它的第三集《西安事变》为例,我们从上帝视角可以看到张学良和杨虎城拥有怎样的爱国情怀,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兵谏”的前因后果,周恩来赴西安谈判的结果是怎样的,蒋介石后来是怎样对待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我们如上帝一样洞察着西安事变的全过程。

对于人物传记类新闻作品而言,如果说表现材料是其血肉的话,那么叙事结构就是骨架。叙事结构将不同的表现材料串联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展现给观众,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世纪宋美龄——东方与西方》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宋美龄的成长经历讲起,到她在海外求学直至回国后与蒋介石相识并成为第一夫人。该片在宋美龄二战期间在美国发表巡回演讲时达到高潮。与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不同,这部人物传记类作品用旁白、史料和访谈三者相结合的形式展现了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成长历程。与《世纪行过——张学良传》不同的是,该片选取的访谈对象提供的是观点和对史料进行补充性说明,而非像张学良口述一样提供事实性信息。在《世纪宋美龄——东方与西方》中,对宋美龄在美国巡回演讲运用了大量的图像和视频资料,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当时征服了东西方的第一夫人有基本的了解。

三、作品的表现材料和细节处理

对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而言,有了叙事结构这个骨架后,如何向里面填充材料才能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如何处理细节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在材料的调动上,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来为人物刻画服务。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世纪宋美龄——东方与西方》用旁白、史料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架构起整部片子。它在介绍背景时运用了史料,包括用大量的图片资料来展现宋氏家族,用大量的影像资料来描述当时的社会环境,还对宋美龄在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表现、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宋美龄与罗斯福交谈等片段场景进行再现;同时,把主要访谈对象锁定为研究学者、作家、媒体人等,包括蒋介石前机要秘书、台大政治系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卫斯理安学院的档案管理员、资深媒体人等。这部纪录片在对宋美龄的刻画上力求客观平衡,最大程度地对宋美龄其人进行还原,以凸显人物的内在品质。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倒宋派”和“保宋派”关于宋美龄使用的丝绸床单的争论。“倒宋派”认为宋美龄是贵族化的第一夫人,她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为国家奔走呼号的时刻,仍然出手阔绰,生活奢侈,她在美国仅半年就花掉了将近一百万元美金。她使用的丝绸床单正是她奢华生活的象征。“保宋派”则将宋美龄使用丝绸床单解释为:她当时患有荨麻疹和带状疱疹,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尚无法根治,医生建议不要使用棉质织品,所以宋美龄才会一直自带丝绸床单。这种小的冲突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在人物的刻画中,因为矛盾点才更加鲜活。这部纪录片在制作中并未向“保宋派”或“倒宋派”任何一方倾斜,而是选择将两方观点一一呈现,对宋美龄的评判则留给观众。《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的第三集《西安事变》通过旁白主导情节向前推进,通过访谈提供材料支持的方式来刻画人物。该片用了很多的意象来表现:权力的妙高台、政治的千丈崖、东北大学校碑、杨虎城家门前的柿子树,无不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此外,该片也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在谈及自己的出生时张学良说的“我能活我都很奇怪”;在谈及剿共问题时,张学良说的“剿共我也不主张剿,都是中国人,咱们打什么呢”。张学良直白朴实的话语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了人物的所思所想,同时又因为朴实的话语具有亲近性,能迅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四、作品的情感表达

“如果说印刷媒介给读者带来的是视觉的抽象,并引发他们对事物(对象)进行理性的深思和权衡,那么电视媒介给观众造成的则是感官的直陈,进而引发他们对事物(对象)投以情绪的感染。”④新闻作品不是纯粹地呈现事实本身,它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隐形的倾向性。对于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而言,如何利用镜头语言说话,如何通过对叙事节奏的把握、技巧的使用和细节的处理,在尊重史实、客观真实地呈现人物生平的同时,又能隐于作品背后,使创作者的情感在讲述事实时不自觉地流露,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对于每个创作者来说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作品的情感表达不是对某个事实随心所欲的渲染情绪,也不是毫无温度的情感说教,这就需要创作者对作品的情感表达要把握好度,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意象、镜头语言、解说词、音乐或借他人之口传递情感等。《世纪行过——张学良传》运用了很多的意象,镜头推进和解说词也十分得当。以“杨虎城园子里的柿子树”为例,画外音解说“止园中的柿子树结满柿子,但是涩得不能吃,就像这个园子的主人的命运一样,硬到最后风雨飘零”,通过柿子树来昭示杨虎城的命运。短短的几句话,不足二十秒的柿子树的镜头,将杨虎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使观众无形中受到这位爱国将领的情绪的感染。

《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片段

五、结语

对于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来说,作品的人物、主题、叙事视角及结构、材料和细节处理、情感表达等几个方面互相协调发挥作用,才能创作出更好的新闻作品。一部好的人物传记类作品,兼具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笔力和哲学家的深度,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具备历史认知、文化审美、思想教化的功能。同样,一部好的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能够带人穿越历史,揭开人物隐藏在历史滚滚车轮中的神秘面纱,通过传记类新闻作品,观众与人物在历史中相逢,使得观众可以在历史中把握人物,以史为鉴,从而知得失,从作品中获得深刻启迪。

注释:

①李妍祯.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要点赏析[J].科技传播,2015(10):186+183.

②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7.

③[法]茨维坦·托多罗夫.诗学[M].怀宇 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60.

④张军华,王晓勇.当代电视新闻传播的新特征[J].当代传播,2005(04):43-45.

猜你喜欢

宋美龄张学良
宋美龄戒烟
张学良: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
宋美龄的“美丽吃货经”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爱上宋美龄,没有罪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张学良六爱
爱上宋美龄,没有罪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李烈钧笔下的张学良受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