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名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的《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讨

2020-02-21刘仁慧许利平罗良涛李世增

医学教育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李老中药学名医

刘仁慧 许利平 罗良涛 李世增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

培养中医药传承人热爱祖国中医药事业,奋发图强的精神及继承、创新、实践能力是“课程思政”中医药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旨。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通过传承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以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传承人才。参与研究并学习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中医药专业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兴趣和吸引力。参与过程中通过感受名老中医药专家言行举止的魅力,能很好的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在本科课程学习中的指引作用。本文通过李世增名医传承工作室建设与《中药学》课程教学的结合及进行的教学改革措施,阐述并探讨“课程思政”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1 学习《中药学》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的《中药学》教学实践发现,《中药学》对于大多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多是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原因主要为:①主观原因。学生中医药专业思想不牢固,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畏难情绪较高。②客观原因。中药学内容庞杂,涉及相关科目的内容很多,涉及的中医学知识有中医基础理论及诊断、方剂学及中医临床各科。而《中药学》知识主要包括中药炮制、药用植物、中药药理及药化等,尤其是《中药学》的各论中需要学习的药物很多,加之大部分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足,而此时尚未学习到中医药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故中医思维模式建立不牢,导致对具体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的理解不透彻[1]。如何更好的发挥《中药学》课程的承前启后,沟通基础与专业的桥梁作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学生在学习中药学课程时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牢固的中医思维模式,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中医药科研思路方法,使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从而自主学习能力加强。

2 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技术的有效途径。以中医药理论、实践经验、思辨特点、认知方式和思想品德修养为内容,采用跟师学习的方式,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药学术思想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3]。为了推广师承教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同时各省市的中医药管理部门也相应开展了省市级的名医传承工作室的建设工作,通过建设规范的、具备较好条件的传承工作室,整理挖掘、继承并推广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探索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及推广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目前参与工作室建设的人员主要是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或者临证经验丰富的中医药工作者,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整理挖掘等工作,涉及内容繁杂,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而工作室建设人员因自身工作的限制,往往无法投入太多的时间,限制了名医经验挖掘的深度和广度。

3 结合名医工作室建设开展“课程 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在《中药学》教学实践中,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名医工作室的建设工作中,对实现“课程思政”德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名老中医药专家因其高尚的医德、丰富的临证实践经验及学术影响力,往往是高校中的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崇拜的对象,能亲自跟随名医学习,或为名医工作室的建设出一份力,对大多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名医工作室的建设或名医医案的学习,通过名医言行举止中的无形的影响,树立“做名医”的专业理想,有助于培养中医药学生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奋发图强的学习精神,并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故而能很好的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在中医药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作用。

4 结合名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的《中药 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李世增名医工作站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的李世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建设工作,从2011年开始至今,一直以首都医科大学临床中药学科教师为主体开展名医李世增经验传承研究工作。本工作室的研究特色之一是注重高校承载的教学育人功能,在本校中医、中药专业本科生《中药学》的教学过程渗透室的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主要的实践内容如下。

4.1 李世增教授亲自参与《中药学》教学实践

学生学完各论具体药物之后,安排李老讲授他独特的用药思维——脏腑虚实用药法则,以脏腑为纲,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高度归纳出五脏及相对应的五腑虚实证候的症状要点,且重点讲授他特有的临床选药及配伍。李老对中药学概括性的讲授,提纲挈领地以另一条主线——脏腑用药(不是教材的功效分章)引导学生梳理并复习《中药学》的具体药物[1]。课堂讲授的最后环节,李老将自拟的脏腑虚实用药茶饮方介绍给同学,旨在提高大家对中药保健养生功效的认识;并提前让其他老师准备了热水及一次性纸杯,他带着自己常用的养生壶及清补饮的药材,课间泡好让同学们品尝,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

