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的秋
2020-02-12黎苑如
黎苑如
四季里只有秋,有与古都相似的质地。
春天里,灞桥烟柳、山寺桃花,万物明艳鲜亮,但对古都却略显浅薄轻浮,触不到它的底里;夏天里,暑气蒸腾、草木葳蕤,处处都能听到生命汩汩涌动的声响,这份澎湃激情,于古都又嫌过于喧闹急躁;冬天里,梅开庭院、雪落宫墙,但典雅庄重之余,却肃穆得让人难以接近,古都是会更为亲和的。
“古都”,里面有一层“废弃”,一层“失去”,它是历时的,而非当下的,他更多属于过去而不是现在,它关于无限的追忆与怀想,它是缅怀。唯有秋天,能与古都如此契合。它们在冥冥之中共通、共振,它们的结合仿佛一份双重的、互相感应的悲伤。就在匆匆而过的秋风中,枯叶的脆响声里,我们能听到它们的共鸣与和声,像每一片翩然翻飞的落叶,不舍又必然。
秋天又是关于沉淀的,就在落叶归根的代际传承中,蕴含着生命与历史的秘密。在那些枯树岔开的、裸露的枝丫间,我们能看见类似古都的,沧桑与骨气。
一阵一阵萧瑟的风吹来时——
说不清是撼动了秋叶,还是撼动了古都。
一、青天有月来几时
历史,这是万千游人来到西安的理由。
它呼唤我们的回首,就像在秋天的失落里,怀想夏日的满目葱茏。这座城的本身的文化中就蕴含着秋的意识与精神。
古都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文化影响力。每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能惊奇地感到一种来自文化、历史的感召。这座城已经聚集了太多的目光,无论是古人的热切向往与期盼,还是今人的畅想与怀念。并且因为凝结了太多深沉的情感,它有了自己的灵气,人格化的性格。它的失落与久远的历史,激发了深厚的审美想象。一声“长安”,仿佛就已跨过了前世今生。
抚摸过城墙上的一块又一块方砖,路过一条又一条小巷,仰望一座又一座碧瓦飞甍的城楼,我们似乎还能听到那些深宅大院里的声音,绸衣窸窣、佩玉鸣鸾……它作为昔日国都的陨落,曾扬名世界的荣耀,到现在还是回归了平淡,只剩下古遗迹们还在诉说曾经的故事。
它让我们畅想,我们脚下的泥土里,埋藏着一层又一层的古长安道,我们能感应到它们,曾有那么多人聚集在这个繁华的京都,他们也曾欣赏这些相似的自然风光,他们也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有与我们相似的悲喜。
祖辈必然梦想过踏上这片土地,他们曾多少次向这里眺望,跨越关山无数重。又或是当年的边塞征人对家乡思念的回望、被贬谪的官员们望向它的赤诚目光、无数读书人心心念念的一展宏图之地……这是曾汇聚了太多目光的地方。
在这,我们回望历史,也常常感到历史回首对我们的凝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秋天是生命的迟暮,是在完全沉寂的冬天前的回光返照,万物拼劲最后的气力,顽强地要呈现出最绚烂的色彩。几场秋雨过后,只剩下衰败与肃杀,将夏季留下的秘密拆解地一览无余,留给人的唯有怀想。
古都与秋天给我们的伤感是同质的,都是繁华落尽、岁月无情的慨叹。
人既然会死,既然害怕又崇敬时间,既然向往不可到达的永恒,那么自然会为此景象震撼,流泪。千百年来,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悲秋、叹历史、哀古城,其实内里哭的倒还是自己,对永恒的难以超越,对苦难的无法挣脱。
来西安的人都在怀想长安。那个想象中的巅峰的朝代,它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它是浪漫,是理想,是所谓盛唐气象。而在后现代解构、消解了一切之后,当代人们心中却充满了茫然与疲惫。因此,我们想回到那个自豪的时代,恣肆的时代,个性张扬的时代。这也是时代作用的结果。
每天有多少场回忆往昔的歌舞、戏剧在西安上演,来来去去。华清池、兵马俑、历史博物馆游人如织,企图从这些小小的缝隙,隐约窥视历史的一角光亮。
登上西安城墙,黄昏已至,秋空高远。远处的城墙已完全浸于夕阳中,浓烈的一片橙黄在大半的天空中染开,颜色逐渐混入深红,放出最后一抹光华,最后凝结为深紫。看,又一场绚烂而壮美的逝去。
城墙沉静地面对这一切,日暮、秋与古都,在此刻融合为一。
二、共看明月皆如此
月光的清华洒落城墙,清凉非常。
古人会将无限的离愁、苦恨都转向“问月”,向冥冥中的造物提问:“青天有月来几时?”,将对历史与命运无解的愤恨,都发泄在举杯邀月的疏狂中。而这些问题,都是难以得到一个恳切的回答的,只有冷月无声。
城墙上,可以听到来自遥远过去的以及同样遥远的未来的声音。
行人往来,他们悠闲且愉快地散着步,谈笑嬉戏。有人骑着单车从身旁飞快地擦过;有人拿着相机俯拍墙下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又有许多外国人,坐在城墙上的长凳上,谈论着西安的美食与景点。
以前的建造城墙的人,如何想到今天的景象呢?更何况,饶是城墙本身,都面临过几次被拆除的危机。明清城墙有六千多座,至今遗存不过二十。没有多少东西是能耐得住历史的剥蚀的。一切都难以有永恒,无论是秋景还是故国,都要随风而逝,历史如此说道。
但事实上却又并不完全如此。历史可以毁灭一切存在的痕迹,但无法侵蚀掉一座城持久而浩荡的文化影响力,而且这种力量愈是经年,愈是强大而深沉。我们触碰不到它,却可以清清楚楚地感觉到它,它確确实实的在那里,影响着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上的人。
就像是秋天。我们看见落叶满地,便以为秋风已经杀尽了一切,但事实上,叶子、果实的陨落只是秋天的表象而已,叶落归根,时间流逝,树木本身仍然在悄然地生长、生长,除非直接将树木连根拔起,这生长是秋风所无法阻挡的。历史之秋也是同样,它可以摧毁一切痕迹,但无法磨灭的是其中代代传承的文化之魂,若非人类灭绝,它是绵延不断、难以撼动的。
秋天,古都的秋啊,其实是沉淀。它抛弃了许多陈旧的外壳,沉淀下了更为内里的东西,留下了一份浑融和谐的古城之气。这是“秋”里最难被直接解释的,深奥的生命规律。而秋的这层意义,是贯通古今而永恒的,是它的灵魂。
而沉淀下来的古都的未来将是如何?每一个来到古都的人,都情不自禁在被它身后繁花似锦的故事吸引,慨叹于其当下秋景的悲凉。但少能看到古都的未来,因为它并不起眼,受制于古都已然形成的“文化意义”,它常常被遮蔽。
所有问题的回答是什么呢?秋天之后,我们将见到什么?或许,这一切也并不那么重要,也并不急需答案。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秋月无声无息地照向世间,就是一种永恒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