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健运用四妙勇安汤治验6则
2020-02-14郭敬镕颜雅萍温昊天
过 童 郭敬镕 颜雅萍 温昊天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指导:蒋 健
四妙勇安汤最早记载于东汉华佗《神医秘传》,谓治脱骨疽神方:“此疾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宜用极大生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内服药用金银花三两、玄参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连服十剂当愈。”长期以来,历史上虽屡见记载此方,但一直无方名。直到1960年3月25日至28日卫生部在沧州召开的“华北协作区防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现场会”上,第一次明确其方名。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具有以下特点:(1)药味少,药量大,效用专,疗效奇;(2)不可轻易加减,尤其药味不可减少,减则不效(《验方新编》);(3)水煎服,应保证足够的疗程(“一连十剂”之意);(4)在将息方面,凡外科病症“忌抓擦为要”。本方为热毒炽盛之脱疽所设,症见患肢黯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脱疽又称脱骨疽,指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相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1]。蒋健教授为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医识渊博,治学严谨,运用四妙勇安汤治疗内外科病证,得心应手,取效卓然。兹录其验案6则,并分析其临证运用本方的思路。
1 病案举隅
1.1 流火案
肖某,男,82岁。2018年5月24日初诊。
主诉:左下肢红肿热痛1周。发作初时见左下肢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皮疹,色如涂丹,热如火灼,左下肢皮肤暗红,伴发热,体温39.5 ℃。血常规示:白细胞12×109/L。西医诊断为“急性淋巴管炎”,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3 d,体温复常。刻下:下肢红肿热痛,口干,纳寐一般,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中医诊断:流火;证属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味,处方:
金银花30 g,玄参50 g,当归50 g,甘草20 g,忍冬藤30 g,川牛膝15 g,泽兰泻(各)15 g,川石斛15 g,麦冬12 g,五味子9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5月31日二诊:左下肢红肿热消退明显,仍有不时刺痛,寐差。上方加丹参15 g、酸枣仁15 g,14剂。
6月14日三诊:下肢不红不肿,无热痛,苔腻。上方金银花、玄参、当归减至15 g,加茯苓15 g,14剂。
后患者因他病再来就诊,诉药后左下肢红肿热痛症状全部消除,安好至今。
按:“流火”相当于发生在下肢的急性皮肤内网状淋巴管炎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西医采用抗生素治疗后,往往遗留下肢暗红肿硬难以消除等症。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左下肢红肿热痛,“热毒瘀”方盛,遂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加用忍冬藤、川牛膝清热活血通经,取其能加强药物入经络的作用;金银花与忍冬藤,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前者偏于清热解毒,后者偏于清热通络,两药相合,增强清热解毒通络之效;泽兰、泽泻活血祛湿;热邪易伤阴,配川石斛、麦冬、五味子养阴。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二诊时患者症状较前好转,但仍有刺痛,考虑瘀血为患,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活血化瘀,进一步巩固疗效,同时配伍酸枣仁养心安神改善睡眠。三诊时患者症状几无,则减轻药物的剂量,因见苔腻,加用茯苓健脾化湿。本方药物剂量大,需注意“中病即止”。
1.2 筋瘤案
张某,女,67岁。2017年6月15日初诊。
主诉:右小腿胫骨前下1/3处红肿热痛,久站痛甚,已有月余。下肢MRI示右下肢静脉曲张,右下肢脉管炎。西医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遂求诊。刻下:右小腿胫骨前下1/3处红肿热痛,纳寐尚可,二便调,舌红、舌下静脉迂曲,苔薄黄,脉弦滑。中医诊断:筋瘤;证属湿热瘀阻。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方选四妙勇安汤,处方:
金银花90 g,玄参90 g,当归60 g,甘草3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6月22日二诊:诉服至第4剂药后,腿已不痛,右小腿胫骨前下1/3处虽仍红肿,但有清凉感,舌脉同上。原方再予14剂。
后电话随访,服上方14剂后,右小腿热痛消除,肤色正常,不肿。
10月12日三诊:因右下肢肿痛复发1周再来就诊。右侧小腿表面温高于左侧,皮色发黑,按之痛,双膝及左髋疼痛。舌淡红,苔薄黄腻,舌下静脉迂曲,脉细弦。外院下肢静脉超声示双侧下肢股静脉、右侧腘静脉反流。中医仍然诊断为筋瘤,证属湿热瘀阻遗留复发。治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选四妙勇安汤合四神煎加味,处方:
