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书法理论中碑学的审美意识

2017-08-23王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碑学审美意识

王超

内容摘要:从审美文化角度来讲,清代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与之相应的审美意识也具有连接性的特征。同时,清代孕育了碑学的独特审美意识,因此在客观上推进了书法艺术的全面转型。与碑学理论的传统体系相比而言,清代整体上表现为独特的书法理论,对此有必要予以深入探究。这是由于,针对碑学理论如果能深入予以探究,则会有利于深刻剖析书法艺术,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层次的审美意识体系。针对清代创建的书法理论来讲,如果要理顺碑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趋势,那么前提应当落实于审美意识,据此开展全方位的探究。

关键词:清代书法理论 碑学 审美意识

清代萌生的碑学审美意识源自金石学。早在明末清初,与金石学有关的各类著作就表现为上述的记载。在这之后,书法理论逐渐实现了全方位的转型。截至清朝中期,阮元对于碑学给予了深刻的详细表述,因此代表着碑学主导的审美体系已经建成。经过长时期的补充与渲染,晚清时期的碑学审美已达到了健全。此外,传统书学在客观上也不能够缺少康氏理论作为支撑,康氏理论的诞生有助于拓宽审美视野,在此前提下推动着审美意识的转型。康氏理论表现为言辞偏激的特征,以至于夸大了碑学本身的价值。由此可见,碑学审美意识整体上表现为曲折与复杂的趋向,对此如果要深入探究那么还需密切结合清代所处的基本历史背景。

一、碑学的基本理论

从来源的角度讲,康有为首创了碑学的基本理论。然而碑学在创建之初,针对碑学定义并没有予以明确。自从清代至今,康有为创建的碑学表现为长期性的影响。因此可以得知,碑学推崇并借鉴了六朝以及秦汉时期的书法创作。近些年来,学者针对碑学进行了全面探究,进而阐释了碑学的基本原理。在清代的早期,帖学占据了审美体系的主导位置,上述现状根源就在于帖学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之相比,碑学比较推崇南北朝、汉魏及其他朝代的书法石刻,因此表现为独特的创作实践以及审美主张。具体在取材时,碑学一般都要借助石刻碑文,在其基础上进行模仿。同时,碑学本身也构成了书法文化的独特样态,因而影响了清代形成的书法审美意识。

在整个封建王朝中,清代应当属于末期的朝代。然而从审美文化来看,清代却表现为深层的转折,其中的碑学十分盛行。清代的政治社会整体上已经走向衰落,然而上述状态并没有妨碍碑学的演进。与前几个朝代相比,清代书法表现为更强的创造性与思想性。例如:在清代诞生了多样化的书法史书,它们容纳了多样的直观艺术、书文与散文等。受到外部环境带来的复杂影响,清代碑学接受了转型时期独特的审美意识,因而推进了自身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以及当代书法都源自清代首创的碑学审美,以此作为自身存在的根基。在传承古典审美的前提下,清代碑学还能提供后世创作所需的珍贵素材,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并且提升审美认识。

二、碑学审美意识的演进历程

清代兴起的碑学在本质上丰富了书法内涵,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创新性。从碑学兴起角度来讲,康有为大胆否认了帖学的颓靡风气,质疑了帖学本身的价值所在。针对帖学在进行否认的同时,大胆创建了碑学。由此可知,迅速兴起的碑学本身具有更明显的活力,与之有关的名家也层出不穷。在清代早期的书法领域,很多学者都给出了首创性的作品,对于颓靡的帖学作风给予了挽救。最早的碑学萌芽可以追溯至民间,其中典型为隶书。碑学在初步兴起的基础上,很多学者对此都持有推崇态度,因此也打下了帖学与碑学相互融合的坚固基础。迅速兴起的碑学突显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与书法风格,后世对此给予了传承。具体而言,碑学审美意识表现为如下的演进阶段:

(一) 碑学的早期萌芽

早在萌芽阶段,碑学就突显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例如在清末,不同类型的碑文都具有各异的撰写模式以及研究对象,因而导致了多样化的古代碑文特征。在各个朝代,文人进行创作都不能缺少山川美景为其提供灵感,与之相应的碑文模仿活动也渐趋兴盛。受到特殊环境带来的影响,很多商户长期以来都在从事贩卖拓片的商业活动。作为官僚而言,如果要开展日常社交或者互相赠送礼品,那么通常也会选择碑刻的方式。为了体现碑文的优质性并且保留碑文最初的形态,多数学者都具备了专业拓碑的技术手段。

因此经过分析可知,碑学在清代并非局限于单纯的书法表现,而是蕴含着深层次的趣味。到了清末的早期,很多民众也逐渐认同了碑文,因此表现为很高的社会热度,上述现状有助于构建早期的碑文观念。在很多学者看来,不同类型的书法分别表现为各异的外在形态。经过历史演变,碑刻书法逐步取代了前期的碑文鉴定,进而演变为优美的汉碑,在此过程中突显了书法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 对于碑学的崇尚意识

