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

2020-02-04丁艳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

丁艳

摘   要: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抗疫精神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和新手段,开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思想政治课要经受时代的考验,教学方式变化但教学质量不变,通过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传递抗击疫情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关键词: 抗疫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媒体

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没有强大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没有顽强的意志,一个民族永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承继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根植于近代的求索抗争史,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家园。2020年中国战“疫”彰显了伟大的中国精神,抗疫精神成为中国精神最亮丽的精神底色。

一、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

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当生死考验的时候,当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有人不怕牺牲,有人挺身而出,有人舍生忘死。纵观历史,每逢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从来不缺英雄楷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階段,涌现了许多迎险而上、逆流而上、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壮举,中国战“疫”彰显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体现了哪些中国精神呢?

(一)“壮丽逆行、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抗疫精神”深植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在中国文化中,“家”与“国”是一个范畴。“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深情厚爱。几千年来,忠诚、爱国一直是中华儿女的深厚思想情感与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灵魂,构成了悠久而丰厚的中华美德。习近平指出:“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1]“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严峻形势,一个个白衣战士、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战士、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等迎难而上,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有一批英雄签下了请战书“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他们愿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方式,守护人民平安、守护中国平安。他们冲锋在前,英雄无畏,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一封封滚烫的请战书,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战“疫”日记,英雄们用“逆行”的脚步诠释了“家国天下”的慷慨大义,奏响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二)“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越挫越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2]“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能在一次次磨难中破茧成蝶,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精气神。回望这场疫情,新增确诊数例从几十、几百、几千甚至上万递增到持续递减的确诊病例,数字的反转变化背后,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用行动展现淬炼成钢的过硬党性;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壮丽逆行,彰显了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庄严承诺;人民解放军战士们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彰显了人民守护神的政治担当;广大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彰显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的使命担当……在战“疫”过程中,中国人民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深入骨髓、相生相随,成为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基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经历风云怎能见彩虹”“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托起了这个伟大国家的崛起。

(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团结精神。在重大灾难面前,任何个体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攻坚克难。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历经磨难,面临种种挑战,正是在这种磨难和挑战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面对严峻考验,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组织到个人,14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筑建起保卫家园、抗击疫情的人民防线。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助力全国抗击疫情,各种医疗物质、生活物资源源不断送往湖北。广大普通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持少出门、不聚集、勤洗手、戴口罩,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主动配合疫情防控措施,人民群众过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素养构建了一道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人民防线。疫情无情人有情,人民群众相扶相持,团结一心,汇聚成疫情防控线上最强大的力量。我们14亿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全国各族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伟大团结精神。只要大家心连心,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支援,那么再难的坎都能迈过去。

(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抗疫斗争靠的不仅是勇气,更重要的是科学。回顾人类历史,是一部与瘟疫斗争的历史。曾经,面对“瘟神”,人类是那样软弱无力。然而,自从掌握了现代科学的武器,人类摆脱了对瘟疫的恐惧与无助,用科学的力量驱逐愚昧,征服病魔。新冠疫情防控与非典防疫不同的是,大量的高科技手段运用于抗疫“战场”,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助手”。中国科学家仅用7天就完成毒株分离工作,并于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共同抗疫提供科学的研究基础。疫情暴发初期,面对疫情形成的纷乱局势,各级政府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开展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流动溯源、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追踪和人员排查分析等,有利于快速有效地监控疫情,精准识别,防止疫情扩散,提高抗疫效率。比如,从第一时间摸排流动人口情况,到各地陆续推出的“健康码”,到企业复工复产的数据填报,疫情防控是大数据普及运用的试验场。因此,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科学监控、科学决策、科学布防、科学救治、科学复工复产复学都必须尊重科学、尊重真理。可以说,离开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我们是不可能取得抗疫胜利的。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抗疫过程中传承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能够一次又一次战胜病魔的力量源泉。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正是在各种疫情抗击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坚韧不拔、攻坚克难、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精神感召下,中国人民才一次又一次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战“疫”精神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沉淀,写进中国人民的基因与血液里,成为抗击疫情的坚强力量,成为我们一次次创造奇迹的“精神密码”。

二、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

(一)挖掘抗疫精神经典教学案例,活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抗疫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精神价值分别融入基础课、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三门课程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把抗疫精神融入中国精神,讲清楚抗疫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交上抗疫大考的“青春答卷”。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鮮活的教育素材,充分挖掘抗疫精神的现实案例和教育题材,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打赢疫情阻击战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战胜疫情的制度优势,通过疫情阻击战,讲清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战胜疫情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病毒没有国界,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突如其来、更直观的方式,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紧密相连。唯有团结合作,携手应对,人类才能最终战胜疫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单边主义、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有新的表现,正视并解决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更需要当代大学生认清形势,培养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力量。

(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中国抗疫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疫情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线上教学是常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而且必须掌握新媒体技术,熟悉新媒体教学平台。首先,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网上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应熟悉直播平台,认真备课发挥网络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优势,避免线上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探索适合学院特色的“思政课程的网络育人平台”,比如超星学习通、云班课、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辅助网络教学平台,反复打磨网络精品课,使教师在磨课中收获、在研讨中进步、在历练中成长。高职思政课是全方位的育人,除了主渠道思政课以外,更要发挥全方位思政网络育人。教师要通过新媒体技术,整合网络资源,开通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把抗疫精神的教学案例、网络视频等通过平台及时有效地推送给学生,强化疫情防控的思想教育引导,为学生补充思想政治营养。三是思政课要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画出育人同心圆。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通过社会教育、生活教育,通过这一次抗疫,我们可邀请抗疫英雄现身说法、理论大家宣讲理论、抗疫普通群众走进课堂,使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四是坚持趣味性和理论性相结合。教无定法,丰富教学手段,比如英雄现身说法、抗疫歌曲演唱、辩论赛,专题讨论、小品、经典朗诵、手抄报、微视频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胸怀“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赢疫情阻击战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剪影,这场疫情给每一个人都出了一道现实考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交出满意的“青春答卷”。搏击风浪成就辉煌,艰难困苦成就伟业。思想政治课要经受时代的考验,教学方式变化但教学质量不变,通过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传递抗击疫情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30.

[2]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02).

[3]陈万球,欧彦宏.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让思政课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N].湖南日报,2020-04-30(05).

[4]胡涵锦.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3):63-68.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