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窠囊论治胃癌探析

2020-02-14李中玉

江苏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胃脘津液瘀血

李中玉 曲 骞 吴 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北京100091)

胃癌(gastric cancer)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2位,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1]。中医学虽没有此病名的明确记载,但根据其症状和体征,多将其归于“痞满”“胃脘痛”“呕吐”“噎膈”“积聚”“癥瘕”等范畴。我们认为,本病在一定程度上与蛰伏盘踞胃腑的窠囊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均具有起病隐匿、持续进展、病势迁延难治的特点。本文试从窠囊理论出发对胃癌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论述,以期为胃癌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1 窠囊理论探源

窠囊之说,最早源于宋代许叔微所提的“湿痰、痰饮成癖囊”之说,并在《普济本事方》[2]中记载了用一味苍术治疗窠囊的经验。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3]25中首先提出了“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理论,将痰成癖囊之说与瘀血相结合,并在临床中发挥运用。明清医家将窠囊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如明末医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记载:“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如莲实之嵌于蓬内,生长则易,剥落则难”[4]59,又曰:“窠囊之来,始于痰聚胃口……胃之络贯膈者也……而痰得以居之,日增一日,故治之甚难”[4]67,首次提出了窠囊的病位在胃腑,并认识到其治疗的复杂性。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5]中云:“痰挟瘀血,结成窠囊者,宜逐瘀行气”,提出了活血化瘀、行气祛痰是窠囊的治疗原则。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到“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6],认为痰瘀同源,提倡化瘀除痰治疗窠囊。此外,何梦瑶在《医碥》[7]218中记载:“有形之积,阻碍正气,故痛也,而亦有不痛者,日久则正气另辟行径,不复与邪相争或邪另结窠囊,不碍气血隧道之故,此为难治,以药不易到也。”何氏认为痰瘀之邪得窠囊之庇护,药力难达病所,故治之甚难。综上所述,痰瘀作为有形之邪,胶结不解,以生窠囊,而窠囊作为痰瘀盘踞窝藏之地,使痰瘀愈加凝滞固着,气血愈滞,脉络愈损,病情恶化,形成顽疾痼疾,导致病情缠绵难治[8]。

2 窠囊与胃癌的相关性

2.1 病因病机的相关性 痰、瘀是窠囊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二者均由中焦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成,本质上是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所致。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依赖于肺气的宣降、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肾气的蒸腾气化及三焦的通顺调达,而气的循行亦以津液为载体,通达上下内外遍及全身。津液与血液相互资生转化,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反之,气虚则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均可引起津液代谢障碍形成痰湿等病理产物。痰浊阻滞脉络,血行不畅而生瘀血,瘀滞亦可加重痰阻,痰瘀胶结形成肿块。此外,情志怫郁、感受外邪、饮食损伤等因素,亦可使脏腑气机功能失调,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以致痰瘀搏结,而成窠囊。如《局方发挥》[9]中提出“夫气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少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厚,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怒,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气为之病……自气成积,自积成痰……又行痰挟瘀血,遂成窠囊”。

从窠囊理论出发,胃癌的主要病机可概括为气机郁滞,胃失和降,痰瘀胶结以成窠囊,蛰伏盘踞胃腑,孳生癌毒而成胃癌。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现代人不当的饮食习惯及恣食辛辣、熏腌、油煎之品,损伤脾胃,使中焦气机壅滞,气滞津停,酿湿生痰聚于胃腑;或工作、生活压力大使情志不遂,气机郁结,久则导致气滞血瘀,或气不布津,痰浊、血瘀互结,渐生肿块;或年老体衰,肾气亏虚,脾胃失于温煦濡养,水谷留滞中焦,加之起居作息不规律,六淫邪毒易乘虚而入,客邪盘踞胃脘,皆可导致痰瘀互结之窠囊凝滞胃腑而发病。总之,脾胃受损,升降失司,痰邪由生,伏匿胃脘为窠囊内生之源,这可以看作是胃癌的始发因素;痰邪黏滞,凝聚以成块,妨碍血行则生瘀血,痰浊瘀血蓄积停滞,逐渐形成有形之窠囊,久滞胃脘,无法排出体外,过极化生癌毒,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2.2 窠囊与胃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早期胃癌常无特异性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表现,此期主要由于痰浊伏匿胃脘,窠囊始聚成形,中焦气机痞塞而致,可以看作是窠囊起病隐匿的表现。进展期胃癌除了上述症状外,常出现胃部疼痛、呕血、体重减轻等表现,贲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胃窦部肿瘤引起的幽门梗阻可出现呕吐宿食等症状,此期多由于痰邪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痰浊挟瘀,窠囊日渐肿大,壅滞胃脘,导致脾胃纳运失常或胃失和降,气逆而上,扰动巢囊,络损血溢,甚至可出现呕恶、呕血等症。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消瘦、水肿、贫血和恶病质,此期由于窠囊久盘踞胃脘,气血凝滞不通,胃脘失其濡养,阴津日益枯槁,或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败,不能蒸津化液而形成上述顽疾痼疾,体现了窠囊进展迅速、迁延难治的特点。

3 基于窠囊理论的治则治法探讨

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是治疗胃癌的基本原则。基于窠囊理论,本病的治疗可采用理气化痰、活血祛瘀、涤痰逐饮等治标之法,治本之法又常以健脾补肾、扶正固本为主。临床根据虚实的不同,攻补适宜,则气血运行顺畅,窠囊方化,癌毒可除,从而减轻和缓解病情。

