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互文性视角探析缪丽尔·斯帕克作品的翻译策略
——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的两个汉译本为例

2020-02-23顾志颖

英语教师 2020年18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互文性译本

顾志颖

引言

互文性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与文学理论、写作手法、翻译批评等联系甚广,由于其理论符合现代文本理论的发展方向而受到了普遍重视,从互文性角度探析文学翻译作品也成为国内很多学者的新尝试。缪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她的小说内容奇特、形式新颖,隐含着一丝浓郁的宗教情结(袁凤珠 1995),因此受到了国外读者的热烈欢迎。虽然缪丽尔·斯帕克取得了不斐的成就,勤奋又多产,但她的作品在我国知之者甚少,而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便是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下面,从任吉生译本和袁凤珠译本着手,从互文性的角度探析该作品的翻译策略,并总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互文性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互文性”即“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文关系”。这一概念最初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旨在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及文本的非确定性和非中心性(梁淑梅 2014)。我国虽然对互文性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康菁 2018)。众多学者尝试从互文性理论研究翻译,这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也是基于文学、美学、传播学、艺术理论等领域的文化再创造过程,这恰恰也是一种互文性的体现(李淑华、刘海艳 2017)。因此,从互文性角度看,在翻译活动中,不仅要考虑译本,还要考虑与其他众多领域的联系,从中找到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二、互文性理论下翻译策略的体现

(一)书名的翻译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一出版便轰动一时,目前国内汉译本有两种——任吉生译本和袁凤珠译本,以下简称任译本和袁译本。任译本出版于1988年,袁译本出版于2000年,二者年代跨度稍大,翻译策略自然不同。对于书名,二者采用同样的翻译策略,将其直译为《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但也曾有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春风不化雨》。“春风化雨”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指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后比喻接受良好的教育,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译者在其中添了一个“不”字,意指良好的教育不被学生所接受,在这里“春风”是指布罗迪小姐,“雨”便是“布罗迪帮”中的学生们,添这个“不”与后期桑蒂(Sandy)的背叛遥相呼应。如此翻译,便是直接突出了故事主线,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翻译为《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较为平淡,没有突出任何故事主线,但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在互文性理论下,书名与译本也应存在相互指涉的关系,因此翻译成《春风不化雨》更能进一步突出这种关系。

(二)译本中短诗的翻译

归化、异化、改译和合译是短诗翻译中常见的翻译策略。归化强调追求语言的“本土化”,有利于读者发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相似之处,但丧失了“异域化”的艺术魅力,而异化旨在使读者感受到源语文化本身的风格,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二者在概念上互相对立,但在翻译过程中却互为补充,因此译者应灵活使用。除此之外,改译和合译也是译者常用的手段,改译即改变原句的解构,适当增减,使之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合译是指将原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为一个词,旨在让诗句更整洁。在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中出现了许多短诗,但两位译者在对译文的处理上使用的手段各不相同,下面就两个例子作具体分析:

例1:

She left the web,she left the loom,

She made the three paces through the room,

She saw the water-lily bloom,

She saw the helmet and plume,

She looked down to the Camelot.

任译本:

她离开了织网,她离开了织机,

她走了三步穿过房间,

她看见了开花的水仙,

她看见了羽毛和钢盔,

她朝向望去,望着凯莫洛特。

袁译本:

离开机杼,离开织物,

她走进房间,步履急促。

她看见睡莲盛开,她看见羽饰盔上栽。

凯米洛特啊等我来!

例2:

Come autumn sae pensive,in yellow and gray,

And soothe me wi’tidings o’nature’s decay.

任译本:

秋天来了,如此忧愁,一片黄色、灰色,

它用自然界枯萎的信息安慰我。

袁译本:

萧瑟悲秋叶黄天灰,

衰败寰宇慰我心髓。

任吉生(2005)认为一个好的笔译者应使读者感觉不到是异国文字写成的作品,而能从自然流畅的本国文字中毫不费力地感受表述的内容,本能地产生喜怒哀乐。任吉生认为翻译应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因此在例1、例2中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翻译出的诗句通俗易懂,易于被读者接受。但仔细分析例 1、例 2 中的 loom,bloom,plume,gray,decay,这两则短诗采用的是尾韵,因此仅仅翻译出原诗的意思还不够,原诗和译本的互文性的构建与再现都基于最基本的要表达的意义,而袁译本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不仅表达了意义,还将短诗的美感体现出来。“物”和“促”,“开”和“栽”,“灰”和“髓”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除此之外,袁译本还采用了改译和合译的策略。原诗中并未找到“步履急促”对应的源语,但袁译本采用了改译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态,赋予诗句情感,给读者真实感和逼真感。例2中,袁译本也采用了合译法,将看见羽毛和头盔合译成“羽饰盔上栽”,将短诗翻译成对仗的古诗,将原诗与译本结构、韵律的互文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这点看来,袁译本略胜一筹。但互文性理论下,前译本和后译本并不是割裂关系,后文本是基于对前文本的吸收和再创造,任译本和袁译本出版年代有所差异,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任译本难免显得晦涩、平淡,而袁译本的成功也离不开对任译本的吸收和再创造。从时代背景来说,两个译本各有千秋,都深受读者喜爱。