4.2 结合《中药学》的讲授,引导学习李世增教授典型医案或组织病案讨论

本校临床中药学科的教师多为李老工作室的参与者或李老的传承人,在长期的跟诊过程中积累了李老临证疗效显著的大量医案。结合中药学教学,对用药特色鲜明的医案进行总结并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在教学中展示李老的诊病过程,或在课堂教学中简要介绍,或组织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或发布于中药学网络课程BB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如身临其境般的跟随李老进行诊疗,通过李老的言行举止感受他诊疗时对病人的关怀,学习他的诊疗思想和经验,充分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特别是通过患者亲口叙述的显著疗效,让学生耳闻目睹中医药的优势所在,提高学生对中医药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中医药的热爱。如讲授山楂时,为强调山楂活血化瘀、化浊降脂的功效,给同学们展示了李老治疗闭经的案例。患者为24岁女性,月经不行已超过1年,伴体重不断增加。李老辨证痰湿为患而选用温胆汤加味,并重用药对生山楂配伍荷叶,7剂药后月经即行。共服药3月余,期间月经正常,且体重逐渐降低至正常。学生通过此案例的观摩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山楂活血化瘀在妇科瘀血证的应用,同时也理解掌握了山楂降脂减肥的应用[1]。

4.3 开展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CPBL)教学改革

CPBL 教学法通过实施任务设置及下达、小组规划、协作研究、评价评估4个环节进行任务管理[5-6]。在《中药学》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工作室的建设工作设置合适的项目任务,确定学习目标,划定学习范围,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完成项目,产出成果;教师通过任务管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效率,评价成果质量。引导学生实施开展临床及科研实践两类项目[6]。

4.3.1 临床研究项目

在中药学学习阶段,引导学生参与室站建设工作,通过跟师门诊、随访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开展李老用药特色及临证思想研究。临床任务包括两类:①以学生自主申请结合考核的方式安排部分优秀学生跟随李老出诊,着重以李老治疗的优势病种为特定项目,收集相关诊疗信息,建立优势病种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软件”研究李老的用药特色并进一步挖掘他的临证经验。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学生的付出是极大的肯定和鼓励,更重要的是通过临证用药特点的分析增强了中药学习的自信。目前完成的李老治疗胸痹、咳嗽、慢性失眠的用药研究成果并发表[7-9]。②采用小组学习方式,教师于课后布置学习小组自主开展病案整理,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病案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开展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病案讨论授课,成果为完成PBL病案讨论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及评价方法。

4.3.2 科研任务

主要围绕《中药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文献学习,从本草或医家论述、临床典型案例、现代药理、毒理及化学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以阐释相关问题内涵。此外依托首都医科大学第二课堂及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申请李世增教授临证经验开发的相关课题研究,结合现代研究手段,阐释相关问题的科学内涵。自2016年开始至今已完成的20项科研任务中,已有6项优秀成果在期刊杂志发表,包括“黄连与木香的配伍研究进展”[10];“附子与干姜配伍研究的科学内涵探析”和“三七独入血分见知音功用浅析”[11-12];“半夏为呕家圣药之内涵浅析”[13];“浅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及现代研究依据”和“人参大补元气的功效内涵浅析”[14-15];此外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李世增教授延缓衰老复方的开发已申请专利,目前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5 结合名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的《中药 学》“课程思政”教学意义

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药学》课堂进行的相关教学改革,赋予本课程新的内涵、生机与活力,具有重要的引领、激励和促进作用,并能将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推向新的高度。针对《中药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中药学》教学中开展了结合名医室站建设的“课程思政”教育,有效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优势。主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协作的方式开展CPBL教学法改革,并以成果为主要激励手段,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有效弥补中医高等教育在基础理论和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将理论学习和临床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学生“学”和“用”的统一,从而达到学习和运用课程相关知识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协作小组的形式参与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沟通及组织能力,增强学习内聚力,提高研究效率。

名师引路是中医成才的捷径,在教育中不断亲身感受名医高尚的医德及高超的医术,即通过“大医精诚”的深厚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热爱,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建立牢固的中医思维模式,为中医人才师承培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对传承中医药的心法、掌握中医学术精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中药的热爱会趋使学生自觉成为认知的主体,故而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李老中药学名医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做个“养心家”
八十八叟李树人:我的养生在于养心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