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辉辨治肝豆状核变性月经不调经验*

2020-02-11郑明翠韩辉吴丽敏宋书婷詹敏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008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合肥2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与产前诊断中心合肥2000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月经不调肾虚瘀血

★ 郑明翠 韩辉 吴丽敏 宋书婷 詹敏(.安徽中医药大学 合肥 200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 合肥 2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与产前诊断中心 合肥 2000)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病,是由于致病基因ATP7B 突变,引起体内铜代谢障碍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疾病,临床多表现为锥体外系、肝脏损害、角膜(K-F)环等症状[1-2]。ATP7B 基因突变引起体内胆管排泄铜离子受阻,人体合成血浆铜蓝蛋白的能力降低,导致大量的铜沉积在肝脏、大脑、角膜、肾脏等组织器官[3-4]。HLD 女性发病年龄多见于生育时期(20~30 岁),常伴有月经不调症状,中国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且该病是我国较常见的神经遗传病之一[5-6]。女性HLD 患者多伴有月经不调症状,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已有报道[7],如初潮时间延迟、月经周期或经血量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腹痛等症状。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发展,与生活质量相关的症状如月经不调症状,逐渐引起患者及临床医生的重视。

由于HLD 起病隐匿且复杂多变,中医学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不同,将该病归属于“肝风”“颤病”“痉病”“癫狂”“黄疸”“积聚”“臌胀”等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铜毒内生,铜浊邪毒酝生湿热,痰瘀互结导致本病。痰瘀二邪贯穿HLD 发病的始终,交互影响,构成了HLD 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成为HLD 发病的关键[8]。“肝豆灵汤”由郁金、陈皮、黄连、大黄、莪术、丹参、姜黄、金钱草、泽泻等组成,具有祛痰化瘀、活血散结之功效,对痰瘀互结型HLD 临床疗效较好[9]。HLD 月经不调患者常兼见月经周期、量、质、色等的改变,而中医药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疗效。韩辉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十余载,在中医药防治内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韩辉认为,HLD 月经不调患者多本虚标实、抑或虚实夹杂,以先天肾虚亏损为本,痰浊瘀血为标,后期痰瘀夹杂铜毒,进一步加重肾虚而致月经不调,可在“肝豆灵汤”基础上加用补肾药物进行治疗,标本兼治,收效颇良,现将其选用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HLD 月经不调经验总结如下。

1 辨识病机——标本兼顾

1.1 肾虚亏损,痰瘀互结 肾,先天之本,主藏精、生殖,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自《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以来,肾为生殖之本的论点就为历代医家所认同。女性月经产生机制以“肾-天癸-冲任-胞宫”为轴,肾气旺盛,天癸至,冲任通,精血注入胞宫则产生月经[10]。《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经期或前或后,或断或续,主要原因是“肾郁而气必不宣,乃肾气或通或闭”。《校注妇人良方》曰:“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既盈,应时而下,否则不通也。”HLD 患者因先天禀赋不足,肾脏开合失司,铜毒内聚,酿生湿热、痰浊之邪。正如《素问·评热病论》云:“有病肾风者,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提示人体肾虚时,阳邪乘虚,水气上迫于肺、脾,出现痰浊致病症状,如眼睑浮肿、腹中肠鸣、身体重滞等。肾主水,肾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异常,聚湿生痰,阻滞脉络,进而引起月经不调。

“瘀血”之词由医圣张仲景首次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它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血行不畅而瘀滞。《灵枢·刺节真邪》:“宗气不下,则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即瘀血导致经血不通,治宜活血化瘀,通调血脉。《万事女科》提出“气郁血滞而经不行”,《医林改错》认为“久病入络为瘀”。久病瘀血内生,气机受阻,内起癥瘕。《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平和。”即瘀血去,则新血生,身体达到一种健康状态。《景岳全书·痰饮》曰:“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下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肾虚水泛,聚而生痰,痰阻气机,日久成瘀,痰瘀之结相辅相成,引起妇人月经不调。《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藏,主津液。”若肾气不足,气化无力,不能推动月经,导致月经不调;其次,水液精微失运,聚而成痰湿。

