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以前广西竹枝词论略

2020-01-19叶官谋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竹枝词广西

叶官谋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何谓竹枝词?老一辈学者马稚青认为,“竹枝者,实真正之诗歌也,民间文学之大收获也。”[1]166那该如何界定竹枝词的范围呢?目前,学者们倾向于认为,“狭义的竹枝词,以诗题或词牌中有‘竹枝’为限,有的稍微放宽标准,小序或正文中有‘竹枝’二字亦可。不管怎么说,必须表明作家对作品的竹枝属性有明确的认同态度。”[2]本文正是以此为主要标准,再根据具体诗歌作品是否具有竹枝词常常包含的女子闺阁情怀、鲜明地方风土人情等内容来判定、统计民国以前狭义上的广西竹枝词数量。据此标准和要求,通过查阅《中华竹枝词全编(全七册)》《中华竹枝词(全六册合编)》《粤西诗载》《广西历代文献集成》《峤西诗钞》《粤西十四家诗钞》以及各市县志等书籍,对民国以前广西竹枝词的数量进行统计,得其总数为1 000首左右。具体到广西各地现存竹枝词数量,大致如下:桂林地区最多,约200首;其次是北海地区134首;随后依次是崇左地区113首;南宁地区76首;梧州地区63首;河池地区42首;贵港地区41首;来宾地区36首;玉林和柳州地区均为10余首;余下的百色、防城港、贺州、钦州等地区均不足10首。另外,有200余首内容不能确定属地。民国以前广西这些竹枝词,能较好地反映历代广西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以下是笔者的初步探索,希冀能为学者们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民国以前广西竹枝词的主要内容

概而言之,民国以前广西的竹枝词,按内容的份量和重要性而言依次为:反映广西百姓对山歌的酷爱,反映广西独特的山光水色和基本民俗与物产,反映广西的鬼神信仰与英雄崇拜,反映广西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反映广西妇女的勤劳持家,反映广西独特的礼数与穿着以及反映广西远古流传的结绳记事现象等。依次述论如下。

(一)反映广西百姓对山歌的酷爱

这是广西竹枝词最为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内容。广西世居民族无论男女老幼都酷爱山歌。“在壮族民间,很流行唱‘欢’(山歌)。人们不仅在逢年过节时唱,就是平时逢人遇事,也往往唱山歌以应答、抒情。”[3]103“凡农隙之日,每值圩期,即会歌聚饮于此。”[4]78“在生活的一切领域里,都无事不歌,往往以歌代言。”[5]48现存民国以前广西竹枝词中约有四分之一内容都与爱山歌、唱山歌、对山歌有关。如清代黄明懿编的《桂林杂咏》有云:“茅檐到处闻歌咏,贴水浮梁挽钓舟。”[6]487清代谭日为所作的《富川竹枝词》有云:“乱山无数费登寻,山色空濛日渐沉。樵唱一声何处起?始知身已近丛林。”[7]3130清代万端友所作的《百色竹枝词》有云:“踏歌连臂怀春女,不解邻船看煞人。”[7]3135对于百姓爱山歌唱山歌现象,古人还通过碑刻诗文作了记录,如《桂林石刻总集辑校》中便有“铙歌声里欢如沸”“牧唱樵歌,响振岩谷”等十多处较为生动地记载广西百姓为山歌着迷之实况。与我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广西百姓还以山歌对唱的方式传情择偶。擅长山歌者往往成为异性钟爱的对象。这就更加激发起自古以来广西百姓学唱山歌、唱好山歌的热情而使得山歌世代传承绵延不息。广西各地的歌圩亦随之兴起,为男女对唱山歌传情诉爱提供了天然场所。“(通过对唱山歌,)使男女间性意向的生物活动‘诗’化,这是十分令人愉快的事情,正因如此,‘歌’的恋爱形式被一代一代传承,经久不衰。”[8]“靖西旧州村中65 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有对歌求偶的经历,部分老人就是歌圩求偶成婚的。”[9]可以说,这是竹枝词所反映的广西各地不同于外省人最为鲜明的特点,山歌已成为广西百姓生活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也是广西山歌长盛不衰并被称为“歌海”的主要原因。

