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护理对提高核磁共振检查质量的影响
2020-02-06黄涛
黄 涛
(龙川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广东 河源 517300)
核磁共振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较为成熟的一项影像学检查措施,其安全可靠性已经得到医学界认可,是一项运用较为频繁的检查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之中,通过无线电脉冲发射激发氢原子核引起共振同时吸收能量,当电脉冲停止后[1],氢原子核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发放电信号释放能量,接收器对信号进行采集,从而处理得到物理图像。临床上主要用于对脑、甲状腺、肝、肾、脾、子宫等实质器官以及心脏大血管进行显像,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比,核磁共振对于组织的分辨率更高,成像图像更为清晰,可以做到多方位成像,且没有放射性不会产生畸变[2],因而在患者的疾病诊断中发挥着不可取缔的重要作用。
但是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也有其缺点的存在,由于其检查时间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可谓是延长了数倍,难免会造成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且对于有心脏精神疾病患者就成为了检查禁忌,因而会影响到检查结果的准确率[3],如果通过其他措施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则检查结果也会相应更加精确,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信的参考。本实验提出对被检查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全方位精细护理,从而改善患者依从性以及检查满意度,提高检查治疗。现将实验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共8500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50人,男性共4487人,女性共4013人,其中观察组男性2244人,女性2008人,对照组男性2243人,女性2005人;平均年龄41±2.1岁,行核磁共振检查的部位包括:脑部MRI检查4038人,肝、胆、脾、肾、胃、胰MRI检查534人,子宫附件、前列腺MRI检查482人,膝关节MRI检查596人,椎体MRI检查1396人,其余部位检查1454人,排除其他影响因素,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检查部位等方面具有可比性,结果可靠。
针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行MRI检查前:护士及检查医生需对患者进行一般信息核实,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相关疾病,并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患者一般情况可承受核磁共振检查强度,排除安装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以及体内有神经刺激器、微量输液泵、铁磁性物体等的患者,指导患者脱下身上携带的金属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并再次与家人进行基本信息核对。
(2)部分专科核磁共振检查如肝、肾、脾等要求患者空腹状态下进行,需确保患者情况符合MRI检查部位特殊要求,检查过程中保证患者平静呼吸或屏气,对于年龄过小或过大患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腹带固定,减少患者腹式呼吸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而对于行膀胱核磁检查的患者,需指导患者进行检查前充分饮水充盈膀胱,检查医生再次检查后方可行MRI检查。
(3)MRI一般检查时间较长,检查室外容易出现患者家属拥堵现象,造成检查效率更加下降,同时加重患者及其家属焦虑情绪,也不利于急诊患者的危急诊断,因而应由相关人员定期对检查室外人员进行清理,保证候诊地的安静清洁,而检查室内更是要严格保证环境的安静整洁,维持检查室温在22~25℃左右,湿度在65%左右,检查室内光线不可过量。
(4)对于需要进一步确定病变存在的患者,需要加用钆剂进行MRI增强扫描,静脉给药并要求在半小时内进行MRI诊断,要求护师一次注射穿刺成功,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观察组患者行规范的全方位护理,除常规护理措施外,还有主要包括:
(1)检查前护理:检查前医护人员准确掌握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疾病情况,再次核查患者身份及与病人家属核对相关资料。告知患者应注意问题:如告知患者所需检查时间、扫描时机器会发出较大的噪声;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对于特殊部位检查嘱患者及家属按照检查要求进行,对于特殊患者如儿童及危重病患者、轻度幽闭恐惧症等患者,家属、护理人员及检测医师应进行专门护理及陪护。
