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和腹部立位平片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分析
2020-02-06沈俊春
沈俊春
(湖北黄石市第四医院 湖北 黄石 435000)
胃肠道穿孔属于临床多发的急腹症之一,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需要立即实施手术治疗,确保临床诊断准确性,对于制定手术方法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诊断胃肠道穿孔的重要的根据为急性腹痛以及腹腔游离气体[1]。伴随影像学技术的逐渐提高,诊断胃肠道穿孔的手段不断增加,为了分析多层螺旋CT与常规腹部X线平片在诊断胃肠道穿孔的效果,保证临床诊断准确性,有利于病人获得及时的救治,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胃肠道穿孔病人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包括1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为18.6~73.2岁,平均年龄(42.1±8.7)岁,体重为(53.2±6.4)kg,病程时间(7.3±1.7)h;实验组包括12例男性,8例女性,年龄为18.9~73.6岁,平均年龄(42.6±8.6)岁,体重为(53.4±6.2)kg,病程时间(7.2±1.8)h。通过对比所有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时间等,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腹部平片方式检查确诊,从两侧膈顶部到耻骨范围内。检查前病人不用肠道准备工作,不使用肠道对比剂[2]。
1.2.2 实验组 采取平片仪器日本富士Fujiflilm-Calneo、DR,CT仪器GE Optima-520 16排螺旋CT,300Ma、120KV、0.8秒一圈,扫描前,叮嘱病人用力吸气,屏气,在隔上大约2cm位置扫描到髂嵴上缘位置,必要时扩大扫描面积到耻骨联合下缘位置。收集完数据后,给予重建,将图像传到工作站,大部分状况下需用矢状、冠状多平面重建处理技术[3]。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的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的符合情况、误诊、漏诊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螺旋CT的实验组病人的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的符合率高于采取腹部平片的对照组,在误诊率、漏诊率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P<0.05);实验组病人的操作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存在临床对比价值(P<0.05),具体见表。
表 两组的诊断效果分析
3 讨论
胃肠道穿孔属于临床非常多发的一种急腹症,也会见于憩室炎症穿孔及恶性肿瘤,明确临床治疗计划以及选择手术方案中,对胃肠道穿孔的定位以及病因的诊断,发挥显著的临床意义,通过准确诊断能够有效的减少盲目性剖腹探查。需要立即实施手术治疗,确保临床诊断准确性,对于制定手术方法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诊断胃肠道穿孔的重要的根据为急性腹痛以及腹腔游离气体。多层螺旋CT影像学技术具备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将腹部立位各组织结构重叠的限度能够明显的消除,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腹腔积气阳性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胃肠道壁连续性中断、腹腔积液、肠脂肪间隙模糊等给予直接监测,通过这些征象对胃肠道穿孔进行直接或间接地定位并诊断病因,和腹部立位平片相比具有显著较高的诊断意义[4]。该报告结果显示: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的实验组病人的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的符合率显著大于开展腹部立位平片检查的对照组,实验组的诊断时间、误诊率、漏诊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腹部立位平片的对照组,实验组的临床效果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P<0.05。证实了在胃肠道穿孔疾病的术前诊断中,和腹部立位平片比较,多层螺旋CT影像学技术存在明显的优越性。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扫描检查效率及准确程度,且不会对机体造成一定损伤。
总的来说,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临床效果优于腹部立位平片,可以显著的升高病人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有效的减少误诊率及漏诊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