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与实践

2020-01-21高进长胡云华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规划实践

高进长 胡云华

摘要:以四川省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简阳南冲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规划建设为案例,从园区选址、功能结构与分区、功能布局等方面分析川中丘陵区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规划,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规划;生态产业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20)04-0075-05

Planning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Industry Park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Taking the Nanchongyan Science &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of Water

andSoil Conservation in Jianyang, Sichuan as the Example

GAO Jinhang1, HU Yunhua2

(1.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611730, China; 2. The Third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 approved national ecological-industry park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t Nanchong weir in Jianyang City for example, the planning of the ecological-industry park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the hilly area of central Sichuan wa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te selection,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zoning, and functional layout.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ark.

Keywords:science &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lanning; ecological-industrial type; practice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集水土保持治理技术示范、科研试验、技术培训、教育宣传、生态产业培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在增强全社会水土流失忧患意识、展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06年水利部办公厅印发《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评定办法(试行)》以来[1],各地按照评定办法积极开展工作,到2017年全国已建成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120多个[2]。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将成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进行了研究[3-6],但从总体而言,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园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和完善的规划理论可依循[7]。科技示范园定位不准确,特色与创新不明显;园区科技研发能力薄弱,科技成果产出较低;科技园区规划不科学,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基于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征和治理状况,科学选定示范园区位置,确定功能结构及发展目标,合理划定功能分区,是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和建设的重点[8]。

川中丘陵区是长江上游人口稠密的农业区之一,也一直被认为是长江上游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之一[9],开展川中丘陵地区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对于当地提升水土保持科普示范能力,发展水土保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省第一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简阳南冲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为样本,分析川中丘陵地区典型的传统农业果园打造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案例,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选址、目标与定位、规划设计总体思路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相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 科技示范园区规划

1.1 科学选定园区地址的原则

科技园选址是关键。园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典型,科教资源丰富,科技支撑体系强,特色产业突出,参与主体力量强,参观人数有保障,构建以园养园的运行模式是建园的根本与优势[10]。水土保持科技园的具体选址,遵循指标原则如下:

1.1.1 地貌和水土流失特征突出

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评定办法(试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在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特征上需具有典型代表性。川中丘陵區是中国最典型的方山丘陵区,群丘林立,丘坡面积广大,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坡地尤其是坡耕地侵蚀是整个川中丘陵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11]。因此,在园区选址时,应选择典型丘陵地带,丘坡及丘坡耕地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土壤侵蚀(水蚀)突出。

1.1.2 产业基础良好

为了构建以园养园的运行模式,水土保持科技园,强调园区水土流失治理开发与当地产业的紧密结合,园区应有绿色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效益良好,带动就业能力强,能明显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基于产业基础良好的地区打造科技园,可提高科技园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同时有助于提升传统水土保持生态水平。

1.1.3 外在基础条件便利

园区面积宜在0.5 km2以上,具备完备、合法的土地手续,权属清晰,能够布设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各项设施。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基础,所在地方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视,群众对水土保持有积极性。应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位于主要城镇(如大中城市和县城)和交通干线附近,有利于发挥示范园区的社会宣传和示范推广效应。

1.2 明确功能结构及发展目标

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按主体功能不同分为综合防治型、科学研究型、科普教育型、生态产业型和特色展示型5种类型。对于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应因地制宜以发展园区水土保持生态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水土保持防治示范、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生态改善、科学研究和休闲观光等功能,打造集水保生态、产业开发、教育宣传、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示范园。力争在园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使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经济收入大幅提高,实现“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目标。

1.3 科学划定功能分区

园区功能分区清晰是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基础,根据园区已有的资源特色和区位特征,结合其他前期规划,科学划定功能分区,目的在于使园区功能分区齐全、清晰、合理,便于运行和管理,满足产业发展、水土保持科普示范、旅游食宿、应用推广等主要功能之间的均衡发展,为建设水土保持科普园产、学、游,体验一体化的综合性园区提供适宜的空间框架、用地和基础设施保障。

1.4 查漏補缺,细化功能布局

在划定功能分区基础上,应结合园区现有条件,从基础设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效益监测、水土流失过程演示、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展示、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及时查漏补缺,补齐短板,细化功能布局。为强化园区优势特色,避免功能相似重复建设的问题,在细化功能布局过程中,应注意对园区建设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与可挖掘文化潜力进行评价,拓展人文旅游、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特色功能。

2 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科技园规划实践

2.1 规划背景

四川省既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又是我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四川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之一,亟待建设一批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向广大民众普及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有效示范水土保持工作并提供科普水土保持科技平台。

2.2 园区选址

简阳南冲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位于四川省简阳市周家乡南冲堰村,以四川省天保果业有限公司晚白桃种植基地为基础进行规划建设,规划园区面积4.152km2,在具体选址时,考虑了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特征代表性、产业基础、交通客流等条件。