(三)译本中人物形象的翻译

小说的特色通常是通过人物形象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的,在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中,每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都不同。在开篇就对“布罗迪帮”中的女孩儿进行了描写,以桑蒂和尤妮丝(Eunice)为例:

例 3:She was merely notorious for her small,almost non-existent,eyes,but she was famous for her vowel sounds which,long ago in the long past,in the Junior school,had enraptured Miss Brodie.

任译本:她出名儿的是那双小得几乎眯成了缝儿的眼睛,不过她的元音发得很出色,很久很久以前,在小学时,她元音的发音就使布罗迪小姐着了迷。

袁译本:唯一令她名声不好的是她那双不易被人看见的小眼睛。然而她优美的音质则全校闻名。在小学的时候,布罗迪小姐就特别喜欢她的好嗓音。

在这段翻译中,原文的notorious是“臭名昭著”的意思,带有贬义色彩,而任译本采用了省略的译法,将其译为“出名儿”,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庭径。究其原因可能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所偏颇,后文突出桑蒂优美的嗓音,前文自然就有桑蒂的缺点与之对应,但如此翻译,会产生反讽的效果。袁译本则采取归化策略,将其译为“名声不好”,削弱了“臭名昭著”的意味,委婉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almost non-existent,eye任译本采用改译策略将其译为“几乎眯成了缝儿的眼睛”,袁译本译为“不易被人看见的小眼睛”,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例 4:Eunice Gardiner,small,neat,and famous for her spritely gymnastics and glamorous swimming,had the brim of her hat turned up at the front and down at the back.

任译本:尤妮斯·加德纳,小巧、整洁,以她那活泼的体操及富有魅力的游泳著称,她把自己的帽边前面往上卷起,后面压下去。

袁译本:尤妮丝·加德纳长得矮小精干。她那花里胡哨的体操动作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游泳姿势众人皆知。她戴帽子时总喜欢使前檐上翘,后檐下垂。

small,neat是两个简单的词汇,任译本为“小巧、整洁”,袁译本为“长得矮小精干”,而neat并无“精干”的意思。任吉生在此处并未作任何改动,而袁凤珠则采用改写的策略,将其与“矮小”联系在一起,更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

三、对翻译外国文学的启示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在国外出版达19次,由小说衍生出的电影和电视剧亦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足以证明人们对之的喜爱。但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引进我国后,并未激起大的波澜,就连作者缪丽尔·斯帕克也不为人们所熟知。莫言曾很明确地说:“我不知道英语的福克纳和西班牙语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什么感觉,只知道翻译成汉语的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什么感觉。”不难看出译者的重要性。译者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入西方文化背景

每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译者需深入西方文化背景,提升跨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例如,莫言作品在国外输出的成功,离不开葛浩文在国内求学多年所积累的文化背景。译者和译文之间的互文性启示翻译活动必须基于对原文本的文化有所了解并具备跨文化意识,否则译本也会失去原有的艺术性和魅力。

(二)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外国文学能否在我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质量,这就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息息相关。通篇采用异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无疑是不可取的,如果在翻译过程中能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不拘泥于一种翻译方法,那么译文的质量就能有所提高。人们对文学的探索并未停止,有些晦涩难懂的外国文学在译者的灵活翻译下,易于被读者理解。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第一次在我国出版并未引起轰动,除了与时代背景有关外,译者未能将原文中一些情节用译文正确呈现也是原因之一。所以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通篇语句通顺。

(三)考虑读者的习惯

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我国就引进大量外国文学,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外国文学对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进外国文学最终是为我国读者服务的。立足于这一点,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我国读者的用语习惯、思维模式,不能照搬原文。当然也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了解西方文化,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考虑适当增添我国语言色彩。只有这样,外国文学作品才能在我国市场达到预期效果。

结语

互文性理论下,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再创造,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也应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活动,而不是一味地专注于文字本身。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互文性译本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外国文学动态》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