(二)展现广西独特的山光水色、罕见风物与基本民族习俗

广西绝佳的山光水色,在现存的竹枝词中有不少反映。如清代曾广钧编的《梧州竹枝词》有云:“山川清淑为佳丽,风月相逢得赏音。”[7]3125清代谭日为的《富川竹枝词》有云;“叠叠青山监嶂殊,歌来好句记髯苏。何当妙选丹青手,画出青山百叠图。”[7]3130窃以为,宋代王正功所撰并令人刊刻桂林石上的鹿鸣燕诗“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鲲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10]235也应当归入竹枝词类,因为其恰当地评价了广西的奇山秀水,对广西山水风景声名的传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此诗是最能凸显广西由于喀斯特地貌遍布而呈现出的独特山水风景之作,其对桂林山水作了最新最高最简洁易记的评价,给人以极深的印象,对此后广西竹枝词有关山水风景诗歌的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宋代之后广西许多地方都有专门描述并模仿王正功盛赞地方山水风景之诗,很可能都是受此石刻诗歌影响的结果。

关于广西物产,较具代表性的竹枝词不少,如清代黄誉编的《龙州竹枝词》有云:“水口船来半薯莨,交南难得好槟榔。相逢嬉笑相投赠,美满丹唇芦叶香。”[6]462清代赵荣正编的《龙津竹枝词》有云:“食中佳品让南方,蕉子菠萝次第香。已爱霜糖煎竹蔗,还夸雪面剥桄榔。”[6]463明代的文学家董传策更是以好奇的目光创作了反映广西多种颇具特色的物产组诗,包括《人面子》《奶头果》《九层皮》《水泡果》《枸橼》《寄橄榄》《观音蕉》[11]60-67等。综观众多竹枝词可知,在区内外文人的眼中,广西较为独特的物产有槟榔、菠萝、山蕉、野葡萄、竹蔗、桄榔、人面子、奶头果、九层皮、水泡果、枸橼、橄榄、观音蕉,等等。一些较为独特的物产尤其令区外的文人印象深刻,他们也因此作专诗为记,如长居广西的明代诗人桑悦作有物产诗《长命草》,其云:“龙城山中长命草,采采黄花颜色好。悬崖挂壁常发生,朝暮搬移不枯槁。岁寒独见柏与松,非时欲植难为功。争如此草出凡质,净洗尘土根虚空。世间物变无不有,杵地成羊树生酒。”关于长命草,《粤西诗载校注》云:“长命草,俗称不死草。”《华夷花木考》云:“不死草,广西柳州产。苴草如茅,高二三尺,食之多寿,故名。夏月采置几筵中,则蚊蝇不近,物亦不速腐。”[12]913此诗将广西中部特有的长生草的生长环境、生存能力以及独特功效和其所蕴涵的看透红尘而“悟空”的“本质”都叙写得活灵活现,让人对此草产生深刻印象。而撰写诸如此类诗歌的诗人事实上都无意中成为广西物产的“代言人”。

关于反映广西基本民族习俗的竹枝词,明代曹学佺之诗可作代表,如《桂林风谣十首》其一云:“楚越流皆仰,湘漓水自分。素节龙舟竞,冥搜鼠穴熏。水东街最盛,游女咽罗裙。”此诗叙写了桂林的几种风俗:举行龙舟赛、天黑熏鼠穴、妇女穿裙逛闹市等。关于赛龙舟风俗,邝露的《赤雅》中云:“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左右衣白数人。右麾白旗,左麾长袖,为郎当舞。中扮古今名将,各执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敌不返,兵胜则枭而悬之,铙歌合舞。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遇甲戌年为之。有司毫不敢言。”《广西通志》则云:“五月一日至五日,为龙舟竞渡之戏。”可知龙舟作用已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巡游水上敌情的应战之舟变成了比赛划船的较力之舟。此诗还叙写了人们较为罕见的广西人“天黑便找鼠穴熏”的习俗。关于此习俗,张师正的《倦游杂录》之《食物》篇中云:“岭南人好啖蛇,易其名曰茅鱓,草虫曰茅虾,鼠曰家鹿……皆常所食者。”可见夜幕降临之际,正是明代一些广西人搜寻“家鹿”的好时光。事实上,古代广西人食鼠,一为去禾害,一为增荤菜,实为一举两得。此习俗如今在广西一些偏远地方仍然存在。而妇女穿着罗裙上街,在明代似已成为广西人的一种时尚。据《广西通志》记载,广西之于妇女较为开明,不仅允许她们不缠小脚,而且还让她们参与各种重大活动。