2.2.1 园区优势

1)地貌、土壤和水土流失特征具备典型性

园区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区腹地,园区地貌为四川盆地浅丘宽谷地貌,丘壑起伏,丘坡面积广大,土地利用以坡面果园和坡耕地为主,土壤为紫色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地貌、土壤和水土流失特征在川中丘陵区具有代表性。

2)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产业基地主要种植简阳晚白桃,已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建成核心园区1 km2,示范区6.667 km2。桃树种植历史长,群众极积性高,种植经验丰富,新技术吸收力强,经过多年的产业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生产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种植能手,这些人员将为园区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3)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

园区位于成都市简阳市,距离成都市主城区约30 km,汽车可直达园区,交通运输十分便捷,具有一定的客流基础。园区周边资源丰富,核心园区建有品种资源展示圃、苗木繁育圃和新技术集成示范园。

2.2.2 园区主要不足

1)缺乏水土保持科普设施

原晚白桃种植基地虽已建有品种资源展示圃、苗木繁育圃和新技术集成示范园,但在水土保持技术应用、水保科普展示、水保科学研究等方面缺乏相关基础设施。

2)原水土保持设施有待补充和修缮

项目示范区虽开展了部分水土流失治理,但原水保设施因缺乏维护,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地区尚未开展治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3)园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示范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例如缺乏必要的实验场所、标识标牌、垃圾处理系统等,餐饮、住宿、停车等各类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2.3 功能结构及发展目标

园区功能结构定位为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以晚白桃种植产业为核心,兼顾水土保持防治示范、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休闲观光等功能。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以晚白桃种植为主题,充分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和水保工程综合治理方法,将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与晚白桃种植产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有机结合,合理配置措施,突出水保治理系统化、产业发展特色化,以打造集水保生态、产业开发、教育宣传、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

2.4 园区功能分区规划

根据现有资源特色和区位特征,结合园区现有规划,将园区整体功能框架划分为核心区和功能扩展区组成2个一级区;在一级区基础内划分具体功能区,最终形成2级共11个功能分区,布局如图1所示。

2.4.1 核心区

核心区占地面积1.012 km2,其主要功能是: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型产业发展目标,合理配置措施,突出水保治理系统化和产业化。核心区分为晚白桃种植产业示范区、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展示区、科研观测与实验区、晚白桃种植开发试验区、滨河生态休闲产业示范区、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区、庭院水保示范区、交互体验及展示区等8个部分。

1)晚白桃种植产业示范区

将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与晚白桃种植产业进行合理结合,规范管理和维护,建设高标准的晚白桃品种选优园、母本园,打造晚白桃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样板。

2)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展示区

通过“坡改梯”工程和配套相应的坡面水系工程,在同一个坡面布设不同的治理设施,对适合于川中丘陵地区的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不同的植物组合和不同的坡改梯坡面治理模式进行集中展示。

3)科研观测与试验区

根据园区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该区域主要设置标准径流小区、泥沙含量与流量在线实时自动测量系统、气象监测站、实验室、苗木繁育圃、贮藏保鲜库等科研观测与试验平台与设施,为区域性的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提供数据支撑,为园区晚白桃培育及贮藏提供设施及设备。

4)晚白桃种植開发试验区

与科研机构合作,在该区域将晚白桃新品种的种植培育试验与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新技术与新方法与进行合理结合,研发省力化、高光效树形结构培养、桃树长枝修剪、液压施肥、果品质量安全、生态果园建设、机械化施肥、抗旱节水栽培、等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新技术。

5)滨河生态休闲产业示范区

沿园区重要的水源地——赤水河,打造亲水景观轴,沿河岸带建设人工生态湿地,打造园区生态滨河休闲绿色走廊,配套花卉种植、垂钓、茶歇等休闲产业,打造滨河生态休闲产业示范区。

6)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区

基于园区现有苗圃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充分利用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采用“立体种植”模式,发展立体生态型农业。

7)庭院水保示范区

基于园区内现有的农户庭院,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农村居住环境建设、发展庭院经济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庭院水土保持示范样板。

8)交互体验及展示区

主要包含游客服务区、水土保持科普广场、水土保持科普展馆、停车区、办公楼、餐饮服务楼等园区配套服务设施。

2.4.2 功能扩展区

功能扩展区以核心区为核心,向西、南、东侧辐射,总面积3.14 km2,功能主要为承担核心区技术示范、功能延伸、成果效益展示等功能,为晚白桃标准化种植、水保科技推广、现代农业示范、优良品种培育等服务的综合性区域。

1)晚白桃标准化种植区

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气候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核心区的技术优势,扩展核心区高品质晚白桃品种的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配套核心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引进、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建立优质、高效的桃产业园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