1.2 痰瘀郁久,铜毒内聚 HLD 是由于患者体内铜代谢障碍而引起大量的铜沉积在身体组织器官。铜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来源于饮食水谷,有赖于脾胃运化,属于人体津液的一部分[11]。瘀血痰湿作为人体病理产物,蕴久酿热生火,变化成毒,铜随血液阻滞停聚于脏腑形成铜毒,从而引发机体组织产生“铜毒”所致的HLD 临床表现。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致使肾主开阖功能失司,无法正常输送“铜”至全身组织器官,以致铜毒内生;肾主二便功能失调,铜毒外泄出路不通,加之瘀血痰浊阻滞,导致患者体内铜毒内聚。铜浊毒邪进一步聚集体内,继续酿生湿热、痰浊等致病因素,铜毒、痰浊、瘀血,三者相辅相成,内聚机体,引起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

《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指出:“痰饮者,由气脉闭阻,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结而成痰。”津液代谢障碍,聚而成之痰,随气机升降,无处不至。《血证论》云:“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诸病源候论》还提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金匮要略》提出“痰饮致瘀”。津血同源,痰为津聚,瘀为血滞,痰瘀亦可同病,故有“痰瘀同源”的说法[12]。《血证论》亦曰:“血积既久,亦传化为痰水。”古往今来均有痰瘀同见、互结之论。朱丹溪首倡“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论,认为痰瘀多因气化不及,或气滞不运,津变成痰,血滞成瘀,痰瘀互为因果而致病。由上可知,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抑或虚实夹杂,常在肾虚基础上,兼杂痰瘀之证,随病程之久,痰瘀裹挟铜毒,进一步加重肾虚而致月经不调。

2 确立治法——补肾兼顾化痰祛瘀

根据上述HLD 的病机,韩辉常采用补肾兼顾化痰祛瘀的方药进行治疗。体内津液聚而不散,运行代谢障碍,肾不藏精,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易生瘀证。先天禀赋不足,肾阳亏虚,开阖不利,水湿上泛,聚而生痰;命门火衰,脾失健运抑或肾阴不足,虚火内生,灼津为痰。《丹溪心法》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浊碍气阻络,致血行缓慢而成瘀血。痰邪夹瘀携铜毒,蕴结于女性胞宫而成包块积聚,引起带下不爽、乳房肿结、体型肥胖、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症状。《素问·调经论》指出:“病久入深,营卫为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女子以血为本,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经候如常[13]。

痰瘀相关之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在治疗上,医家多痰、瘀分而治之。而朱丹溪针对痰瘀之证,率先提出“痰瘀同治”之法,其在《金匮钩玄·卷之三·妇人科》指出:“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渐昏,肥人如此;肥人不及日数而多者,痰多,血虚有热。淡色过期者,乃痰多也。”较为清晰的诠释了女性患者月经不调的症状[14]。临床可采用祛瘀化痰、活血散结之“肝豆灵汤”加减补肾药物等,治疗HLD 月经不调。

HLD 月经不调患者病因病机以肾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随着病程之久,体内痰瘀之证夹杂铜毒进一步加重肾虚而致月经不调。治疗时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以补肾为本,化痰逐瘀为标,标本兼治,邪正兼顾,寻因求本,改善患者症状。痰瘀同治应化痰祛瘀两者兼顾,注意辨别痰瘀孰轻孰重,以作为临证处方、加减用药之关键[15]。韩辉副教授临证通过对患者诊察脉象、辨别体质,分析症状,推求病因,准确辨证,予以痰瘀同治,祛瘀散结。临证时机圆法活,遣方时配伍恰当,收获颇益。

3 病案举例

王某,女,30 岁。2018 年5 月4 日入院治疗。主诉:发现角膜K-F 环2 年余,四肢不自主抖动1年余。病史:患者于2016 年2 月因眼部外伤就诊于当地医院眼科,检查发现角膜K-F 环阳性,后就诊于外院,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未行相关治疗。2017 年5 月患者出现四肢及头部不自主抖动,以左上肢及右下肢为主,坐立时抖动加重,自行口服青霉胺。2017 年8 月抖动症状较前加重,就诊于外院,给予葡萄糖酸锌、叶酸、甲钴胺等治疗,症状未见改善。2017 年9 月入我院行静脉驱铜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后院外口服驱铜药物联合中药治疗。病程中患者腰部酸痛,月经不调,无言语不清、口角流涎、精神行为异常,无腹胀黄疸,纳差,夜寐不安,二便可。