在民俗中,广西的节庆风俗也值得我们关注。事实上,全国各地都有节庆习俗,一些习俗大同小异,以下仅述及竹枝词中反映以怀城地区为代表的相对特殊的广西节庆习俗(因该地处于广西中部偏南,节庆习俗具有广西代表性)的作品:一是“正月采青”,全词及其注云:“漫夸灯火闹元宵,乘兴频将女伴邀。采得青青菜盈把,一年清吉病全消。正月十五夜,各家妇女多有相约往园圃窃采青菜,煮熟团食,取一年清吉之兆,名曰‘采青’。园丁亦不能禁也。”[6]475如今此习俗在广西一些较为僻远的乡村依然传承着,只不过不再是窃取青菜,而是自由采摘罢了。此习俗显然体现了广西百姓对吉祥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其他地方的表达方式可谓迥然不同。二是“二月看炮”,全词及其注云:“二月春风乐事稠,社前箫鼓愿同酬。一声轰烈惊天地,侥幸何人得炮头。用竹篾织成炮,糊以花纸,大者高丈许,小者尺除,于二月社日鸣箫鼓向社坛酬愿,将炮燃放,预藏暗记于内,名曰‘炮头’。轰起时,争先接取,夺得者社首用箫鼓送往其家。来岁仍依像酬还。”[6]475时至今日,广西还有部分地区传承着这个习俗。广西北部一些地区对此类活动多命名为“花炮节”,而广西南部如宾阳县等地则将其命名为“炮龙节”。近些年来,宾阳县此项活动隆重热闹程度在国内外几乎无与伦比。值得指出的是,古代广西的抢花炮或炮龙节节庆习俗,已日渐演变成一种体育活动,其抢得“好运儿”的意义已退居其次。亦正因此,广西这项全国极为特殊的节庆活动才日益受到百姓的喜爱。三是“三月观会”,全词及其注云:“风风雨雨洗尘埃,讲是元君接舅来。赶赴明朝鸡酒会,新衫隔夜自安排。三月廿三为天后元君诞。前数日必有风雨,俗称‘天后接舅’。凡欲得儿女者,预先邀集女伴,或数十人,或十数人,或数人共一会。至诞期,用烧猪、果品、香烛等件迎神,而重用鸡蛋鸡酒,名‘鸡酒会’。以新得儿女者主之。城内外约百余会。年中赛会此最盛。”[6]475在今天看来,类此祈求天后降福赐予儿女为主题的盛会在广西已属罕见,似已演变发展成各地不时隆重举办的“百家宴”,成为广西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风俗。此习俗在广西的三江侗族、融水苗族、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颇受重视。遇有贵宾到来,当地大多举行“百家宴”,较好地体现了广西民族的热情好客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四是“九月开缸”,全词及其注云:“秋风吹老菊花黄,染布争开蓝靛缸。夜半天空人语寂,声声砧杵月中撞。俗尚自染布。凡有靛缸者,于寒露节后开染。染后用木杵捣之,无分日夜。”[6]476此风习在明清时代的广西依然兴盛,反映了广西较强的自给自足能力。记录此种状况较具代表性的是清代莫震编的《忻城竹枝词》,词云:“七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邻鸡乍唱停机后,又听砧声杂臼声。”[13]显而易见,该竹枝词十分生动地记录了广西忻城壮族地区百姓为了生存而日夜劳作的艰苦生活,可谓具有诗史价值[14]。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制作已逐步被机器生产取代,人们购买能力的提升亦使得大部分人不再从事此业,该风习日渐成为广西人的历史记忆,但其所体现出的广西人民的自立自强精神则是永恒的。

此外,广西的餐饮习俗相对特别,在竹枝词中也有所反映。清代谢启昆所作的《桂林杂咏——校志书采古今土风作》有云:“干菌虾蟆味可尝,十年鱼鲊白花香。绿荷包饭圩初散,又趁邻灯补破裳。”[6]487清代钱楷的《邕江竹枝词》有云:“鲜烹蛤蚧动盈庖,金柿堆盘佐浊醪。不及邕州风味美,一年日日可持螯。”[6]490清代蒯嘉珍的《太平竹枝词》有云:“高烧红烛影初残,除夕人家馈岁盘。一例往来无别物,沙糕糖饼共糍团。”[6]458朝代未详的谢天枢所编的《龙水竹枝词》有云:“人人裹饭趁圩还,乱发低垂到鼻间。口嚼槟榔红唾血,夸侬历齿久成斑。”[6]461由此可见,广西一些地方较具特色的餐饮食物是干菌、虾蟆、鱼鲊、绿荷包饭、螯鱼、掺入沙糕糖饼的糍团(糍粑)等,大多是广西以外颇为罕见的,时常令外来人士好奇不已。另外,广西百姓在餐饮和待客方面,还自然地体现出了自身所具有的热情好客的秉性,此种为人习性也时常被外地人津津乐道。