碑学审美意识之所以获得了全方位的演进,根源就在于学者以及民众针对碑文的崇尚意识。具体来讲,针对碑学的崇尚源自古朴的北朝书法意识,在此前提下传承了“取法乎上”的篆隶传统。依照碑学最基本的逻辑原理,学者应当爱惜自己的笔墨,轻易不要提笔书写文字或者为他人撰写某些书法,由此演变而成独特的书法意识。究其根源,就在于文人具体在创作书法时怀有相对矜持的心态,率性而又耿直。具体在创作时,字体十分洒脱并且沉郁,强调用率真笨拙的字体来表述内在的真实想法。由此可见,崇尚碑学也就意味着不轻易完成某项创作,同时也要避免创作中的轻浮性。后世学者尝试着运用并且创新了早期阶段的碑学意识,肯定了创造书法的根本价值所在。由此可见,对于碑文进行创造與建构的方式有助于密切结合帖学与碑学,进而提供了碑学全面演进与发展的契机。

从取法的角度来讲,碑学根源于篆隶的传统,同时也结合了新型碑学以及传统书法,针对审美意识进行了全面的提升。这是因为,隶书十分讲求层次,字体也十分有力。书法家如果要创作隶书,那么需要秉持严格的准则,在此过程中不能留下任何疏忽。一旦有所忽略,就可能影响到美观度与整体价值。从书法传承的角度看,篆隶对于帖学本身的价值进行了全面传承,同时也完成了从帖学直到碑学的顺利转型。至于北朝时代的碑刻,此类碑刻继承了古典的意蕴,同时又表现为精美的特征。在书法创作时,学者肯定并且认同了北朝书法独有的奇美与刚劲风范,因而被很多学者模仿并且推崇。

(三) 确立完整的碑学意识

针对碑学意识如果要进行全面的确立,那么有必要追溯至阮元创立的基本理论。早在汉魏的年代,金石与经学就迅速兴起,而上述理论也融入了书法创造的全过程中。碑学理论具体在确立的过程中,针对帖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扩展,同时也在源头上转变了单一枯燥的审美视角。例如:阮元热情肯定了碑学具备的深厚价值,据此给出了自身独特的主张,因此也受到了更多学者对此的关注。在这之后,很多学者选择了对此进行全面的效仿,针对传统书法也产生了相应的转变。清代之所以迅速形成了独特的碑学审美,客观来讲不能缺少阮元确立的审美意识。

除了上述要素之外,包世臣首创的理论也推进了碑学意识的演变。作为碑学的创始者之一,包世臣针对碑学给出了独特的研究视角。然而在仕途中,包世臣曾经数次受挫,仕途坎坷也折射在了刻书过程中。在多年隐居的生涯中,包世臣亲手整理了很多刻书,在此基础上整理出详细的印版。包世臣对于碑学理念进行了传承,同时也融入了创新因素[7]。例如在其首创的“艺舟双楫”作品中,包世臣创建了不同层次的审美标准,其中涉及到笔触与线条等各项要素。在创造作品的前提下,对于简洁与平和的碑文进行了推崇。

三、探析典型人物

康有为应当属于推崇碑学的典型人物,十分推崇优秀的碑学文化。在其创立的很多著作中,康有为都倡导改变现有的书体,进而密切结合碑学与帖学的两种关键因素。因此可以得知,碑学演变的历程直接决定于当时所处的独特历史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社会习俗等要素。康有为创立的碑学在较大程度上也关系着政治思想,进而讲求创新性。经过全面的分析之后,针对多种多样的审美风格都进行了评定,因而整体上表现为显著的积极影响。

除了康有为之外,刘熙载也给古代碑学增加了深层次的內容。依照刘熙载的基本主张,意象关系应当构成书法的本体,以此作为考量的出发点。刘熙载详细阐明了意象与书法之间的本质联系,针对美学意味进行了综合性的阐释。与此同时,他又倡导运用多样化的外在形式来表述意象,借此传递独特的情感与书法意蕴,进而在根源上确立了碑学具有的审美意识。

明末清初萌生了清代较早的碑学理论,同时也诞生了相应的审美意识。在清代整个的书法理论中,对于碑学都表现为浓厚的崇拜意识,与之相应的审美取向也由此而确立。从审美转型的角度来讲,碑学审美意识与清代书法应当体现为同步转型的状态。因此可以得知,深入探究清代碑学有利于洞察书法艺术在较长时期以来的演变历程,对于碑学在各个时间段的演变脉络也进行了全面梳理。具体在实践中,针对碑学审美意识还需加深研究的层次,在明确审美意识与书法艺术演进趋势的基础上吸取珍贵的古代文化精华。

参考文献:

[1]邵敏智. 清代书法理论之碑学审美意识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

[2]刘善军. 清代书法理论阶段性特征[J]. 学理论,2012(21):176.

[3]屈立丰. 论中国现当代书法西向传播[J]. 宜宾学院学报,2012(01):111-115.

[4]肖克. 简述汉代的书法艺术理论[J]. 大众文艺(理论),2012(12):129.

[5]兰浩. 帖学不继 碑学未成 碑帖相融的稚弱——清代书法反思[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78-82.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碑学审美意识
书卷气VS金石气
清代碑学兴起的历程和意义
书法赏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由姚华评《兰亭序》看其碑帖观的转变
论碑学书法审美模式的古今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