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应用于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价值分析
2020-02-06张春
张 春
(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青海 湟中 811609)
临床上,肿瘤为常见病之一,包含恶性和良性这两种病理类型。对于良性肿瘤,通过早期切除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疾病的进展,但恶性肿瘤则需尽早明确诊断,并予以对症治疗,以尽可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临床对于肿瘤进行诊断的效果显著提升,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肿瘤病患的生存质量。此研究,笔者旨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肿瘤病患40例,收治入院时间2017年11月—2019年10月。女性16例、男性24例,年龄介于17~72岁之间,平均(49.65±7.82)岁;体重介于40~78kg之间,平均(54.28±6.71)kg。MRI和CT检查提示,病变部位在脑干、额叶、颞叶与顶叶等处。患者临床信息完整,依从性良好。患者自行或者由家属代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本组40例病患都接受核磁共振波谱检查,详细如下:选择脑肿瘤区中肿瘤最大层面,对患者施以磁共振血流量扫查。采取点分辨波谱分析序列,利用ROI作为波谱图像,明确相关代谢物质的变化情况,主要包括乳酸、氮-乙酰门冬氨酸和肌酸等。检查结束后,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并作出最终的诊断。此后,根据诊断结果,对患者施以个体化的治疗。
1.3 评价指标
将病理检查的结果作出标准,评估40例病患核磁共振波谱检查的准确率,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1.4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的分析选择SPSS20.0软件,t检验计量资料(±s);χ2检验计数资料[n(%)]。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分析
本组40例病患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准确率为97.5%,同病理诊断10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
表 不同方法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表(例)
2.2 检查结果分析
40例病患核磁共振波谱检查提示,脑膜瘤者7例,其氮-乙酰门冬氨酸明显降低,胆碱复合物明显上涨,肿瘤周围脑组织正常,肌酸信号逐渐降低,并出现了丙氨酸峰。淋巴瘤者8例,其病变部位的氮-乙酰门冬氨酸明显降低,胆碱复合物明显升高。交直流者21例,其氮-乙酰门冬氨酸下降明显,肿瘤部位脑组织形成发生明显变化,胆碱复合物持续升高。转移瘤者3例,其氮-乙酰门冬氨酸有所降低,胆碱复合物明显升高,出现脂质峰。
3 讨论
临床上,肿瘤疾病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能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若患者在发病后不能及时接受正确的诊治,将会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健康[2]。现阶段,临床医师可采取多种手段来对肿瘤病患进行诊断,但不同的检查方法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为此,临床医师有必要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为肿瘤病患寻找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诊断方法。
近几年来,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临床诊疗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新型的诊疗技术也被运用在了疾病的诊治工作当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比如: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等,该技术为检测分子,被广泛用于医学和结构生物学当中。在实际诊断时,能够通过对受检者相关代谢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明确,包括乳酸、氮-乙酰门冬氨酸和肌酸等,从而有助于对疾病的发展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并能完成疾病的病理分级工作[3]。
对于肿瘤疾病的治疗,应根据诊断结果,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若该治疗方案存在比较突出的抵抗性这一特点,需要及时对调整方案,以免因治疗无效而导致病情恶化,危及患者生命健康。采取核磁共振波谱检查法对肿瘤病患进行诊断,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肿瘤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
李明新的研究[4]中,选择了64名肿瘤病患,并对其施以核磁共振波谱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脑脓肿者3例、脑膜瘤者11例、转移瘤者9例、淋巴瘤者15例、胶质瘤者26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64/64),核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为:脑脓肿者0例、脑膜瘤者13例、转移瘤者9例、淋巴瘤者15例、胶质瘤者27例,诊断准确率为95.3%(61/64);经对比可知,本组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准确率与病理学检查比较无显著差异。经核磁共振波谱检查,可清楚地观察到病灶部位的特点,并能为肿瘤的分型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指导。此研究中,40例病患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准确率同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波谱检查利于肿瘤病患病情诊断准确率的提升。
综上,于肿瘤临床诊断中合理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检查法,诊断准确率高,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