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挪威的森林》中的女性形象看村上春树的孤独感
2020-02-12张茹婷
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代表作之一。该书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孤独伤感的魅力,掀起了一股读者阅读和讨论的热潮。本文立足该书的女性形象,从书中女性人物形象来品味村上春树想表达的孤独感。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孤独感
引言:
村上春树是最有影响力的日本现代作家之一。他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作品风靡世界,吸引了一大批读者阅读和讨论。村上春树1979年凭借处女作《且听风吟》荣获第22届群像新人奖,此后又荣获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第47届读卖文学奖。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大放异彩,而且还被翻译成英语、中文、韩语、德语等多国语言在外国发行,吸引一大批忠实读者。《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截止到1996年销量已超700万部。“村上春树现象”、“挪威的森林现象”,引发读者热议。“孤独感”贯穿《挪威的森林》,打动了众多读者。目前有很多文章关注到这部作品的孤独感,但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女性人物形象来剖析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深深的孤寂感。
一、安静忧郁的直子
一出场便带着浓浓的神秘色彩的直子,在全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直子一边移动步履,一边向我讲述水井的故事。”文中后来也提到,那口水井或许只是对直子存在的一个印象,水井读起来令人阴郁,但也正是直子的人物性格。直子是男主渡边最好的朋友,也是木月的恋人,直子和木月青梅竹马,关系亲密,宛若一个共同体,与世隔绝,渡边是他们两人唯一与外界交流的中介人。直子身上的孤寂,是与生俱来的,她和木月其实仍然是两个孤寂的个体,只不过是同病相怜的惺惺相惜。但是,木月17岁时因无法忍受这个肮脏的社会,选择自杀逃离这个世界。木月死后,直子更加孤寂。无奈之下,她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渡边身上,她把自己的初夜献给了这个似乎有人间气息的男生。但最后,渡边也没办法拯救她。直子的孤寂是注定的,就决定了她的死也是注定的,这种孤独是内在的,是与生俱来的,更是通过外力无法改变的。村上通过描写直子的死,来抒发现代社会的人,内心孤独,想要去寻找出口来释放自己,但最终还是会失败。就像村上在书中说的“哪有人喜欢孤独,只是害怕失望。”
二、热情阳光的绿子
小林绿子是书中最讨人喜欢的人物形象,她活泼开朗,阳光坚强,代表着现代社会所有的女性的积极向上的美好。但小林绿子也是孤独的,她20多岁便送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庭给她带来的创伤,也会是她落寞孤寂。她不喜欢高中的贵族学校,她感觉到自己在那里的格格不入,直到上了大学她才松了口气。但小林绿子的这种孤寂,没有给她带来喘不过气的绝望,反而是更衬托出她难得的乐观开朗,最主要原因还是她选择了从自己的身上寻找救赎。她不把希望寄托于她人,只为自己而活,具有天生的不妥协意识。在渡边和读者们的眼里,绿子的形象是活泼的,向上的。她还很大胆地表达对渡边的爱,有一次渡边因为直子的事心烦意乱,没有心情注意到绿子的变化,绿子便离开了,还留下了一封信,可以说,绿子的孤寂是可以宣泄的,是可以得到解决的,绿子完全是直子的对立面,但二人又可以融为一体,构成一整个“人”。
三、邻家大姐姐玲子
玲子在文中,也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物,她的出现就像邻家大姐姐,一直开导着直子与渡边。但她一生也很坎坷,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20多岁时却因小拇指动弹不得被迫放弃了音乐家的梦想,甚至还被送去了精神病院。但后来幸运地遇见了她的丈夫,两人幸福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好景不长,玲子又被自己的学生污蔑成同性恋,声名狼藉,玲子又旧病复发,与丈夫离婚,来到了“阿美廖”疗养。玲子可以说是绿子和直子的综合体,她比直子更希望得到拯救,也更容易被拯救,她的心病在于她过于在乎外在的眼光,通过她给渡边写的信,可以读出她对现实理解的透彻,可以因为外人的看法而丢弃自己。但她来到“阿美廖”后,据她观察,比她严重的人还很多,于是她选择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我认为本书中写得最富有“人情味”的便是玲子了,她迷茫过,自闭过,最后逐渐在自我寻找中及时苏醒。玲子的这种孤寂,是外在与内在的结合。
四、悲情的初美
初美并不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书中对她的描述也并不多,但却是一个很值得人深思的人物形象。初美出身名门,气质高贵,善解人意,是一个非常出众的女子,但与其相对应地,是她悲劇的爱情。很多人研究永泽时,都只是指出他的自大、自我。但我认为永泽是爱着初美的,但永泽不愿意承认,因为一旦承认了,永泽便也成为了他所厌恶的那种俗人。他拼命地与其他女人玩一夜情,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不在乎一切,但他的心之所属,还是初美。我的这一种看法其实更加加剧了初美的悲剧性因素,一个男人拼了命地想证明自己不爱她,最后初美嫁到了德国,两年后选择了割腕自杀。初美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自我,她过于将自己的情感,甚至自己的生命寄托于永泽上,而对于永泽这种自我第一的人,初美只能选择自杀。
《挪威的森林》中这四位女性人物,身上都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但有的女性在寻求自我苏醒过程中,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选择积极面对生活。孤寂在她们身上,彷佛是贴在她们身上的一个标签,又彷佛与他们融为一体。
作者简介:张茹婷(1999-)女,辽宁省大连市人,汉族,学历:辽宁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