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赏析

2017-04-19刘洋

青年文学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晚清碑学

摘 要:赵之谦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纵难送曹生帖》运笔多取碑意,结字奇古宽博,以行草的方法分行布白,整个长卷洒脱不失雄骏,流畅不失凝重,恰似峻岭遥迩,大河奔流。

关键词:《纵难送曹生帖》;晚清;碑学

作者简介:刘洋,男,曲阜师范大学2015级艺术学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书法理论与创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1

(一)《纵难送曹生帖》笔法、线条

赵之谦长卷《纵难送曹生帖》计31 行,每行字数11至13不等。据赵氏卷后一段跋云, 此卷乃应葛民重录,其时在同治丙寅(1866)年正月,其年37岁。原件后面还有吴昌硕的一段考证文字。《纵难送曹生帖》的结体具有呈平行四边上扬的倾向,常常不能以矩形界之。

说到用笔的方圆,这个概念可以具体地来分析。中国自古就有“天圆地方”的理念,这个理念在中国书法、国画、篆刻甚至建筑等传统文化中都有很完美的体现。“方”和“圆”可以在两方面体现,一是运笔的笔法,二是书写线条或字形所呈现的形态。前者指在运笔过程中笔锋用切笔、顿笔、折笔等动作,来体现“方”的形态;用裹锋、回锋、转锋等动作,来体现“圆”的形态。后者指在整幅书法作品中,具体到字的笔画或者字形所体现的“方”与“圆”。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统一的,书家常说“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方圆结合”的创作理念就是这个道理。赵之谦作为北碑的追崇者,对于北碑的学习却是批判地继承着,他不是一味追求北碑中的方正险斜、铁画银钩,而更多的用方圆结合的笔法,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在欣赏《纵难送曹生帖》时不难发现,整幅作品虽然是北碑的影子,但灵动而不呆板,线条润而不滞,字与字之间无连带却相呼应,章法如乱石铺街却错落有致,尺幅不大、寥寥数百字却气象万千,这应该就是赵之谦在艺术造诣方面的过人之处吧。

(二)《纵难送曹生帖》行气、章法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分析、赏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首先会去考究作品的整體、它的行气和章法,其次再具体的分析正文的每一个字。行气这个概念比较模糊,现如今书者更多地理解为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上下左右的关系,和谐但不能突兀,这一点是比较难把握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古人法帖的过程中,仔细去揣摩古帖中对行气的体现,甚至去细致到笔画方向之间的联系,是呼应、是背驰、是平行。章法的概念其实就是作品的整体性,章多指布局、法是为法度,章法便是在法度之内却自由和谐。例如长卷、手札、条幅、楹联等,在形式和空间之内,去合理调配字与行的布局。

积字成行,积行成章,行有行气,章有章法。《纵难送曹生帖》将一行中的每个字的重心由上而下连成一条线,这条线便是“行气线”。楷书多用直线式行款,其特点是肃穆齐整,始终划一。行草书多用曲线式行款,上下字之间参差不齐,行气线左右摇曳,其特点是活泼灵动,此外尚有斜线式行款,与直线式行款形成一定的夹角,弧形行款略成月牙形,后两种行款通常不在楷书中出现,但在草书中运用,造成章法中不协调以增加开张、婉曲、奔腾的气势。如果垂直行款的行气显示相对的静止,曲线行款的行气显示动态,而弧线行款的行气则显示动态中蕴含静态,斜线行款的行气则显示静态中的动态。整个长卷由静态始,时动时静,动静相间,而终于静态,造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非凡气势。

(三)《纵难送曹生帖》结构、取法

在赏析《纵难送曹生帖》时,我们首先会感受到整个长卷浩浩汤汤的气势,其次会发现帖中的字结体比较古怪,多为异体或假借,让读者感到陌生,但并不影响字的苍茫的美感。清代是艺术大兴的时代,特别是清中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中国书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姿态。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也正是那个年代造就了康有为、赵之谦等一大批名家,造就了碑学、训诂学、金石学、考古学等艺术门类的崛起。崇尚碑派的书家痴迷于古拙、雄健的艺术风格,追求苍茫、磅礴的大气象,古代先贤留下的碑刻艺术却蕴含着生气与活力;同时也唤醒着这一批思想前卫的艺术家去解放内心的自由向往,去反抗禁锢、反抗被动、反抗压迫。

赵之谦最早学习颜体,这铸就了他线条的“筋”,其后学习魏碑,自成一家。北魏政权是拓跋氏,北魏碑刻则带有着少数民族的游牧气息,不拘泥于小节,却十分大气。时代久远,加上石碑、字口斑驳,我们在欣赏北魏的碑刻拓片时常常能体会到那个时代书风的美感,视觉上黑白两色的强烈冲击,线条的方正硬朗,字形的天真烂漫,铁画银钩。篆书、隶书在清代书坛是一个高峰,书家纷纷把碑的影子融合进去,但相对于魏碑却没有大的突破,往往拘泥在行而意不够。赵之谦之所以能自成一家,既体现了他的艺术天分、更有其独到的眼光;他具体的分析了刻工和笔锋的不同,用笔锋来体现刀刻的痕迹,追求意态而不是形态,突破创新、活学活用,对于今人学习艺术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们现在再欣赏《纵难送曹生帖》,可以明显地感到该帖的运笔多取碑形帖意,结字奇古宽博,以行草的方法分行布白,整个长卷洒脱不失雄骏,流畅不失凝重,恰似峻岭遥迩,大河奔流。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2]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赵之谦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晚清碑学
金石学是碑学发展的重要节点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论严复翻译理念与翻译实践的矛盾及统一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有情总被无情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