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研究

2020-02-21王晨贾彩彩王明滨

医学教育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新冠责任

王晨贾彩彩王明滨

(1.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6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关疫情传播态势、防治措施等虚假信息在网上传播,扰乱了网民对疫情的正确认知,而大学生一直以来都是网络的重要使用者、网络活动的参与者、网络信息的吸收者和传播者。另外受疫情影响,各地高校纷纷延迟开学,普遍实施“停课不停学”的远程授课和网络学习形式,使得大学生与网络接触的时间延长。这些情况无疑对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提出了较高的挑战。同时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问题频出,对大学生个人和社会稳定均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

疫情对网络责任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开展网络责任意识培养,尝试解决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缺失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对大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对于疫情期间保证社会治安平稳有序,对支援国家打赢防疫阻击战,对贯彻和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在重大疫情期间对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的培育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育的研究大部分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指导,而微观层面的有效具体举措很少[1]。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从实践角度能够预防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缺失问题发生,纠正大学生网络责任失范行为,从理论角度为突发重大疫情期间加强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提供借鉴,丰富了责任教育方法。

1 网络责任意识的定义及分类

网络责任意识是指网络社会主体在理解自身在网络生活中的角色以及网络社会对网络主体的行为期望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网络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控制和把握,从而使得自身符合网络社会的内在要求的态度、情感和意愿[1]。根据责任对象的不同,网络责任意识可以划分为网络自我责任意识、网络他人和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网络国家责任意识3个方面。

2 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责任问题及原因 分析

2.1 疫情期间大学生存在的网络责任问题

2.1.1 网络自我责任方面

大学生既是网络责任的主体又是网络责任的客体。网络自我责任的表现,首先是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打造和维护积极、阳光、理性的网络形象,不因网络行为失范而触犯法律法规;另外还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凭借较好的自控力来合理使用网络,不因沉溺网络世界而影响身心健康,不因贪恋网络游戏而虚度时光;此外还包括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因网络泄露。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自我责任失范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个人网络言行负责的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肆意发泄焦虑情绪,甚至谩骂他人;转发未经核查的不实信息,有意或无意的成为了谣言的“二传手”;甚至故意编造虚假信息。这些行为轻则影响个人网络形象,严重的还会触犯法律。相较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2020年新冠肺炎的爆发处于自媒体更为发达的时代,在社交媒体时代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成了手持“麦克风”的信息传播者。例如,2020年2月,在校大学生余某,并私自拼接一张“人民日报最新消息”图片,在其今日头条号中发布“湖南省学校将于3月2日起分批开学”等内容,经有关部门核实系谣言[2]。该虚假信息被多个微信圈转发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2020年1月,陕西省铜川市宜君籍女大学生赵某,在微信朋友圈散布不实信息,被警方依法查处。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自我责任失范的另一个表现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的动力不足。疫情期间不少宅在家的大学生把网络游戏当做休闲娱乐、打发时间的最佳方式,甚至长时间沉溺网络,在虚拟世界中的表现比现实中更加积极,越发觉得现实生活无趣,无心学习,浪费了大好时光,影响了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

2.1.2 网络他人及社会责任方面

不同网络责任类型之间是相关作用的,个人网络行为不仅影响自身,也必然对他人及社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疫情期间大学生在他人及社会责任方面的网络责任失范行最突出的问题,是制造或转发谣言或虚假信息进而引发不良社会影响。2020年2月26日,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涉疫情诈骗案。23岁的应届大学生张某利用生活微信号在朋友圈发布虚假销售口罩的信息骗取钱财,被判处拘役4个月,宣告缓刑7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 000元。2020年1月24日,放假在家的南京某高校学生罗某在朋友圈发布虚假信息售卖口罩,很快扩散到北京、上海、青海、辽宁等13 个省市,先后有16 名受害人上当受骗,涉案金额达3.8万元。罗某于2月26日被盐城市大丰区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案例中的大学生,利用企业、群众对于防疫物资的迫切需求实施诈骗,不仅使自身被法律惩处,还让原本就因疫情困扰的民众雪上加霜,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干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2.1.3 网络国家责任方面