金银花90 g,玄参90 g,当归60 g,甘草30 g,生黄芪160 g,川石斛120 g,远志120 g,川牛膝120 g,路路通12 g。7剂。除金银花之外其余各药加10碗水,先煎,煎至约3碗水,入金银花,煎成1碗,临睡前服完;翌晨第二次煎煮时加5碗水,煎成2碗,上午、中午各服1碗。
10月19日四诊:服药后,膝关节及左髋关节疼痛有所减轻,右下肢几无疼痛。舌红,苔黄,脉数。方药调整如下:金银花45 g,玄参50 g,当归50 g,甘草15 g,川怀牛膝(各)45 g,忍冬藤45 g,生地30 g,丹皮12 g,赤芍12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10月25日五诊:右下肢除有色素沉着外,无红肿疼痛。上方续服1月,以防再发。
其后随访:右下肢色素沉着减少,活动如常。
按:“筋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下肢静脉曲张。《外科正宗·瘿瘤论》曰:“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筋瘤患者下肢常出现皮肤萎缩、色素沉着、脱屑、瘙痒等症状[2],可伴脉管炎症。本案患者即为右下肢静脉曲张伴右下肢脉管炎,小腿红肿热痛,扪之皮温高。先后于2017年6月发病,10月又复发。初诊、二诊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均选用四妙勇安汤原方原剂量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切中病机。三诊时,针对患者双膝及左髋疼痛的症状,蒋健教授在四妙勇安汤的基础上配合四神煎原方(生黄芪半斤,远志肉、牛膝各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加味。四神煎本用于治疗鹤膝风,临床表现为两膝疼痛,膝肿粗大,大腿细,形似鹤膝,步履维艰,日久则破溃。蒋健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凡患者出现双膝及髋股疼痛的表现,均可使用此方。四诊患者下肢疼痛减轻,但舌脉显示血分有热,故予四妙勇安汤配伍生地、赤芍、丹皮等凉血之品,取效卓然。
1.3 白疕案
曹某,女,40岁。2017年10月26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散发鳞屑伴皮疹2年余。轻刮除鳞屑则有小出血点,瘙痒不定,时有疼痛,轮番有新发不止,色鲜红。外院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曾服西药效果不著(具体药物不详)。刻下:双下肢散发鳞屑伴皮疹,色鲜红,轻刮除鳞屑则有小出血点,瘙痒不定,时有疼痛,伴口干、心烦,舌红,苔黄,脉数。中医诊断:白疕;证属血热风燥。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味,处方:
金银花90 g,玄参90 g,当归60 g,甘草30 g,丹皮12 g,赤芍12 g,生地30 g,山药3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11月2日二诊:下肢脱屑有所减少,仍瘙痒。上方续服14剂。
12月5日微信随访:自服上药后,已无新发皮损,脱屑止,瘙痒除。
按:“白疕”俗称牛皮癣,为寻常型银屑病。隋代《诸病源候论》就有相关描述:“干癣,但有匡郭,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外科正宗·杂疮毒门·顽癣》论及其病机:“狗皮癣白斑相簇,此等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本案从皮疹及舌脉看,亦属血燥风毒、热瘀互蕴。以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并配伍生地、赤芍、丹皮凉血之品,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收效佳。
1.4 唇风案
侯某,女,53岁。2017年4月11日初诊。
主诉:唇周脱屑干燥,痒痛并作,时有皲裂出血,近2年加重。患者自诉年轻时即有此唇疾,间断发作。2年前绝经后唇疾加重,情志不舒时亦加重。曾就诊于西医皮肤科,涂抹抗生素药膏后尚可,停用则复发。刻下:唇周脱屑干燥,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弦。中医诊断:唇风病;证属风火湿热上壅。治以疏风散邪,清热利湿。方选四妙勇安汤,处方:
金银花90 g,玄参90 g,当归60 g,甘草3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4月25日二诊:唇不裂,但痒不痛。上方加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土茯苓30 g,7剂。
5月2日三诊:唇风减轻,不痛不痒。后以四妙勇安汤加天花粉12 g、芦根30 g,7剂。
7月1日电话随访:上方服用月余,唇风几愈,无痛无痒无皲裂蜕皮,唯外观下唇皱褶较常人稍多。
按:“唇风”又名唇疮,多由风火湿热相搏侵犯口唇所致,相当于慢性唇炎。实验研究发现四妙勇安汤对炎症早期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和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抑制炎症反应时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也有一定作用[3]。本案治以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二诊时患者但痒不痛,故配伍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祛风利湿,继续缓解症状。三诊时唇风继续减轻,故以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巩固疗效。
1.5 舌痛案
王某,女,61岁。2009年3月27日初诊。