2)现代农业示范区

该区是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的区域,全面推广现代坡地生态经果林示范、农田保育示范、生态农业示范,将果业生产与商贸、休闲旅游观光、果品精深加工等二、三产业有效结合,利用成都、简阳两地的丰厚休闲文化底蕴,发展高优型、城郊型、生态型、观光型的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3)优良品种培育区

对该区进行生态修复,在坡面立地条件好的区域,建设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特色植物开发为基础,以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优良品种培育区。

2.5 园区功能布局规划

2.5.1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结合功能分区和自然地形,考虑通达性和便捷性,构建由区域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系统。

2.5.2 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园区主要通过在山顶封禁治理,在山间布设坡面水保工程,在山底开展河道清理和河岸带建设,构建一体化防治体系,使园区内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全部得到治理,形成完整、立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2.5.3 水土流失监测设施规划

园区水土流失监测设施主要有气象监测站、径流小区和泥沙自动监测系统等,为园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2.5.4 水土流失过程演示设施规划

以园区内径流小区、沉砂池、植物根箱等设施为基础,采用人工降雨或现场展示侵蚀痕迹等方式展现水土流失产生的过程。设置水土保持科普展馆,综合采用图文版面、视频投影、实体模型等声光电等手段,将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影响及水土流失治理技术与成效形象地展现在公众眼前。

2.5.5 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展示规划

在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展示区,通过与未治理区域对比的方式展现坡式梯田、石埂梯田、植物篱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治理效果。在水土保持产业示范区,以现场对照或展板的形式,分别展示园区在晚白桃种植、有机蔬菜和花卉种植、苗圃立体养殖、滨河生态休闲等产业方面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在园区庭院水土保持示范区,展示庭院水土保持在防治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方面的成效。

2.5.6 其他配套设施建设

在园区配套建设园区设置指引指示牌、科研与观测设施指示牌、典型水土保持措施解说牌、特色水保植物解说牌等导览系统及指示牌。配套“布地膜+水肥”一体化滴灌、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新能源照明系统等科技设备,提升园区的科技水平。

2.6 效益分析

2.6.1 经济效益

通过科技示范园的建设,通过其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将有利于保持和壮大当地桃特色产业优势,提高产品生态附加值,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园区建设之前每km2收入9千万元,建成后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鲜果销售和旅游观光收入,按每km2增收1千万元计算,就目前园区约0.6 km2土地而言,可实现年增收600万元以上。

2.6.2 生态效益

通过示范园的建设,园区植被覆盖度达到80%以上,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和重建,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良,生态景观显著改善,可发挥洁、净、美、绿的功能,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示范园及周边环境质量。

2.6.3 社会效益

通过示范园的建设,不仅可示范、带动简阳本地白桃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也可辐射带动周边桃产区产业发展,显著提升当地晚白桃生态品质,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并可作为科学试验和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培训和人才教育、科普教育和生态安全宣传的基地,成为川中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窗口。

3 结论

简阳南冲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在规划建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發展水土保持生态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水土保持防治示范、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生态改善、科学研究和休闲观光等功能。坚持以晚白桃种植为主题,将川中丘陵区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与晚白桃种植产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有机结合,成功建成了集晚白桃特色产业提升与水土保持科普示范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园。

根据园区基础和建设需求科学划定结构功能分区,四川简阳南冲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划分为核心区和功能扩展区两级11个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空间框架、基础设施保障。同时,对照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评定标准,强化优势特色,充分挖掘了其在晚白桃特色产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的优势特色,为川中丘陵区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评定办法》的通知[Z]. 北京:水利部办公厅,2016-12-15.

[2]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关于报送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及规划有关情况的通知[Z]. 北京:水利部水土保持司,2017-10-30.

[3]乔彦芬,姜德文,田玉柱. 综合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以北京市延庆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1):85-88.

[4]王远杰,宋晓明,李静华. 骆驼山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践与探索[J]. 现代农业科技,2007(24):227,229.

[5]杜慧娟. 河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7(7):34-37.

[6]张艳红. 浅谈我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功能及作用[J]. 地下水,2018,40(1):222-223.

[7]武艺,王农,谢颂华. 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建设现状与发展探索[J]. 中国水土保持,2012(12):65-67.

[8]许国平.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应当注重的几个问题[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0(2):23-24.

[9]张信宝,贺秀斌,文安邦,等.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泥沙来源的137Cs和210Pb双同位素法研究[J]. 科学通报,2004,49(15):1537-1541.

[10]袁芳,万云江,于少康,等. 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研究:以赣州清溪水保生态科技园为例[J]. 中国水土保持,2014(7):12-15.

[11]聂小军,苏艳艳.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2012,28(4):682-686.

猜你喜欢

规划实践
规划人生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