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2020-06-01杨华

人民论坛 2020年14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基层组织基层干部

杨华

2020年是我国全面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虽然疫情对全面脱贫攻坚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是只要我们秉持和发挥抗疫精神,充分激活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调动农村各个群体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够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要发挥基层组织的责任担当精神

村社区是基层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没有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精神,很难将防控工作做精做实做细。全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必须取胜的恶战,乡村两级组织是战斗在一线的主体,同样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责任担当精神。

一是作为组织者的精神。在疫情防控中,基层组织发挥了组织者的精神,对辖区内人力物力等进行了充分的动员,实现了群防群控,弥补了人防、物防、技防的不足。基层疫情防控经验显示,分散的群众没有力量,很可能会成为防控的薄弱环节,但他们一旦被组织起来,共同参与防控,就会有共同的利益和情感体验,他们的觉悟、认识、境界和一致行动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防控工作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光靠基层干部的力量和政府的资源,难以保质保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基层干部必须发挥抗疫中组织动员群众的精神,将农村各方力量都动员起来。要将贫困农户组织发动起来,让他们成为脱贫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内在脱贫动力。要将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户组织动员起来,将他们的人力、物力、智力、信息、市场等资源投入到脱贫工作中来。要将农村各种积极力量和普通群众都调动起来,在脱贫攻坚中贡献不同的智慧。

二是作为推动者的精神。在疫情防控中,推动群众自我隔离、避免聚集是基层干部的重要工作,同时他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做好群众的宣传、说服和劝阻工作。推动者的精神实质上就是做细致的群众工作的精神。群众工作做不细,群众就不会理解、支持和参与基层防控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关键是要推动贫困户走出家门到城市、到工业领域去解决贫困问题。这是因为当前中西部地区大部分贫困户不是家里没有劳动力,而是劳动力没有被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起来,从而造成了劳动力闲置与家庭贫困的悖论现象。同时,农村就业机会较少、农业领域利润稀薄,贫困户无法在农村获得较为充分的就业,又难以通过务农来摆脱贫困。因此,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工作是要推动贫困户进城就业、进厂务工。而对于习惯于待在农村的贫困户来说,要让他们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基层干部做大量细致而耐心的工作。

三是作为办事员的精神。疫情防控不是一村一社区的事情,需要有“一盘棋”思想,基层干部首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一系列防控任务。否则一个村、一个社区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全局防控。所以,基层干部要有办事员的精神,对标做好防控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基层干部也必须发扬办事员精神,首先将脱贫攻坚的规定动作完成好,再进行创造性工作。

四是作为服务生的精神。基层疫情防控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为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比如给居民购物、买药、拿快递、发放爱心菜等。群众的需求具有细小琐碎、多样化、异质性、变化性等特点,无法采取流程化、一站式服务模式,有时还需要一对一地提供服务。这必然会增加基层干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而如果服务不到位,隔离在家的群众还会有意见,有的甚至会投诉基层干部或诉诸网络媒体,从而产生不良影响。此时就需要基层干部有服务生的精神,既要精确地掌握群众的不同需求,也要想方设法地给予满足,群众不理解还要做解释工作,疏通群众情绪。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基层干部也要把自己当做服务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耐心细致地为贫困群众提供服务,包括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生活服务、生产服务、社交服务等。

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创造精神

全面脱贫攻坚工作也不仅仅是基层组织一方的事情,还是贫困群众的分内之事。组织起来的群众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参与抗疫,一是参与志愿者服务,为抗疫提供人力和智力资源;二是提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捐助;三是跟踪观察抗疫实践,为疫情防控献计献策;四是听从指挥宅在家里。最后一种是绝大多数群众采取的抗疫方式,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方式,凸显了群众在抗疫中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基层组织要将贫困群众充分组织发动起来,发挥他们在抗疫中的主体创造精神,激发他们内在脱贫动力。

一是主體性。贫困户的主体性,是指贫困户在脱贫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和地位。首先是要让贫困群众自觉意识到,他们是脱贫攻坚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实现自我脱贫是他们自身的责任。当前精准扶贫领域,由于有些贫困户没有被组织动员起来,存在脱贫是基层组织的任务而不是自身责任的错误认识,因此“等靠要”思想严重。贫困户只有意识到了自身脱贫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是要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许多贫困户对自身的贫困缺乏认识,要么得过且过的意识较强,要么对自己脱贫信心不足,脱贫的内在动力没有充分激发起来。最后是要调动贫困户自身的力量实现脱贫。脱贫攻坚不是通过给钱、给物就能实现的,更不能靠“施舍”来达到表面的脱贫,而是要调动贫困户自身的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中来。贫困户最大的力量是他们的劳动力,因而要动员他们主动投入到务工和务农当中来,通过劳动创造来摆脱贫困。

二是主动性。贫困户一旦有了主体性后,即便没有基层组织耳提面命式地督促推动,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脱贫实践中来。贫困群众的主动性表现为,一方面充分调动家庭劳动力投入劳动创造活动。有些贫困户家庭虽有壮劳动力,但怕苦怕累,存在酗酒、睡懒觉、打牌赌博等现象。许多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主要是因为文化因素而致贫,表现为家庭发展动力不足,村寨内部缺少竞争比较氛围,而导致一些壮劳动力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逛街、赶人情等方面。另一方面是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要主动地考虑家庭劳动力的状况,将不同的劳动力配置到不同的事务上来,使家庭劳动力的效率效益更高。