患者平素月经不规律,3~4 d/60~80 d,量少色红,有血块,痛经表现为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伴腰骶部胀痛,末次月经2017 年8 月20 日,量少。辅助检查:性激素系列未见异常。妇产科彩超回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刻诊:肢体抖动,胸脘痞满,腰部酸痛,肌肤甲错,畏寒神疲,口淡不渴,偶有便秘,舌质黯胖有瘀斑,苔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颤病(痰瘀互结证)。西医诊断:肝豆状核变性(脑型)。治法:补肾祛瘀化痰,活血散结。处方:郁金12 g,陈皮10 g,黄连10 g,大黄6 g后下,莪术8 g,丹参10 g,姜黄6 g,金钱草12 g,泽泻12 g,杜仲10 g,枸杞子10 g,熟地黄10 g,菟丝子6 g,淫羊藿6 g,益母草10 g,当归10 g。14 剂。每日1 剂,水煎服。

二诊:自诉腰部酸痛、畏寒神疲、口淡不渴等症状较前好转,但仍感胸脘痞满,纳眠改善,舌下静脉瘀大,舌苔较前改善,脉弦滑。追问患者平日情绪易于波动。守原方加吴茱萸10 g、鸡血藤12 g,继服14 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自诉胸脘痞满较前好转,腰部酸痛改善明显,情绪较前改善,纳眠改善明显,舌下静脉瘀血较前减轻,自觉小腹坠胀感,舌质稍暗,苔薄白,脉滑。效不更方,守上方继续服用14 剂。服第5剂时,月经来潮。

按:患者为青年女性,体型偏胖,痰湿壅阻,症见胸脘痞满,腰部酸痛,肌肤甲错,畏寒神疲,口淡不渴,偶有便秘,根据舌脉辨证,其标为痰瘀互结证。其本为肾虚,故见畏寒,腰部酸痛。治以祛瘀化痰、活血散结之剂,兼以补肾之药。方中郁金为芳香类药物,疏肝利胆,行气解郁,化浊通窍;姜黄行气破瘀,通经止痛;大黄攻下荡瘀血,《本草衍义补遗》云:“(大黄)泄去亢甚之火,使之平和,则血归经而自安。”且促进铜毒从粪便排出,减轻体内铜毒蕴蓄;当归养血和营,行血去瘀;泽泻健脾利湿;陈皮化痰理气;丹参、郁金、莪术、益母草活血化瘀,临证时常与陈皮相伍,理气以行血。治疗痰瘀同病,应配伍理气药,以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临证配伍补肾药物,如杜仲、枸杞子入肝肾经,补益肝肾;熟地性甘、微温,入血分,补血滋阴以养肝肾;菟丝子平补肝肾,补阳益阴;淫羊藿性味辛甘、温,不独益肾壮阳,且能通经活络。二诊时患者腰部酸痛、畏寒神疲等症状好转,但舌下静脉瘀大,且平日情绪较易波动,古人云“妇人属阴,性多执滞”“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配以吴茱萸疏肝解郁,鸡血藤舒筋活络、行气补血。三诊时患者症状好转,自觉小腹坠胀感。效不更方,服药5 剂时,月经来潮。

4 结语

HLD 患者病久,体内积聚之铜毒以血为载体,沉着瘀积于脏腑之络脉,病邪深入,铜毒沉积,络脉瘀阻,气血不通,成瘀成痰。中医药治疗HLD 月经不调痰瘀互结证有其一定的优势。与一般月经不调患者相比,HLD 患者因先天禀赋不足,致铜毒内蕴、痰瘀互结,随着病程之久,痰瘀与铜毒交织互为因果,加重肾虚而致月经不调。临床应根据HLD患者的具体表现辨证论治,注重痰瘀铜毒并治,祛痰化瘀、活血散结乃治疗总则,针对患者不同病因和病机的转变过程,可合理运用补血强肾、解毒泻热、通腑利湿、健脾扶正等药物随证加减,使络脉畅通,气血调畅,促使铜浊毒邪从体内代谢排出。韩辉治疗HLD 月经不调,结合患者体质及辨病,在化痰祛瘀基础上兼以补肾,临床疗效明确。

猜你喜欢

月经不调肾虚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肾虚湿瘀”理论下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赶走”肾虚
透视“肾虚综合征”
你以为的月经不调,其实是异常子宫出血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