(2)检查中护理:因检查时间较长且检查环境的特殊化,要求全方位护理需医护人员或家属全程陪护,尽量减少患者的焦虑不安、恐惧等情绪,鼓励患者配合检查,指导患者按照检查要求进行体位姿势配合,同时积极发现患者心理情绪变化情况并进行疏导。
(3)检查后护理:医护人员需保证患者家属正确拿到检查结果,不对检查结果发表非官方言论影响科室对检查结果的专业判断,再次核查检查报告及图像的正确性及积极留档以备后期患者进一步检查及复查的需要,对于病情复杂患者需积极另外联系主治医生进行结果通知,尽早根据患者检查结果改进治疗手段及后期预后策略。
(4)心理护理:对患者行MRI检查前应对患者进行简单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检查配合度,告知患者及家属核磁共振的基本检查流程,检查环境及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备检查时患者因在陌生环境遭遇情况而引发的恐惧感,影响检查结果。同时在注射造影剂行增强扫描时要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情况发生。
在检查时除需有人员全程陪同同步观察处理患者状况之外,检查室内还需配备一定的音响设备,检查医生在检查室外可根据患者检查情况与被检查者进行沟通,同时可在检查室内播放一定的音乐消除被检查者的紧张情绪,辅助检查的顺利进行。当检查结果确认后需向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怀疑结果较为不好时应及时与患者主治医师进行交流,给患者做下一定的心理准备[4]。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检查配合率、满意度和检查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 两组对象实验结果对比[%(n/m)]
观察组患者检查配合率为91.1%(3870/4250),满意度为82.8%(3519/4250),检查准确度为97.1%(4128/4250);对照组患者检查配合率为77.2%(3208/4250),满意度为82.3%(3497/4250),检查准确率为89.4%(3801/4250),两组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近年来核磁共振检查的兴起使得目前临床上对其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化,其安全可靠性已经得到医学界认可,对其的进一步研究始终是影像学检查的研究热点。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使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产生信号并经过进一步处理形成成像,氢原子在其中可以被认为是微小的磁铁,当对氢原子施加强磁场时,质子的磁场就会跟随强磁场改变,当质子受到无限电脉冲的激发时,就会产生共振现象,氢原子受到激发产生射频信号释放能量,再被扫描仪上的接收线圈接收[5]。因此身体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及接收信号,经过处理后就会形成一幅人体图像。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比,核磁共振对于组织的分辨率更高,成像图像更为清晰,可以做到多方位成像,且没有放射性不会产生畸变,因而在患者的疾病诊断中发挥着不可取缔的重要作用[6]。
对于普通的核磁共振成像来说,没有较大的副作用,但临床上对于一些精细或难以成像部位需要采用增强扫描,患者需要注入一定的造影剂,意味着患者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并发症,同时MRI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成像时间过长,检查室环境过于压抑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影响检查结果,同时也会有降低成像清晰度的可能[7]。
因此本实验探讨针对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进行全方位科学护理措施,包括行MRI检查前,护士及检查医生需对患者进行一般信息核实,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相关疾病,并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检查,对于特殊部位检查嘱患者及家属按照检查要求进行,对于特殊患者如儿童及危重病患者,家属、护理人员及检测医师应进行专门护理及陪护;由相关人员定期对检查室外人员进行清理,保证候诊地的安静清洁,维持检查室温在22~25℃左右,湿度在65%左右,检查室内光线不可过量;医护人员或家属全程陪护,尽量减少患者的焦虑、恐惧等情绪,鼓励患者配合检查,指导患者按照检查要求进行体位姿势配合,同时积极发现患者心理情绪变化情况并进行疏导;对于需要进一步确定病变存在的患者,需要加用钆剂进行MRI增强扫描,静脉给药并要求在半小时内进行MRI诊断,要求护师一次注射穿刺成功;对于病情复杂患者需积极另外联系主治医生进行结果通知,尽早根据患者检查结果改进治疗手段及后期预后等护理手段[8]。
实验结果示,相较于行一般常规护理的检查患者,行规范化全方位护理的患者会有更好的患者满意度及检查配合度,从而达到更大的检查正确率,提高MRI的运用普及化。
因此,通过全方位护理的措施,可以达到有效提高核磁共振检查患者的配合度,提高检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