对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海外舆论与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西方各大媒体皆在其网站上设立专门区域,实时跟进疫情态势。然而,部分外媒借疫情散播新“中国威胁论”,还有媒体以毫无根据的“阴谋论”为疫情火上浇油,例如宣称新型冠状病毒是实验室制造的,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以生物武器的身份制造出,但引起国内不明真相的民众大量转发,也包括对医学不甚了解的大学生。另有境外势力恶意,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在网站、论坛、网络聊天室,抨击我国疫情期间的隔离防疫举措,歪曲和攻击我国人权状况,诋毁我国形象。一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听信外媒不实报道,未经甄别事情的真伪,就草率发声,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评论或转发不实信息,引发恐慌,助纣为虐。

2.2 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责任问题原因分析

第一,疫情期间网络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提出挑战。首先,新媒体具有便捷,传播力强,影响性巨大,且成本低廉的特点。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生发展,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民众出现各种疑惑、担心、焦虑、恐慌的心理,引发激进行为,网络上集中出现了大量有关疫情的不失实信息,通过互动性较强的自媒体广泛扩散。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伺机利用民众的“恐疫”情绪和新媒体的高渗透能力,发布针对中国疫情的失实报道和评论,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也受到影响,加之自身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责任意识弱化,容易出现网络责任缺失的行为。

第二,疫情期间防控举措的客观要求,延长了大学生与网络接触的时间。疫情期间“不出门,不聚会”的防疫举措促使人们只能宅在家中利用互联网社交、娱乐、获取资讯。打游戏成为了不少民众休闲娱乐、打发时间的最佳方式。移动互联网数据分析机构Quest Mobile发布了《中国移动直播行业战疫专题报告》显示,疫情发生以来,每个网民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长比年初增加了21.5%,2020 年春节期间,手机游戏用户规模较平日增长30%,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增长17.8%[5]。而大学生一直以来都是网络的重要使用者、网络活动的参与者、网络信息的吸收者和传播者。此外,受疫情影响,各地纷纷延迟开学,高校普遍实施“停课不停学”的远程授课,网络学习的形式也使得大学生与网络接触的时间延长,对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形成巨大考验。

第三,大学生个人因素的限制。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关心国家疫情的发展,乐于自我表达,价值观多元化、自我化、现实化等个性特征,但社会生活经验有限,辨别能力弱,且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网络自律意识不强,社会责任行为不足。

第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大学生正处于寒假期间,传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局限性,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根据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和大学生网络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式,通过在线德育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疫情期间加强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 的举措

防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责任缺失,纠正大学生网络责任失范行为,高校德育工作具体要做好“三个三”,即:宣传三个方面,强化三个意识,鼓励三个行动。通过三重路径逐层递进的开展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对网络责任从“认知”到“认同”最后到“践行”,将网络责任意识内化为自身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3.1 宣传三个方面

第一是宣传科学知识。疫情期间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大学生应该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具有学识和智慧的人,自然更加明辨是非,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大学生不被网络谣言轻易蒙蔽的前提。首先,高校及时利用网络向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新冠肺炎感染机制和传播机制、口罩及消毒液的工作原理、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专业解读等;另外,还可以向大学生推荐权威的医学和科学类公众号和网站,如“健康中国”“科普中国”公众号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主办的“科学辟谣”网站等“国字号”传播平台,使大学生增加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形成对医疗不确定性的科学容忍与理性应对心态,同时对网络虚假信息形成“自身免疫力”,降低大学生信谣、传谣的可能性。

第二是宣传鉴别不良信息的方法。掌握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是承担网络责任的必备条件,但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既不可能让所有学生了解知识,也不可能让学生了解所有知识。尤其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科分化越来越细。无论多么出类拔萃的人,了解的知识和信息都是有限的,一旦进入自己不太懂的领域,“智者”也难有较好的识别力[3]。尽管还有另有一种说法“谣言止于真相”,官方及时进行信息披露,让公众了解真相,的确能够减少网络虚假信息乘虚而入的机会。但是信息公开需要时间来进行查实和佐证,无论这个时间多么短,也可能给信手拈来的网络虚假信息可乘之机,来与真相争夺舆论阵地。因此,高校有必要让大学生学生认清网络虚假信息的特点,网络虚假信息的包装,制造网络虚假信息的各类原因,人们接受虚假信息的心理状态等,掌握识别虚假信息的技能,从而提高个体的信息甄别力。