三是创造性。基层群众根据村社区实际创造了许多防控疫情和服务群众的措施,有效地将村社区打造成疫情防控的战斗堡垒。贫困群众是创造的主体,但是离不开基层组织的鼓励、激发和协助。在扶贫攻坚中要发挥贫困户的创造性,指的是要激发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和当地工农业发展实际,创造不同的就业形式,实现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比如,有的贫困群众要照顾老小,就可以在本地工农商领域就业;有的贫困户有手艺,就将这些特长发挥出来;有的贫困户做本地特产比较在行,就将该优势发挥出来;等等。

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要发挥社会力量的团结互助精神

由于社会力量的优势是有资源有热情,缺点是分散的、自发的,不知道如何发挥效用,因而难以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甚至自发社会力量的抗疫行为还可能与整体防控布局相冲突。因此,基层组织在防控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将社会力量组织动员起来,形成合力,有组织有秩序地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更好地发挥抗疫的整体效果。被组织动员起来的社会力量在抗议中激活和升华了浓烈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比如,党员、退伍军人志愿者冲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包括值守卡点、运送病人、清洁消杀、购物买药等;村社区热心人士捐款捐物,或在微信群讲公道话、宣传正能量等;小区物业、业委会协助完成社区防控任务等。抗疫中群众体现出来的这些精神品质,也可以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出来,以更好地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来。

一是要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村社共同体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越彰显,贫困户在其中获得其他农户的帮助和支持就越多,说明该村社共同体的益贫能力越强。贫困户是村里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生产、社会交往等方面都需要得到其他村民的支持,以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提高抗贫能力。贫困户缺乏的生产资料,可以通过村民间的生产互助形式来获得。贫困户在加强村民交互关系中可以得到交往需求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不被村庄主流生活所边缘化和孤立化。融入村庄生活的贫困户也可以在劳动力供给上给予其他村民以帮助,并在帮助他人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是要发挥八方支援的精神品质。基层组织要充分动员农村的各类资源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在外工作人员提供各种务工信息,给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发动有条件的农户给贫困户家庭、小孩捐款捐物;组织有技术的群体对贫困户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等等。八方力量与贫困群众由于处在不同的阶层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之中,较少有交集,这就阻碍了八方力量的资源供给与贫困群众的脱贫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基层组织应该成为它们之间关系联结的桥梁和纽带。

三是要发挥“传帮带”的精神品质。农村先富群体掌握了市场、技术、资金、经验、社会关系等资源,他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将贫困户带动起来,形成“传帮带”的社会风气。比如,某种植精致果品的种植大户在自己获得成功之后,带动村里贫困户种植相关果品,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因此,基层组织扮演的是组织动员的角色,既做先富群体的宣传发动工作,也做贫困户的组织动员工作,让他们有跟着先富群体干事创业的动力和信心。

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要发挥干部群众的攻坚克难精神

此次疫情来势迅猛,传染性较强,给防控力量薄弱的基层组织带来较大的困难。然而,即便是最严重的武汉地区,在经历了初期短暂的混乱无措之后很快调整状态,组织发动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攻坚克难的精神,一步步取得抗疫的勝利。在全面脱贫攻坚最后一年里,受疫情的负面影响,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但是只要发挥抗疫中的攻坚克难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一是迎难而上的精神。基层干部群众都很清楚,脱贫攻坚是一场硬战,不可能轻轻松松获得胜利。在硬战面前,不能存任何侥幸心理,也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硬着头皮迎难而上。脱贫攻坚有以下硬战要打,其一是产业发展的硬战。要视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选择不同的扶贫产业。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特色农业扶贫产业和旅游产业,多数地区则要把握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吸纳更多本地就业。其二是劳动力入市的硬战。推动贫困家庭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是脱贫攻坚最简便易行、最长效的措施,但是也是脱贫攻坚的最大困难所在。这需要基层干部反复上门做工作,敢于碰硬钉子。其三是集体经济发展的硬战。有了集体经济,村集体才能根据村里的实际进行精准治理,才能对贫困户给予个性化的精准施策。如何培育和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是脱贫攻坚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是任劳任怨的精神。脱贫攻坚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些工作在短期内难以获得所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可能遇到一些群众阻力和负面评价。比如,有的贫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基层干部的脱贫攻坚工作,一些非贫困群众则可能认为扶贫政策不公平,会对基层干部有不满。这个时候,基层干部要有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精神,既要坚定脱贫攻坚的既定方针政策,又要做好不同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化解群众负面情绪,争取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是百尺竿头的精神。脱贫攻坚工作不能浅尝辄止,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脱贫攻坚不是“数字”脱贫、“指标”脱贫,也不是“贫困线”上的脱贫,而是有血有肉的贫困农户的脱贫,脱贫攻坚必须使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基本的抗贫能力,使贫困地区有持续的益贫能力。只有这样,反贫困才能建立真正的长效机制。

四是打持久战的精神。反贫困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反贫困不仅要预防返贫问题,还要在文化教育、市场化培育、家庭发展动力、现代价值观念上加大力度,这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基层干部有足够的韧性和耐力。比如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民缺乏成本—收益的核算意识,没有储蓄存钱的习惯,农民对于家庭经济利益的追求不强烈,不愿意舍弃舒适自在的生活外出务工,不习惯受企业工厂的约束,发了工资就大吃大喝。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除了自然条件恶劣之外,主要与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关,而文化因素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事。

【参考文献】

①贺雪峰:《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的制度绩效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责编/张忠华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基层组织基层干部
处理干群关系不能忽视基层干部之痛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
发挥好参政党基层组织的履职作用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如何理解党的基层组织任期“新规”
要严管更要厚爱
党的基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