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赵之谦碑派书风形成过程

2020-02-12庞嘉婧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碑学

摘要:清代崇碑思潮兴盛,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赵之谦作为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不仅自身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并对晚清碑派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其帖学向碑学的转变过程,以及其后期碑派书风的形成过程,对书者临习古帖与实践创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赵之谦;碑派书法;碑学;帖学

赵之谦少时勤奋好学,通晓诗、书、画、印,为其后期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做了铺垫。在其书法的發展上,初学颜真卿及取法诸家,中期在习正、行、隶、篆诸体的基础上融入碑刻,后经多方因素的影响形成自己特有的书风,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影响深远,以下将对赵之谦书风形成的过程做一个简要的浅述。

一、帖学——书从颜体,博采众长

颜真卿早期书法作品现存无几,但通过捕捉遗留作品中的蛛丝马迹,仍可分析得出赵之谦书学轨迹。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受清初时风的影响,赵之谦早年书从颜真卿,从其现存的早期书法作品为其叔祖书的“三辰既朗遇慈父,两金相对凝神峰”七言联中可观,结字外紧内松,用笔灵动轻盈,点画浑圆厚重,正文与款式皆有颜真卿行楷之身影。根据其书风,后时段的另外两件作品《节惕庵石谱》《秋草水云七言联》结字多元化,用笔轻盈自然,线质圆厚,虽有颜体基础,但作品中许多单字已毫无颜体的影子,反而呈现出宋人行书笔意,其中的“时”字还颇有米芾的意味。不仅此,在《章安杂说》中赵之谦曾说道,观黄庭坚大字有所得,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并且某些作品颇似何绍基,虽无实证证实,但二人同处一时代,何绍基作为当时的书法大家,作为晚辈的赵之谦难免会受到其影响。《行略》中也提到赵氏博观唐宋元明时期的各种真迹。可见其书学之路,在以颜体作为书学基础上,同时又取法诸家,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篆书的学习上,赵之谦早期的篆书受邓石如、吴让之的影响较大,对于好友胡澍也十分推崇,作品风格清雅秀美,圆润婀娜。但是从后期的篆书作品来看,逐渐显现出个人篆书风貌。篆书作品起笔较方,露锋切入,笔画更加厚劲,结体较前期更加向横向舒展,打破了篆书结体左右对称的原则,势态更加险峻。这个阶段赵之谦还继续继承着清代的帖学模式。

二、碑学——转师北魏,取法诸碑

清代碑学的发展,一方面,帖学的衰落,加之政治原因,许多文人投入到对于金石考据学的研究上,致使大量碑刻被出土;另一方面,赵之谦在咸丰年间偶得《安吴论书》并被安吴理论深深吸引。综合以上因素,使得赵之谦对帖学和碑学有了新的认识,他曾在《章安杂说》中说道:“汉以后书学传者不多。晋人书祖二王,二王之书,传者皆唐人摹勒。…今人论书,动称二王,不知二王书果如此乎?据后世传写数过之本,而力信古初,反不如取每科状元策学之,尚是真面目也。”“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1)这两段话一是肯定了以“二王”为主的帖学系统,同时也看到了帖学发展存在的弊端。二是对碑刻的盛赞。赵之谦清晰的认识到了帖学的衰败,所以尊崇碑学,并开始研习取法。

同治元年赵之谦入京后,接触到许多金石学大家和大量的碑版石刻,为其研究碑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极大地扩宽了自己的艺术视野,为其以后书学之路打开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赵之谦访遍天下奇文异碑后,编撰《补寰宇仿碑录》补录一百二十余篇,数目浩大。有了一定的积累,其书写风格开始发生变化,从同治年间提款:“同治乙丑春二月,撝叔为遂生作”中便能得到印证,此题款已与以往书风风格迥异,方折居多,点画铿锵有力,已有魏碑的影子。赵之谦敢于直接从碑刻中取法,除了其自身原因,其中阮元、包世臣的碑学理论对其启发和推动很大。此作可以看做是赵之谦碑派书法实践之路的良好开端。

三、融会贯通,另辟蹊径

赵之谦在艺术上表现出的杰出才能受到古今不同书家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其创造出的价值值得肯定。张宗祥在其《书学源流论》中评价赵氏:“赵得力于造像而能明辨刀笔,不受其欺;且能解散北碑用之行书,天分之高,盖无其匹,独惜一生用柔毫,时有软弱治病。”(2)沙孟海也曾评说赵之谦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活泼婉转的笔锋行所无事地写出来算是独一无二的了。

有了前期的碑学理论支撑和实践研究,赵之谦开始在不同书体上进行大胆尝试和实践创新。赵之谦在碑派书风实践过程中并不仅限于以某一碑刻为创作源泉,他是找寻碑刻中的共性,抓住了北碑造像中厚重、苍茫、浑穆的一面,又使其不失俊逸姿态,不断打磨和实践,并融入自己的审美观,最重要的是将碑中“刀”感成熟地转换成纸上“笔”意,丰富了线条的多样性,使其呈现出仪态多变、飘逸飞扬的特点。这种“刀”“笔”的舒适转换也是同时代张裕钊所不及的。随着赵之谦在魏碑体行书、楷书上的成熟,其篆隶书风受其影响也加入了碑刻的特点,呈现出来的面貌也发生了改变,建立起了以楷书行书篆书诸体为主的书法体系,并最终形成了个人风格特色鲜明的碑派书风。

赵氏是清代碑学书法风格的重要开拓者,在碑学兴盛,帖学式微的时代里,他凭借自己独特的书法实践证明了融合碑帖两派的书体,他的成功实践创造了一个取法北碑的新书写模式,从而解决了碑学实践中的一个大难题,最终完成其碑学书法的创新实践,建立起兼善诸体的书法体系,形成了一道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其影响下,推动了许多碑派书家在书法实践上,由单纯的崇尚篆隶,转而进一步取法北碑。为晚清书坛的蓬勃发展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崭新道路,在清代乃至中国书法史都具有不可捍卫的地位。

四、影响

赵之谦作为晚清诗书画印兼善的艺术大师对晚清以后风格的形成以及近现代篆刻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印象,是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之先行者。通过他对于碑刻的学习,将碑学特点成熟地运用于篆、隶、真、行诸体上的成功实践,启发我们在看待古帖时要持有辩证的观点,同时对于我们在运用现代资源和传统资源进行创作时有指导意义。

注释:

见赵之谦著《章安杂说》。

见张宗祥著《书学源流论》。

参考文献:

[1]赵之谦.《章安杂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2]张小庄著.《赵之谦研究》.荣宝斋出版社.

作者简介:庞嘉婧(1994.1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学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猜你喜欢

碑学
从金石学视域下看宋代篆隶书法
晚清书家对邓石如笔法的误读
书卷气VS金石气
清代碑学运动成因窥探
邓石如碑学实践的意义
词论与书论:文艺史视野下晚近词学尚“涩”之风探蠡
清代碑学兴起的历程和意义
清代书法理论中碑学的审美意识
书法赏析
由姚华评《兰亭序》看其碑帖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