第三是宣传法律法规。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对于自身不太懂并且非常关心的领域,人们的辨识力就会降低。网络不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难以完全止于所谓的智者,也难以完全止于真相的披露,但面对法律的惩处,则会停止前进的脚步[3]。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追究等会使切身利益受损的惩罚,才是对于网络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最有威力的震慑。高校应通过公众号,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部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与网络不良信息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在疫情期间出台的《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使得大学生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情况以及对违法者的惩戒约束和处分规定,对恶意编造虚假疫情信息、制造社会恐慌、挑动社会情绪、扰乱公共秩序的,要依法严惩,使学生们努力争做网络安全的保障员、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坚守者。

3.2 强化三个意识

第一是提高自我效能意识。以往大量的研究表明,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是导致其网络成瘾的重要诱因。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4]。低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其人际关系较差、学业表现不佳,对于无法在现实生活获得成就感的他们而言,网络便成了极佳的避风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等获取成就感,不断增加自己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但由于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跟现实生活愈来愈脱节。意识到提高自我效能的重要性,才能使疫情期间的大学生在环境相对自由的家中加强自我把控,增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的动力,主动关注自身在网络上的投放的精力,平衡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的时间投入,提高自身在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整和控制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避免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

第二是维护个人网络形象意识。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也总是在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良好的社会形象所反映的个人素养,是人际社交和个体发展的基础,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的形象为世人所认可。但是大学生容易将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割裂开,认为进入网络世界就可以从现实社会中脱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而存在。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即便进入网络世界依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在网络社会的形象也是自身形象的一部分。大学生必须意识到,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人的网络形象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公共面前,影响公众对个人现实角色的判断,大学生对维护个人网络生活的声誉负有唯一责任,应为自己建立正面网络声誉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无论人们在网络中怎样虚拟自己,都必须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随着互联网监管力度的加大,在网络世界里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样要受到现实处罚。

第三是国家网络安全忧患意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扰乱了网民对疫情的正确认知。有些谣言涉及污蔑国家对疫情管控不力等信息,造成恐慌与焦虑,影响国家政治稳定,个别人和媒体发表种种耸人听闻的言论背后,往往深藏着不可告人的预谋和陷阱。中国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战场。迅速果断采取行动、上下同心全力战“疫”,公开透明发布信息,积极加强国际合作,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国的担当,国际社会有目共睹。大学生需要具备国家网络安全忧患意识,高度警惕网络政治谣言,充分认识到谣言的危害和辟谣的难度,在发布和传播信息时要慎之又慎,为了国家利益而管好自己的指尖和鼠标。

3.3 鼓励三个行动

第一是“晒一晒”,鼓励学生晒每日的学习计划。可以班级或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们在微信群里晒出当日的计划,自觉进行时间管理,并接受监督,使学习生活节奏分明。每日计划的内容,应以学习为主,辅以综合素质提升活动,将居家健身和做家务活动也安排进去。以此督促学生在疫情期间合理安排时间,形成良好自律意识,能加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责任的践行效果,实现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平衡。

第二是“说一说”,鼓励党员和学生干部成为意见领袖。面对疫情期间铺天盖地的谣言,如学者诺依曼“沉默的螺旋”假说中提到的,即使某些人发现了虚假消息,也可能畏于“群体压力”,倾向于选择沉默与从众。但党员和学生干部应该发挥先锋作用,自觉担起意见领袖的责任,勇于在网络上发出具有正能量的声音,面对网络不良信息要挺身而出,要用权威平台和权威专家的解答,撕破谣言的面具,挤占谣言的生存空间,积极主动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相关部门的文件通知、疫情状况和防护知识准确无误的传达给身边亲朋好友,解释现象。班级应建立学生干部和党员的网络责任区,安排固定对接的同学,关心同学学习和生活,关注同学的网络动态,防止网络不良信息在同学中间传播。

第三是“做一做”,鼓励班级开展网络实践活动。首先,利用新媒体平台召开在线“云班会”,针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理解。使同学们建立通过正确通途疏解情绪和发表意见的意识。第二,组织线上活动。让学生们通过绘画、歌曲、视频等形式,表达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表达对一线人员的关心,表达对疫情重灾区同胞的爱心,也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疫情防控责任意识。另外,制作一篇推送,让学生们从自身专业学科出发,通过班级公众号,对疫情中某些人们所关注的、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关问题进行科学解读,帮助广大网民认清谣言的真相,消除对疫情的恐慌,同时也能加强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可,增强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新冠责任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期望嘱托责任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