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弹性成像检测颈动脉易损斑块对脑卒中的价值研究
2020-02-06刘美蓉迟庆胜徐厚梅
刘美蓉,迟庆胜,茹 翱,徐厚梅
(1日照市中医医院超声科 山东 日照 276800)(2日照市中医医院超声科麻醉科 山东 日照 276800)(3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浙江 湖州 313000)
脑卒中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不稳定脱落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临床上,如何对不稳定斑块进行早期识别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预防由于斑块脱落引起脑卒中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通过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拟进行CEA的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测评估,找出不同斑块间的应变差异,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弹性成像的应变率比值与脂质核心大小的相关性,并找到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易损斑块的截断值,有望为临床发现易损斑块提供一种新的可靠方法,进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入住我院60例拟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CEA手术适应症。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9.93±10.41)岁。
表1 三组间各检查测量指标的比较(±s)
表1 三组间各检查测量指标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斑块厚度(mm) 管腔狭窄率(%) Vmax(m/s) 弹性评分 应变率比值 脂质核心大小(%)A组 16 3.59±0.45 66.56±5.45 2.98±0.53 1.25±0.44 1.76±0.27 43.00±6.39 B组 26 3.62±0.49 70.38±8.77 3.02±0.54 2.23±0.42 6.60±0.47 32.84±8.76 C组 18 3.49±0.60 72.38±9.21 3.03±0.52 3.83±0.38 20.00±6.66 15.66±2.30 t-0.357 2.210 0.043 165.484 118.011 71.679 P-0.702 0.119 0.958 0.000 0.000 0.000
1.2 仪器与方法
(1)采用HITACH(二郎神)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6~13MHz,该仪器配置有实时弹性成像功能。
(2)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记录预行CEA手术处颈动脉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率、斑块处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根据斑块的二维灰阶图进行分组:斑块为低回声,或不均匀中、低回声定义为脂质型斑块组(A组);斑块内由低、中、强回声混杂定义为混合型斑块组(B组);斑块为中等或偏高均质回声则定义为均质型斑块组(C组)。
(3)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弹性成像检查,在二维灰阶图像清晰显示斑块区域,进入弹性成像模式,将探头做微小振动,超声仪显示屏左上角的数字指示3~4说明力度比较合适,取样框就代表ROI,选取颈动脉斑块为A区,A区包括全部斑块,ROIA表示A区的应变值,在血管旁选取与A区同等面积的正常肌肉组织定义为B区,ROIB表示其应变值,算出的B/A值即应变率比值,这个比值越大,就说明斑块的硬度越大。每一个斑块要测量三次,最后取其平均值。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弹性评分,采用5分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标准:1分:斑块显示绿色;2分:斑块绿色与蓝色混杂,以绿色为主;3分:斑块蓝绿相间;4分:斑块以蓝色为主,周边可见少许绿色;5分:整个斑块基本上全是蓝色区域。
(4)病理学检查:斑块标本用10%福尔马林浸泡固定,24h后取出,常规脱水石腊包埋制成4μm厚连续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HE染色。脂质核心的大小以细胞外脂质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表示,每个切片选取三处作为测量区,取平均值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0×,均在相同条件下测量。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指标经正态分布及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多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斑块的应变率比值与脂质核心大小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记录B/A检测易损斑块的曲线下面积,根据不同界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确定诊断截断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根据斑块的二维灰阶图进行分组:脂质型斑块组(A组,n=16);混合型斑块组(B组,n=26);均质型斑块组(C组,n=18)。三组斑块间颈动脉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率、斑块处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三组斑块进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A组弹性评分为(1.25±0.44);B组评分为(2.23±0.42);C组评分为(3.83±0.38),三组斑块间弹性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A比值为(1.76±0.27),B组B/A比值为(6.60±0.47),C组B/A比值为(20.00±6.66),三组斑块B/A比值逐渐增大,三组斑块间B/A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病理结果显示A组脂质核心大小为(43.00±6.39),B组脂质核心大小为(32.84±8.76),C组脂质核心大小为(15.66±2.30),三组斑块间的脂质核心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将斑块的B/A比值与脂质核心大小建立一元直线回归方程,回归系数为-0.764,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1。
表2 应变率比值与脂质核心大小的直线回归分析
2.5 根据病理结果将脂质核心大小>40%且具有薄纤维帽斑块定义为易损斑块组,对斑块进行ROC分析,得出B/A检测易损斑块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以B/A<7.6,检测易损斑块的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72.2%。详见图2。
3 讨论
脑卒中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1]。近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不稳定脱落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2-3]。因此在临床上,检测不稳定斑块的目的是为了早期检出高危患者,对心脑血管事件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易损斑块是指易发生出血、溃疡、破裂,导致心脑血管栓塞的斑块,其病理特征主要是活动性炎症,大量巨噬细胞聚集,大的脂质核心,薄而不均匀的纤维帽,斑块内出血及新生血管形成等[4]。富含脂质坏死核心的颈动脉斑块,可以作为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5]。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它能够估测被测组织的硬度。弹性成像参数的差异主要由于斑块内成分不同,各成分在同一外力作用下变形程度不一致,低回声斑块受挤压变形扭曲明显,强回声斑块受压变形不明显,前者变形能力高于后者,这是软斑块容易破裂的原因之一。国内有研究结果[6-7]显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能检测血管壁弹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但尚未普及临床。利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8-9]对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尚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
本研究发现:三组斑块间颈动脉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率、斑块处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三组斑块间弹性评分、应变率比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优于常规超声测量,可以获得关于动脉斑块的生物力学方面的参数,可对斑块的稳定性作出评估。这与国内方占军等[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刘凤菊等[11]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诊断易损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较高,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创新,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弹性成像的应变率比值与脂质核心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找到应变率比值诊断易损斑块的截断值,有望为临床发现易损斑块提供一种新的可靠方法,进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综上所述,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的、定量检查手段,能够评价斑块稳定性,这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