主诉:舌尖及舌体中部碎痛年余,生气时尤甚。曾去口腔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服用维生素类药物无效。刻下:舌痛伴口燥咽干,心烦纳少,舌质暗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诊断:舌痛;证属心脾积热。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味,处方:
金银花15 g,玄参12 g,当归12 g,甘草6 g,丹皮10 g,黄连6 g,生地15 g,白术15 g,茯苓15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4月3日二诊:服上药后舌痛即止,上方再予7剂以资巩固。
5月7日电话随访:药后舌碎痛及诸症皆除,持续年余之舌痛再无。
按:清代江涵暾《笔花医镜》载:“以舌尖候心肺,舌中候脾胃,舌之两旁候肝胆,舌根候肾。”本案舌痛部位在舌尖及舌体,断为心脾积热。《诸病源候论》:“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因舌碎痛已迁延年余,积疾必有“热瘀毒”互结互蕴难以分解,故以四妙勇安汤合清胃散加减为治。方中金银花、黄连清热解毒,丹皮、玄参、当归、生地养阴凉血,白术、茯苓祛湿,诸药相合,切中病机,故服药仅7剂,竟使持续年余之舌痛霍然而愈。
1.6 胃痛案
张某,女,60岁。2010年5月11日初诊。
主诉:胃脘疼痛年余,食后尤甚。患者年余来胃脘刺痛,纳食不馨,饮食基本以粥、面为主,食饭则胃痛甚。2009年8月19日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刻下:胃脘疼痛,纳少寐差,舌暗红,苔薄,舌下静脉迂曲,脉细弦。中医诊断:胃痛;证属瘀热内蕴,气滞血瘀。治以行气和胃,活血止痛。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味,处方:
金银花20 g,玄参12 g,当归15 g,甘草12 g,苍白术(各)12 g,厚朴12 g,枳壳12 g,白芍40 g,香附12 g,砂仁3 g,六神曲12 g,焦山楂15 g,槟榔12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5月18日二诊:胃脘疼痛程度减半,仍不能食饭,口干,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原方加鸡内金12 g,7剂。
5月25日三诊:胃脘不痛,唯觉胃胀,可以食饭。二诊方加苏梗12 g,7剂。
7月21日电话随访:用药21剂后,中脘疼痛除,纳寐可,二便调。
按:胃脘疼痛为常见病,本不足为奇,但本案因胃脘疼痛而不能吃饭,只能喝粥或食面,而胃镜仅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此为奇。患者表现为胃脘刺痛,且舌暗红、舌下静脉迂曲显露,病程较久,断为瘀热内结,气滞湿阻,食积不化,治以四妙勇安汤清热化瘀,加枳壳、香附、槟榔理气导滞,苍白术、厚朴、砂仁化湿祛浊,六神曲、焦山楂消食开胃运脾,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诸药相配,使瘀解热消,气顺血行,湿祛食化,故胃安痛止能食。
2 蒋健教授运用四妙勇安汤的临证要点
2.1 把握“热毒瘀”病机 热毒壅滞,必然影响气血运行,造成脉络堵塞,脉络堵塞则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以致热毒瘀更难消解,使病情变得顽固难愈。本文所介绍的病案包括了外科脉管病之流火(案1)、筋瘤(案2),皮肤病之白疕(案3)、唇风(案4)以及脾胃病之舌痛(案5)、胃痛(案6)等,病虽不同,但均具有“热毒瘀”的病机。蒋健教授认为,四妙勇安汤最适合运用于具有“热毒瘀”病机的脉管(包括淋巴管)类疾病及与脉管炎症堵塞有关的疾病,效方少有出其右者。但本方运用领域较宽,适应病证较广。
2.2 只作加味,不作减味 《验方新编》指出,本方“药味不可减少,减则不效”。蒋健教授在运用时亦不减药味,但加味亦不可过杂过乱以干扰该方疗效发挥,尤其是在治疗外科、皮肤科疾病时更需注意这一点。用四妙勇安汤治疗这类疾病时,加味亦需针对“热毒瘀”主病机的延伸,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加用忍冬藤、川牛膝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药物(案1、案2);加用丹参、犀角地黄汤等凉血活血药物(案2、案3);加用川石斛、麦冬、五味子、天花粉等养阴生津药(案1、案2、案4),以进一步助力四妙勇安汤中玄参的作用;加用地肤子、白鲜皮等祛风除湿止痒的药物(案4)。至于以四妙勇安汤治疗内科杂病,则加味药稍可放宽一些。
2.3 外科、皮肤科病用药剂量较大,内科病用药剂量较小 四妙勇安汤原方为金银花、玄参各三钱(90 g),当归二两(60 g),甘草一两(30 g),剂量较大。蒋健教授认为,若以此方治疗脉管类、皮肤类外科疾病或重症患者,倡用原方剂量(如案2、案3、案4),不宜轻易减少分量,否则可能影响疗效。在治疗脉管类疾病时,为了加强清热通络的作用,可加用忍冬藤而适当减少金银花的剂量(如案1、案2)。但用四妙勇安汤治疗内科病证时,蒋健教授主张用小剂量或一般常规剂量(如案5、案6)。迄今尚未发现大剂量四妙勇安汤的不良反应,有待今后累计案例长期观察。在选择剂量时,应考虑患者年龄、体质、耐受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本方不适合用于脾胃虚寒者,可能会引起大便稀溏甚或腹泻。
2.4 疗程及其他 《神医秘传》谓“连服十剂当愈”,《验方新编》谓“不出十日必愈”。蒋健教授认为基于辨证而后施治,不必拘泥以上之说。从本文案例来看,少则服用2周,多则服用6周以上,均无不可。一方面,由于本方药物剂量大,确需注意“中病即止”;另一方面,由于“热毒瘀”病机深伏于内,又不可被其表象所惑而过早停药。案2筋瘤病情于4个月后复发,或与当时疗程不足有关也未可知。用本方治疗外科或皮肤科疾病时,当需恪守《验方新编》“忌抓擦”的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