(三)反映广西的鬼神信仰与英雄崇拜

反映英雄、神灵崇拜的竹枝词,较具代表性的有清代谢兰所编的《太平竹枝词》,词中有一首云:“巫觋偏能济病身,降坛班氏语频频。可嫌风俗流传惯,不问医生问鬼神。”该首词下有注云:“班氏即班氏夫人,曾助马援守边,百姓立庙祀之。”[6]458班氏为古代广西帮助马援征集粮食以征交趾的妇女英雄,被广西人民世代景仰,尊为榜样。除了崇拜以外,当地的百姓更将班氏神化,以为向她祈祷,便可消灾去除病害,并成为广西南部许多地区自远古时起便形成的一种习惯。清代陈涛的《西隆竹枝词》也反映出类似的思想,其词有云:“尚鬼遗风欲入魔,更惊神道怕严呵。不知羹献缘何典,屠狗家家祭伏波。”[6]465此竹枝词就反映出古代广西人民将伏波英雄马援敬为神灵,并杀狗以祭。由此可见,古代广西有崇尚勇武英雄的风俗,他们往往祭祀已逝的英雄并祷告,以求能达成自己的心愿。西隆地区此风俗直至清代还在延续,但今天除了依然存在的对英雄的景仰以外,杀狗祭祀的余风已基本消失。

反映出对天神和鬼魂纯粹的崇拜与祈祷的竹枝词也有一些,如谢天枢编的《龙水竹枝词》,其词中有云:“阗阗蛮鼓急西畴,短戟如林斗水头。五日偶逢天不雨,哭牵太牢到龙湫。”[6]461古代广西凡遇上久旱不雨情况,都习惯于向天神祈雨。如今在留存的广西石刻诗文中,还有祈雨祷文,如广西临桂的石刻《祈雨文》[15]113便是这种习俗的佐证。反映纯粹鬼魂崇拜的竹枝词代表作乃清代俞功懋的《合浦竹枝词》,其中有云:“逐鬼沿门唱土歌,也称年例会婆娑。斜阳春社村人散,岁岁枌榆醉客多。”[6]471在古代广西,逐鬼沿门唱土歌的习俗一直流传着,直至今日在一些僻远的乡村依然还保存着。类此逐鬼行傩的竹枝词还有朝代不明的林文变所编的《怀城竹枝词》,词云:“重阳城市各纷纷,钲鼓行傩到处闻。还是逐邪还祝社,礼成壶酒说桑枌”[6]477等等,这些浓厚的鬼魂信仰是古代广西僻远之处的人们对当时诸多现实困境无法解决而产生的,其对后人影响深远,需要今天的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予以完全剔除,篇幅所限,不作赘论。

