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初期发热临床经验

2020-02-14李奕菊朱官印

吉林中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淡豆豉款冬花散寒

李奕菊,王 莹,王 琦,朱官印

(1.航空总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12;2.北京市西城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45;3.山东省博兴县中医院,山东 256500;4.北京按摩医院,北京 100035)

外感发热为临床所常见病症,中医辨治疗效卓然。刘景源教授为温病学大家,尤擅治疗外感发热,一般用药1~2 剂,甚至不必尽剂即可治愈。临床常将外感发热分为4 类辨治,笔者随师侍诊多年,现将老师刘景源教授经验报道如下。

1 寒邪束表证

外感寒邪表证初期的特点是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咽喉痒,咳嗽,咳稀白痰,舌苔薄白,脉浮弦或浮紧。这是因为,寒主收引,感受寒邪之后,体表受寒邪的刺激使腠理闭塞,处于封闭状态,把寒邪屏蔽在体表而不能进入体内。但是体内的阳气也不能向外发散,体表得不到阳气的温煦,所以恶寒症状突出,初期表现为恶寒重、无汗。经过一段时间后卫阳之气郁极而发,正气奋起驱邪,正邪交争,才开始出现发热。因为寒邪留恋,所以这段时间持续较长。这就是外感寒邪先恶寒、后发热,恶寒重、发热轻的机制。即《伤寒论》所说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1]。刘景源教授特别强调,所谓恶寒与发热的重与轻,不是以体温表所标示的温度为标志,而是以患者的自我感受为标志。也就是说,不论体温多么高,患者自觉特别怕冷,而对发热的感觉并不突出,就称为恶寒重。寒为阴邪,其性下行,故初起先犯足太阳膀胱经。寒主收引,主凝滞,气血涩滞不通,故头痛,肢体酸痛。寒邪束表,导致肺气的宣发肃降失常,则上逆为咳、喘。肺开窍于鼻,肺气失宣,津液不布,故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是寒邪袭表的反映。脉弦与紧是寒主收引,筋脉拘急之象。

其病机为外感寒邪,腠理闭塞。治当辛温解表,发汗散寒。刘景源教授在治疗上,症状较重者用麻黄汤加减化裁,轻者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化裁。通过辛温发汗,驱除在表的寒邪,汗出则邪解。

2 风热袭表证

外感风热表证初期的特点是发热重,微恶风寒,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少,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这是因为,感受风热邪气之后,腠理开泄,卫阳立即奋起驱邪而正邪交争,故临床以发热为主症而兼微恶风寒。风与热均为阳邪,开泄腠理,故患者可见汗出。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2],肺气上逆,而见咳嗽。风热上攻,气血上涌,故咽喉红肿疼痛。热邪消耗人体的津液,故口渴喜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皆是风热袭表的反映。

其病机为风热袭表,肺失宣降。治用辛凉轻剂,清热透表。刘景源教授强调,温病的表热证非辛不散,非凉不清,所以选用味辛、性凉、质地轻而升浮的药物组成方剂,用辛味发散,凉性清热,轻扬宣透以清透在表的温热邪气,使其外达而病解,称之为“辛凉轻剂”,临床常用银翘散加减化裁。刘景源教授特别强调,银翘散煎服法必按《温病条辨》所说:“香气大出,即取服”[3]。也就是说,煎煮时间要短,一般第一煎煮沸后5 min 即可,过煎反而失效。

3 表寒里热证(寒包火)

表寒里热即所谓“风寒郁热”,是指体内本有郁热,或素蕴痰饮水湿、食积,又感受寒邪,症状呈表寒与里热并见。临床症状多见恶寒,发热,甚至高热寒战,头痛,咽喉疼痛,周身尽痛,咳嗽,痰黄,尿赤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这是因为,近年来人们的饮食起居多不规律,饮食肥甘较多,又贪食生冷,脾阳受损,运化失常,生痰生湿,阻滞气机。阳气滞阻于体内,郁而化热,故体内往往多有蕴热。未发病时,可无症状,实际上属于亚健康状态。又外感风寒邪气,腠理闭塞,阳气本身郁滞,寒邪又束缚了体表,体内原本蓄积的郁热不能向外宣散,就如同被体表的寒邪“包裹”起来,阳气更不得外达,从而形成外感风寒,蕴热内发,表寒里热之证,即俗称之“寒包火”。临床出现恶寒,发热,甚至高热寒战,头痛,身痛,咳嗽,脉浮之表寒证与咽痛,痰黄,尿赤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里热症并见的表寒里热之证。此类证候在近年来外感发热中最为多见,约占70%以上,刘景源教授临床常用辛平表散、清透郁热法治疗。用自拟解表清里汤加减,每获良效。其组成为:苏叶10 g,荆芥10 g,防风10 g,淡豆豉15 g,白芷10 g,金银花15 g,连翘10 g,黄芩6 g。苏叶、荆芥、防风、白芷、淡豆豉均属辛温之品,虽均有解表散寒之功,但又各有不同。苏叶宣肺散寒、行气和胃,荆芥解表散风,防风祛风散寒止痛,白芷散寒解表、宣通鼻窍。4 味药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金银花、连翘性寒,清热透表。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清泻里热。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散寒,清透里热之功。舌苔白厚,则为夹湿之兆,酌加藿香10~15 g;内有宿痰者,加清半夏9 g,浙贝母15 g,瓜蒌皮15 g;小儿夹食积者,加焦神曲6 g,焦麦芽6 g,焦麦芽6 g。刘景源教授还特别强调煎服法:凉水泡30 min 后水煎服,第一煎煮沸后5 min即可,第二煎煮沸后15 min,第三煎煮沸后20 min,三煎兑匀,昼三、夜一服。往往一服后即汗出病解,不必尽剂。之所以强调这种煎法,是因为第一煎,提取的主要是药物中的辛平解表成分;第二、三煎提取的是药物中的清解里热成分。兑匀则可收表里双解之功。