3.1 调顺气机,解郁化痰 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在气血津液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读医随笔》[10]记载:“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气郁滞,木不疏土,脾胃升降失调,津液输布不畅而生痰浊,痰浊内聚,以成胃癌之源。故在其治疗方面应首重调气,气机调和,则痰浊可除,正如朱丹溪[3]27所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又如余傅山曰:“凡用痰药,须加行气药于其中,如木香、香附、砂仁之类,胃气得香味而能行,痰涎因气行而不滞。”[11]故在调理气机、化痰消癥方面首当从肝入手,临床上对于伴有胃脘疼痛、嗳气作胀窜及两胁、呕吐痰涎、纳呆、舌淡、苔白腻、脉弦滑等的患者,可选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健脾、理气化痰。现代研究显示,应用理气药可以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脾胃功能,促进有形实邪排出体外[12],并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因子的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3]。此外,有研究显示理气类中药可以增强化疗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14]。

3.2 活血祛瘀,消癥散结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胃受损,气机运行不畅,久则血液瘀滞。血运不畅,津液运行亦随之受阻,内生痰浊,则痰瘀胶结于胃腑。唐容川在《血证论》[6]中记载:“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故在临床中,活血化瘀为治疗窠囊肿块的一大法门,正所谓“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唐氏常选用代抵当丸加茯苓、半夏或血府逐瘀汤来治疗。《仁术便览》[15]记载一方治疗“挟血成窠囊,心下痞”者,药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上为末,每服四钱,酒下。此外,古代医书中尚有用水蛭、五灵脂、威灵仙等单味活血药治疗窠囊的论述。临床上对伴有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腹胀纳呆,或可扪及肿块,或呕吐赤豆汁样胃内容物,或伴有下肢浮肿,或见颈部痰核,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的患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来祛瘀消癥、化痰散结。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活血化瘀类中药可通过阻滞胃癌细胞的分裂周期来诱导其凋亡[16],或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和抑制肿瘤相关黏附分子的合成,抑制肿瘤微血管的形成来抑制其侵袭和迁移[17-18]。

3.3 涤痰逐饮,直达巢囊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19]中记载:“饮之所停,必裹痰涎,涎沫结久为窠囊,所以为有形之邪。”痰涎伏留于脏腑经隧之间,阻塞窍道,浊气不降,痰涎、水饮壅滞胃肠,可使胃脘坚满;或痰饮留滞脏腑经络间,耗伤阳气,使水谷精微失于布散,水液在体内不得转化,留于脘腹而致攻撑胀满,如何梦瑶在《医碥》[7]202中记载:“胃者津液之海也,故痰聚焉。积久聚多,随脾胃之气以流汔,则流溢于胃肠之外,躯壳之中,经络为之壅塞,皮肉为之麻木,甚至结成窠囊,牢不可破。”对于此类患者可循《内经》“去菀陈莝”“盛者夺之”之法,涤痰逐饮以治其标。此外,《医方考》记载了“痰涎隐于内……夫人之所难知也……隐于内者,非控涎丹、神丸,与夫倒仓之法,不能空其巢也”[20]87,并在三花神祐丸方中记载了“甘遂能达痰涎窠匿之处,大戟、芫花能下十二经之饮”[20]92的论述。临床对伴有胃脘满闷、呕吐痰涎、痰核累累、疼痛、大便干、舌淡苔白腻或水滑、脉滑或涩等顽痰凝滞经隧者而成有形肿块者,可选用控涎丹、三花神丸等丸散剂来涤痰通络、疏通气血;如伴腹部胀大按之坚满、饮食减少、食后胀满、尿量减少、大便秘结、舌淡苔厚腻或黄腻、脉弦滑等水饮壅盛者,可选用十枣汤、舟车丸来逐水饮,荡涤实邪。药理显示,利水逐饮类中药可以通过抑制VEGF的分泌来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21];或通过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减弱Bcl-2的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22-24]。

3.4 健脾补肾,正本清源 《素问·逆调论》记载“肾者水藏,主津液”,肾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脾主运化和传输津液“以灌四傍”,发挥枢纽的作用以维持津液代谢。若脾虚不运则易生湿酿痰,肾虚则膀胱气化无权,水液停聚亦可以化痰生浊,诚如《景岳全书》[25]所载:“凡非风之多痰者,悉由中虚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程杏轩在其医案中记载,对于窠囊之疾,势轻可从脾治,势重务必治肾,以肾气丸益火之源,蒸暖中焦之阳,使胃利于消,而脾快于运,则饮邪自无伏留之患矣[26]。此外,《医学正传》[27]记载:“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反易生而多矣……不可随便攻伐,攻尽则愈虚而病剧。”过用攻伐,易耗正气,有助痰之弊。故《医贯》[28]中记载:“若能于肾虚者先以六味、八味壮水之主,益火之源,复以四君子或六君子补脾以制水,于脾虚者,既补中、理中,又能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子母互相生克,而于治痰之道,其庶几矣。”临床中在祛邪抗癌的同时,亦需顾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对伴有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涎、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四肢浮肿、便溏、舌淡白、苔白滑、脉沉细的患者,可选用四君子汤、肾气丸等方药来恢复脾肾功能,以断痰瘀内生之根。现代药理显示,健脾补肾类中药可以通过抑制蛋白激酶B(AKT)和核转录因子(NF-κB)通路,增加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的活化或通过改变Bcl-2和Bax的比例而触发线粒体凋亡信号的传导,引起胃癌细胞的凋亡[29-30]。此外,有研究显示,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健脾补肾方剂具有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和抗肿瘤的作用[31-32]。

4 结语

窠囊理论经历代医家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窠囊之来,始于痰聚胃口。”本文将窠囊理论与胃癌相联系,探讨胃癌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为胃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深入挖掘和运用。

猜你喜欢

胃脘津液瘀血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