(四)反映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

这也是广西相较其他地方而言不同的文化现象。反映此方面内容的竹枝词如清代黄观琼的《凤山竹枝词》,词中有云:“歌声低处笑声高,有女如云狎暮朝。不管郎心真铁石,我邦却有美郎桥。”[6]458全词体现出女方对男方的执着真情和大胆示爱的行为。又如清代黄焕中的《龙州竹枝词》有云:“晓向双溪泛小舟,双溪沙外水相连。郎声唤渡侬听惯,撒网相逢亦是缘。”“甘蔗船来洗马滩,招呼船上码头安。郎头侬尾分甘食,也将移时聚旧欢。”[6]462前一首体现了女方对男方由暗恋转为大胆表白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而后一首则表现了男女双方从自由认识开始慢慢发展成为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的美好经历。再如清代杨伦的《荔江竹枝词》有云:“银钗椎髻野花堆,一掬槟榔便作媒。坐夜相期新月满,闻郎山上唱歌来。”[6]480全词体现了民国以前广西人以山歌为信、以槟榔为媒的生活场景和普遍做法,展现了早在民国以前广西青年男女便向往自由恋爱生活的思想倾向和大胆示爱的行为。另外,清代杨怀震编的《永淳竹枝词》中的“郎行百里已愁侬,下止槎江上止邕。左右江分休更去,恐侬无处觅郎踪”[6]465,表达了痴情女大胆追求爱情的思想,其言词可谓赤裸裸。“清溪红映木棉花,常住溪头是妾家。几度花开人已老,教侬倍自惜年华”[6]465表达了自我怜惜和渴望尽早觅到心爱之人的思想感情,亦是毫无遮饰。清代陆以耕编的《迁江竹枝词》中的“城西南便采池莲,争插花枝笑拍肩。妹自高歌郎自和,今年肥大不论钱。”[6]467记录了青年男女一边采莲插花一边对唱表达爱意的生动场景。清代韦丰华编的《会阆竹枝词》中的“每因倾吐爱花情,抱颈连肩巧比声。唱到风流欢喜曲,娇娃春思一齐生”[6]468,于字里行间表达了因春思而引发情思,语言同样直露而不加掩饰。清代俞功懋编的《合浦竹枝词》中的“七里香连九里香,相思结子话情长。帘前一对春魂鸟,招得春回许见郎”[6]469,则体现了男女双方结成恋情之后,女方看到成双成对的鸟儿在自由嬉戏,不由自主地勾起其对男方的思念,表达了其无比希望能够在花香四溢的美好春天里见到心爱之人的深沉情愫。整首竹枝词字里行间的意思表达,可谓情思切切,性灵直露。此类竹枝词,较好地反映了广西青年男女大胆示爱,追求真爱的思想和行动,其中一些言行是广西以外其他许多地方所不能做到的。

(五)反映广西妇女的勤劳持家

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竹枝词如清代蒯嘉珍的《明江杂咏》,其中有云:“男惰女勤风俗成,妇多赤足便山行”[6]478。此首竹枝词佐证了在古代广西,妇女与男子在家中所承担的家务事较广西以外的其他许多地方有很大不同。在古代广西,妇女一直较为勤快,可谓是家中的半边天甚至顶梁柱。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广西广阔的田地里,我们不时看到犁田耙地的不是男性而是女性。正是这些女性以她们的勤劳质朴和智慧善良,诠释着女性应有的价值,展示出广西女性独特的精神风貌。民国以前竹枝词有关广西妇女勤劳持家的内容还有不少,如朝代未明的谢天枢所编的《龙水竹枝词》云:“女儿十五出前溪,头裹青荷两脚泥。逐队过欢歌婉转,茜花红布手中携。”[6]460全词体现了广西妇女较少拘束的日常生活,她们不仅不必如中原地带的妇女要裹上小脚,还时常在赤足进行辛勤劳动时高唱情歌。这些都是广西以外其他许多地方的妇女所难以想象的。可以说,“妇女的地位在家庭中也是较高的。”[16]112

(六)反映广西独特的礼数与穿着

反映广西独特礼仪,如清代邵淮编的《桂林竹枝词》,词中有云:“居人礼数宜敦朴,太古遗风似此乡。送得槟榔红颗颗,小姑已许嫁彭郎。”[6]484此竹枝词记述了古代广西以送红槟榔表达同意婚配的意思,体现了广西百姓的古朴和从简,不为难男方的良好婚配礼俗。再如清代王倩编的《蔗园竹枝》有云:“唱到蛮腔能合拍,便抛椰子换苹婆”[6]505。此实为表现古代广西男女投桃报李、情投意合的礼俗。再如清代蒯嘉珍所编的《太平竹枝词》有云:“嫁女婚男不出乡,两家门户要相当。较量猪肉槟榔礼,挑去挑来总不妨。”[6]457古代广西各地与其他地区一样,讲究门当户对,不同的是男女婚嫁不出本乡,具有浓重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心理,而且婚嫁聘礼大多为猪肉和槟榔,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