4 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

近年来不少病人出现感冒后发热虽退,但咳嗽不解,甚至迁延多日。刘景源教授认为,治疗咳嗽,首先要明确病因病机,不能见咳止咳。不明病机因病机,临床用药盲目,效果难以预期。此类咳嗽,多是由风寒蕴热,肺失宣降所致。治当宣肺解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方用自拟止咳平喘八味饮。其组成是:麻黄8 g,杏仁9 g,黄芩6 g,地龙15 g,桑白皮15 g,葶苈子15 g,炙款冬花15 g,炙紫菀15 g。前4 味药为麻杏芩龙汤,是前人的经验方。导师在此方基础上又加桑白皮、葶苈子、炙款冬花、炙紫菀,命名为止咳平喘八味饮。生麻黄辛温,开宣肺气,止咳平喘。杏仁苦平,降逆止咳。黄芩苦寒,清泄肺热。地龙甘咸性寒,清热通络、止咳平喘,活血利尿。四药合方,共奏宣肺解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款冬花性温、微甘、味辛,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炙紫菀性温、味苦辛,润肺下气,消痰止咳。二者入肺,开闭塞而利咽喉。桑白皮性寒、味甘,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葶苈子性寒、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二者相配,既泻肺中痰饮,又降肺热以止咳。舌苔白厚者,加藿香15 g;咳吐白痰者,加清半夏9 g,白芥子10 g;咳吐黄痰者,加浙贝母15 g,瓜蒌皮15 g。此方亦可用于治疗哮喘,老人和小儿用量减半。

5 病案举例

例1:朱某,男,3 岁。2019 年11 月16 日初诊。患儿因昨天夜间起发热、恶寒蜷卧而来诊,现发热,头痛身痛,大便2日未行,伴恶心呕吐。诊其咽部红肿,精神萎靡,时有哭闹,体温39.2 ℃,无汗,舌苔淡黄略厚,脉弦数。诊为感冒,风寒郁热证。治用辛平表散、清透郁热法,方用自拟解表清里汤加减:苏叶6 g,荆芥6 g,防风5 g,淡豆豉10 g,白芷3 g,藿香6 g,金银花15 g,连翘6 g,黄芩4 g,焦山楂6 g,焦麦芽6 g,焦神曲6 g,1 剂,水煎,日3 夜1 服。患儿午饭后服药100 mL,晚饭后服药100 mL,至22:00 体温降至37.8 ℃,24:00 服药100 mL,服药后安然入睡,次日7:00 体温36.4 ℃,诸症均减轻。随访,未再复发。

按:患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为外感风寒邪气,寒邪束表所致。小儿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因脾气不足,运化失常,内生蕴热,上攻咽喉,则咽部红肿,舌苔淡黄略厚,脉弦数。脾胃功能失常,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治当辛平表散,清透郁热,健脾消食。方用解表清里汤加减。苏叶、荆芥、防风、淡豆豉、白芷辛温解表。金银花、连翘清热透表。黄芩清泻里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除湿化浊。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消食化积。另嘱患儿,病愈后,宜饮食清淡,忌急于补充营养,导致积食生热而发他病。

例2:邵某,男,46 岁 。2019 年11 月25 日就诊。患者10 天前曾患感冒、发热,治疗后2 日后感冒已解,但咳嗽不止,刻下见:频频咳嗽,咳声沉闷,吐痰粘稠,黄白相兼,舌苔白厚中部黄,脉弦滑略数。诊为咳嗽,风寒郁热、痰浊阻肺证,治用宣肺散寒,清化痰热法,方用自拟止咳平喘八味饮加减:麻黄8 g,杏仁9 g,黄芩6 g,地龙15 g,桑白皮15 g,葶苈子15 g,炙款冬花15 g,炙紫菀15 g,清半夏9 g,浙贝母15 g,瓜蒌皮15 g,鱼腥草20 g,3 剂,水煎,每日3 次,饭后1 h 服用。患者用药3 剂后,咳嗽症状基本消失,唯偶有轻咳,舌苔薄白,脉弦滑无力。此乃外邪已解,肺气未复之象,予参苓白术丸,每服6 g,1 日2 次,连服3 日,以培土生金。随访咳嗽已愈。

按:患者频频咳嗽,咳声沉闷,是因感受风寒邪气,肺气失宣所致。前期服药后虽外邪已解,但肺气不利,气逆而上,故咳嗽不止。吐痰粘稠,黄白相兼,舌苔白厚中部黄,脉弦滑略数,是中焦脾胃功能失常,运化失司,生热生痰所致,但热象并不重。此时不可见咳止咳,以防闭门留寇。治当宣肺散寒,清化痰热,方用自拟止咳平喘八味饮加减。麻黄、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黄芩、地龙清热化痰。款冬花、炙紫菀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平喘。主方为自拟止咳平喘八味饮,宣肺解表,清泄里热。加清半夏降气化痰。浙贝母、瓜蒌皮清化热痰,瓜蒌皮又有利气宽胸之功。加鱼腥草清肺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散寒,清化痰热之效。

猜你喜欢

淡豆豉款冬花散寒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艾草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奇特款冬花润肺化痰奇
止咳良药款冬花
淡豆豉透汗又除烦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
化痰止咳款冬花 等
淡豆豉UPLC指纹图谱
胃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