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石学视域下看宋代篆隶书法
2019-09-23韩华
韩华
摘 要:篆隶书法在文字学上讲属于古文字范畴,在今文字出现后,古文字使用极少。文章探讨了宋代金石学兴起的客观条件及金石著作对书法的载体作用,介绍了宋代受金石学影响下的篆隶书家和这些篆隶书家的代表作品。宋代金石学的发展为清代碑学运动埋下了伏笔,宋代篆隶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书法艺术;金石学;古文字;碑学
篆隶书法在文字学范畴里来讲属于古文字,随着今文字(标准隶书)的出现,篆隶书法在历朝历代运用的越来越少,主要用于碑刻。汉代之后,由于楷书、行草书的出现,篆隶书法日益式微。篆书在唐代迎来一次高峰,但楷书高度成熟后,学习篆书的并不多,此后书家的篆隶书法学习活动,也多依靠碑刻来完成,碑学的发展离不开金石学的推动。北宋初年,因帝王推崇、儒家思想的复出、考据之风盛行等原因,金石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金石学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以继承传统篆隶书法的复古书家,在研究古文字的同时,也研究同时期的书法艺术并取法于它,表现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为今后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北宋篆隶书风延续背景
一方面是由于篆书和隶书的整洁、典雅,北宋書家尤为喜爱。另一方面是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北宋封禅刻碑之风盛行。再者,皇帝赞美提倡,所以篆书、隶书在唐代中兴之后再次回归学者的研究视野。宋真宗在咸平四年,曾召集大臣观看前贤的草书、行书、篆籀、隶书等书法作品,希望文人大臣可以从前人的真迹中对比出自己的不足。从北宋建国开始,上层统治者就很喜欢书法,常常把自己写的大楷、篆书以及隶书赏赐给臣民。
北宋之前,因五代战乱不断、外族频繁侵犯、儒家正统道德败坏、文化教育的中断,以至于到北宋时,儒家正统思想才得以恢复,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宋代书家在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寻求书法渊源。
宋代初年,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时局动荡不安,文人都采取自保的心态,不问政治,转而对当时出土的青铜器皿、石刻碑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出土的金石古物上的文字大多是篆隶文字,治学严谨的文人对不熟悉的文字进行了专研,研究成果不断积累进而形成金石考据之学,所以金石考据学与篆隶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宋代金石学者对篆隶书风的继承
(一)宋代金石学兴起的客观条件
从汉代开始,文人就十分重视对出土文物的考证、收集、鉴定,这是为了证明补遗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即金石学。北宋时期,士人对精神的追求、辩证思想的普及以及政府文化政策的引入和学者群体的不断扩张,给北宋金石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金石学的兴起,为礼乐制度的改良和社会规则的维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填补了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需求,并形成了他们敢于质疑、努力求真的学术品质。同时也为校订历史提供了事实,为书籍的补缺提供了依据,让文人学者发现了篆隶书的艺术价值,并且付诸于篆隶书的创作,推动和促进了尚意书风的新局面。
(二)金石著作对篆隶书法的保存
自金石学产生以来,每个朝代都有研究金石学的专著。北宋最早出现从事金石研究、古文献收藏、金银文献记载的著作,即《集古录》和《金石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他的还有刘敞的《先秦古器记》,其中有图录、铭文等,但已失传;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此书最为丰富,编次也较有条理。
金石著作的主要功能是避免自然风化而使金石性状风化,从而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存。在记录与保存古代金石器物的同时,古文字也一同继承并被保存下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古文字的艺术美也被人们认识到,并用在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三、宋代受金石学影响下的篆隶书法
(一)金石学影响下的篆书书法
宋代学者多学篆书,根据祝嘉的书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擅长写篆书的人有宋太宗宋、仁宗、赵可继、徐铉、郭忠恕、李建中、王著、郑宝文、黄甫俨、释梦英和王文秉等人。篆书基本上在每个朝代都有,篆书也是我们学习书法必备的一个基本技能。许多研究金石学科的朝廷大臣和一些文人学者,就在空暇之时不断研究篆书。北宋基本上为大多数朝廷官员和文人学者擅长写篆书,主要的原因就是宋代初期由于战乱,导致优秀的书法墨迹遭到破坏,即使留存下来的也被皇室所收藏,所以皇室和大臣们是可以看到篆书的一个基本形态的。而民间出土的金石器物则大多被金石学者所收藏,所以金石学者也是可以接触到的,他们研究金石器物上的篆书,希望从中可以得到新的结体和丰富的用笔。
自唐代李阳冰后,篆书方面相关的技法基本上淡出了书家的视野,到五代后期,徐铉在国家动荡不安时依然勤奋学习,继承和发展了李阳冰、李斯二人的小篆,保留了“二李篆法”,然后恢复之前篆书的写作能力和技巧,达到绝妙的地步。他的弟子郑文宝,翻阅资料学习篆隶,通过徐铉所临写的《峄山》,从而刊刻了《峄山刻石》,现存山东邹城的《峄山碑》便是刻于北宋时期。从徐铉的《小篆千字文》中可以看出,徐铉所恪守的就是李阳冰“锋在画中”的篆书相关笔法。在篆书的理解和认识中,对《峄山碑》的刊刻、临写中也体现了北宋初期的书家思想。
