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延教授运用络病理论治疗内伤发热验案二则

2020-02-16于晓婷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络脉舌质肝郁

陈 波,于晓婷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但体温并不升高[1]。李延,国家首批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从医近六十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疗内伤杂病,对于治疗内伤发热亦有其独到之处。现举李延教授运用络病理论治疗内伤发热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1 肝郁发热案

患者甲,女,70岁,2019年4月16日初诊。自诉发热1月余。体温常维持在37 ℃左右,伴有心烦喜怒,无汗,口干口苦,夜间喜饮,睡眠差,饮食欠佳,大便干,小便常。舌质红苔干,脉弦,面色萎黄,消瘦。中医诊断:内伤发热。辨证:肝郁发热。治法:疏肝理气、养阴透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20 g、丹皮15 g、白芍15 g、当归15 g、胡黄连10 g、枳实10 g、川芎15 g、甘草10 g、龙骨15 g、牡蛎15 g、太子参15 g、寸冬15 g、五味子15 g、枣仁15 g、远志15 g、石菖蒲20 g、郁金15 g。 7剂,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嘱患者慎起居,调情志。

2019年4月23日二诊:诸症较前虽略减轻,但仍有心烦,口干口苦,夜间喜饮。舌质红而干,脉弦细。予前方加桂枝15 g、僵蚕10 g、生地15 g、鳖甲20 g、刺五加15 g。7剂,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19年4月30日三诊:发热,心烦口干明显缓解,睡眠改善,饮食尚可,二便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守前方继服7剂。

1个多月后,随访诸症好转。

按:本案内伤发热辨证为肝郁发热。刘完素强调“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论述了七情致病;《医碥》中将肝郁发热病机概括为“恚怒不发,止自摧抑,则肝气不宣,鬱而成热”,更加重视情志影响[2]。本案患者属老年女性,本属肝肾阴虚之体,加之平素性情急躁或遇事情志不畅致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继而化火,火郁肌肤而见发热热势不高、心烦易怒。口苦是肝胆之气郁结,胆汁上泛于口所致,舌质红苔干,无汗出,便干,可见热耗津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治则:“火郁发之,木郁达之”,故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白芍疏肝柔肝并能理气;丹皮、胡黄连清热疏肝;枳实、川芎行气,使得肝气条达;龙骨、牡蛎平肝潜阳,又能镇心安神;枣仁、远志养心安神;石菖蒲宁神益智,又能和胃,太子参、寸冬、五味子补养阴液,郁金清心凉血,行气解郁,全方既疏肝理气,养阴透热,又平肝安神和胃。二诊之时发热略减轻,仍有心烦喜饮,舌质红干,脉弦细,可见郁热略发,阴伤未愈。李延教授分析认为患者是老年女性,肝肾阴虚之体,又因肝郁化热时日已久,郁火蕴于肌肤脉络,故见发热热势却始终不高;初诊方中诸药虽帮助发散郁火,但络脉形态纤细,郁火易入难发,本身又津液不足不荣于络,更使得络脉中郁火灼津,阴阳不平,故仍见低热等症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郁热在经络者,宜疏之、发之”,于是二诊予前方加桂枝,僵蚕温经通络,发散郁热,生地、鳖甲滋阴透热,又能协同太子参、寸冬滋阴荣络,刺五加补肾宁心,以期络中郁火发出,阴液充足,则病可愈。三诊之时患者诉诸证皆有明显改善,可见络中郁热已发,津液充盈,故守二诊方巩固治疗。

关于肝气郁热,《素问·至真要大论》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立法,治以疏肝理气,解郁退热,化火则加苦寒之品以泄热;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郁证》提出“非苦寒降沉之剂可治,则用升浮之药,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势穷则止,此皆发之之义也”,强调火郁发之,方用火郁汤。

李延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肝郁发热虽以解郁透热为主,但部分患者因发热日久,郁火留存体表入于络,仅予解郁透热方剂后效果不佳,因络中之火难发,恰如张聿青在《张聿青医案》中所言:“横者为络,邪既入络,易入难出,势不能脱然无累”,所以治疗之时需加入温经通络之品,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故常加入通络药物如桂枝、僵蚕、鸡血藤等,助络中之火发出。

另外,在治疗内伤发热之时需注意病机转化及各证型互相转化或兼夹,如肝郁发热逐渐可化火伤阴耗津,日久转变为阴虚发热;阴虚发热又可以病损及阳,阳气渐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等,故临证时必须根据病程发展所处阶段、证候等问题具体分析[3],并辨证施治。