释梦英,与六朝陈僧智永、隋僧智果、唐僧怀素齐名,号为“潇湘四僧”。工书法,时人称其正书第一,篆次之,分、隶又次之。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梦英与郭忠恕同时习篆,皆宗李阳冰”。其篆书《千字文》用楷书注释,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进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裨益。
李阳冰继承李斯的篆书,徐铉、释梦英又继承了李阳冰的篆书笔法,通过刻石保存了这种笔法,并且对于后代的章友直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二)金石学影响下的隶书书法
在宋代擅长写隶书的书法家有李建中、释梦英、张藻等人。《续书断》中记载了李建中擅长书写隶书的言论:“李建中字得中,尤善笔札,草、隶、篆、籀,八分皆工”。释梦英的书法作品在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的《拟惠休上人诗》中有刻录,张藻的书法作品在开宝二年(公元969年)的《玄寂塔碑》中名世。
宋代初期时,有一件隶书墨迹传世,为五代著名书家杨凝式所书的《夏热帖》,宋真宗时的宠臣王钦若在其后题隶书跋。《夏热帖跋》于元明时期便有藏家著录,其书风受唐隶影响,从未有人对其真伪提出异议,应该是可靠墨迹,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擅长写隶书的人中,明确取法汉代隶书碑刻的是杨畋。在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三《汉槀长蔡君颂碑》跋尾云:“汉藁长蔡君颂碑在真府。故天章阁待制杨畋尝为余言:‘汉时隶书在者,此为最佳。畋自言:‘平生惟学此字。余不甚识隶书,因畋言,遽遣人常山(正定)求得之,遂入于录。”通过《集古录跋尾》的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宋仁宗时期,已有人通过汉代碑刻来学习隶书。到了南宋时期,文人对古碑刻的兴趣比北宋时期的文人更加强烈,收集、鑒赏、研究碑刻之风更甚。
在南宋时期,写隶书的取法汉隶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当时的书法家一般是以汉隶为标准来评价时下人写的隶书。例如宋高宗曾说,“司马光隶书字真似汉人,近时米芾辈所不可仿佛。朕有光隶书五卷,日夕展玩其字不已”。对南宋文人来说,学习隶书是否取法汉代碑刻已经不是问题,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取法汉代碑刻隶书。
四、宋代金石篆隶书法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千百年来,书法的学习是围绕历代名家法书进行的。人们一般认为,自清代碑刻兴起以来,书法学习体系受到影响,书法家开始将古代没有名字的碑刻作品纳入系统学习的体系,甚至一些未成熟的碑刻和书写的墨迹也被认为是经典。事实上,在宋代,随着金石学的影响下,已经出现没有名字的石刻作品被纳入学习体系的情形。
古代书法家的书法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同一时代和前代书法名家的范围,即使是匿名的作品也将取决于名人的名字,依附在名家的名头下。例如《石鼓文》是籀书的历史,王羲之或顾况书《瘗鹤铭》。到了宋代,金石学者开始分析以前的金石碑刻,他们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伪作,但是宋代文人并没有因为伪作或者是没有作者的碑刻而放弃它们,而是深入研究这些金石碑刻,所以大量的无名氏碑刻进入文人的审美范畴里,并被书家纳入到取法范围。宋代篆隶书家对书法史的影响正是拓宽了书法欣赏的眼界,在不改变以往的审美眼光的同时,能从其他角度来欣赏碑刻篆隶书法,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实用层面。
这些受金石学影响的宋代篆隶书家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暗合古人的书写方式,从而拓展了书法取法范围,开拓了书家的审美视野。也许这些书家书写的篆隶作品并不成熟,但是对今后的书法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宋代之后的碑学运动埋下了伏笔。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宋代初年金石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对金石学影响下的宋代篆隶书家进行了总结。金石学影响下的宋代篆隶书家不仅仅看到了篆隶书法的实用性,还丰富了人们欣赏书法的方式。他们探寻碑刻书法的美,赋予其内涵,挖掘其深层次的美学价值,更为清代的碑学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玮羽.宋、元篆书艺术[J].中国书法,2010(4).
[2]史正浩.宋仁宗对宋代金石学兴起的贡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1).
[3]欧阳修.文忠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G].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朱剑心.金石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5]脱脱,阿鲁图.宋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7.
[6]李志平.中国书法艺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7]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林欢.宋代古器物学笔记材料辑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陶宗仪.书史会要[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0]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三.汉槀长蔡君颂碑[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