2 气虚发热案

患者乙,女,35岁,2019年4月10日初诊。自诉间歇低热1年余。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低热,1年来不定时发热3~4次,恶风,伴咽中如有异物感,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眠可,二便正常,月经正常。面色白,消瘦,语声低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既往肺炎病史。中医诊断:内伤发热。辨证审机:气虚发热。治法:益气解表、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20 g、白术15 g、柴胡10 g、升麻10 g、西洋参15 g、甘草5 g、桔梗10 g、白芍15 g、银花20 g、连翘15 g、薏苡仁15 g。7剂,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嘱患者避风寒,防外感。

2019年4月17日二诊:服药后未出现发热,恶风减轻,仍有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予前方加桂枝15 g、蝉蜕10 g、生地15 g、黄芩15 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温服。

2019年4月25日三诊:服药后未见发热,不恶风,气短乏力明显减轻。守前方继服7剂。

2个月后随访未见发热。

按:本案患者病属内伤发热,辨证为气虚发热。患者为青年女性,形体消瘦,语声低微,面色白,可见平素气虚血少,又因曾经感受外邪,虽已痊愈,但正气已伤,若再感受外邪,正邪相争则见恶风、低热,气虚故见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治则当遵《内经》所言:“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予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初诊方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固表,升麻、柴胡解肌退热,升举清阳;银花、连翘、桔梗宣肺解表,西洋参、甘草补养气阴,薏苡仁健脾宁心,全方共达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之效。二诊之时虽未出现间歇低热,但仍有气短乏力,脉弱等一派气虚之征,李延教授分析认为青年女性,平素体弱,又有外感病史,应是本为平素气虚,外感又伤其气,致使正气大伤,络脉必空虚,气血不充盈,若稍加劳累,则络脉之中更加气虚血亏,引起间歇低热,故治疗应予通络荣络之品,故予前方加桂枝,既与白芍调和营卫,又因桂枝属辛香之品,善于通络;蝉蜕宣肺兼能通络,加强桂枝通络之功;生地、黄芩滋阴清泄,即叶天士“络虚通补”之法,使得气机不能壅塞。三诊之时患者诉未见发热,神清气爽且气短乏力改善大半,可见络脉气血充盈则病愈,故予二诊方继服7剂以加强疗效。

气虚发热,古代文献阐述已然足够详细,如《素问·调经论》指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阐述了气虚发热的病机是中焦胃气热熏于胸而见内热;《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提出:“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指出治疗应以温热药强其内守;汉代张仲景以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之虚热开创甘温除热法之先河;元代李东垣以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并指出“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使得甘温除热法在治疗内伤发热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延教授在临证过程中发现:气虚发热的发生机理是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4],治疗应予健脾益气,甘温除热。然而部分患者在予补益药治疗之后,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李延教授认为:其气易补而络脉难充,络脉气血不充盈,则必难药到病除。平素体弱或气虚久病的患者,脉络必空虚,络脉空虚不荣体表肌肤则发热。而络脉生理上形态纤细,病理上又易阻滞易瘀结,不宜大补,导致效果欠佳,故应在方中加入温经通络之品。叶天士曾提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即络脉为气血通路,荣养络脉之补益药当以不壅塞气机为原则[5],故荣养络脉药常与通络药物并用,络脉气血充盈通畅,发挥其温煦濡养肌肤作用,则阴平阳秘,病可痊愈。

另外,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证候兼夹及转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可伤及阴,阴虚亦可伤及气,故气虚日久可见气血皆伤日久而成气阴两虚之证;气虚及阳,阳气衰弱,日久又可转化为阳虚发热等。因此在临证过程中另要辨明证候的转化及兼夹,以标本兼治,防止病情变化[6]。

3 结语

内伤发热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发展至今,病机不断被完善,疗法越来越全面,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部分患者因初始自觉低热未见他症而未引起重视,寻医问药之时已然发病日久,久病常入于络,使得络脉失和,病久不愈。因此李延教授治疗之时多用温经通络药物,络脉为气血通路,荣养络脉必以不壅塞气机为要[7],在治疗过程中常常加入桂枝、鸡血藤、细辛、当归、桃仁等活血通络之药,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猜你喜欢

络脉舌质肝郁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结肠络脉探析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