广西是多民族地区,因此百姓的穿着亦颇具特色。竹枝词中对民国以前广西百姓的穿着便有不少记录。如元明之际林弼编的《龙洲十首》有云:“峒丁峒妇皆高髻,白纻裁衫青布裙。客至柴门共深揖,一时男女竟谁分?”[6]461该竹枝词提到广西男性穿着与女子相类而难以分辨,令人颇感新奇。又如清代查慎行编的《桂江舟行口号》有云:“雾雨蒙蒙霁景稀,人编蕉叶作蓑衣。”[6]484不仅道出了广西人雨季常穿的独特蓑衣,也提示了芭蕉是广西颇为丰富的物产。再如清代蒋琦龄编的《桂林竹枝词》有云:“青帕蒙头携伴去,前村唱遍采茶歌。”[6]484用以蒙头的青帕是近代以前的广西女性佩戴的一个重要物件,不过自近代以来,以青帕蒙头的习惯便慢慢式微了。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竹枝词对于妇女的穿着是颇为关注的,留存数量亦较多。较具代表性的如清代赵有成编的《瑶壮竹枝词》,其中有云:“花簪高髻饰银珰,百折腰裙刺绣装。方领布衫长及腹,一双赤足吃槟榔。”[6]504瑶族的服装以花簪高髻饰银珰为主要特点,而壮族的服装,则以穿着腰裙刺绣服装为其重要特点。又如清代陈涛的《西隆竹枝词》有云:“长领衣衫尺五裁,帷裳百褶跣行来。淡黄台笠花簪鬓,一幅巾宽拂杏腮。”[6]465竹枝词将西隆妇女的“长领衣衫、百褶帷裳、淡黄台笠、花簪、巾帕”等独特穿戴仔细描绘下来,令人印象深刻。再如清代万端友的《百色竹枝词》有云:“圆领短衣白似银,青裙百褶裹腰身。踏歌连臂怀春女,不解邻船看煞人。”[7]3135此竹枝词将广西世居妇女“银白圆领短衣、百褶青裙”的独特穿着令邻船之人目不转睛的痴迷情景生动地记录了下来,成为以独特效果衬托出美好装束的典型一幕,颇为难得。广西人尤其是广西妇女的穿着,成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独具特色和不可或缺的部分。

(七)记录远古便已形成的刻木为信等风习

前已述及,广西地处僻远,故而文化相对较为落后。正因如此,远古广西在文化的传承发展方面也别具特色,刻木为信等成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现象。如清代张洲的《修仁杂咏》有云:“深林密箐古时村,刻木相约风土淳。雕琢未经槃瓠种,底须案牒费心神。”词有注云:“瑶人不识文字,刻木为信。”[6]481相类的竹枝词如清代何梦瑶的《桑江道中竹枝词》有云:“百唤千呼总不应,殊音异服未须憎。从来不解官文字,木刻犹能拟结绳。”词有注云:“壮俗刻木纪事,藏之家,虽久不忘也。”[6]489

类此竹枝词尚有数首,由此可知在古代广西,许多民族都有刻木为信的习俗,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能通过此种古老的方式将生活中的事件记录下来,以免遗忘。可以说,民国以前广西的竹枝词,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生动记录,证明了中国在远古时期就存在着与“结绳”颇为相类的通过“刻木”方式记载信息,以传承民族文化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广西多个民族留给国家尤为特殊的重要遗产之一。

二、民国以前广西竹枝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简而言之,民国以前广西竹枝词的主要特色为好用方言土语、好用双关语、好用诙谐幽默和温情语、好用常识性故事,叙述描写简洁且颇具画面感,等等。以下逐一简要述论。

(一)好用方言土语

如清代蒯嘉珍编的《太平竹枝词》有云:“除尽荒村磨豆腐,哽醪安枕免巡差。”[6]457其中的“哽醪”即壮语,为“喝酒”“饮酒”之意。同篇中“早起幞头忙哽口,赛神先杀小羊烹”[6]457中的“哽口”亦为壮语,意为“吃饭。” “分付密榴先晒谷,莫教内署火签催”[6]458中的“密榴”为“媳妇”之意。清代陈僩编的《东兰州竹枝词》中的“不知更向州民看,姑已白头蒙白须”[6]464,其中“姑”“蒙”是壮语,“姑”意为“我”,“蒙”意为“你”。清代谢兰编的《丽江竹枝词》中的“尚早已闻呼黑堵,猿啼虎啸夕阳多”[6]474中的“黑堵”为壮语,意为“关门”。清代马鼎梅编的《邕管竹枝词》有云“猛样不如古样馁,过眉扪鲊古家多”[6]492中的“猛”为壮语,意为“你”,“古”意为“我”,“馁”意为“美”,“过眉”意为“戒指”,“扪鲊”意指“发簪”。类此的竹枝词尚有一些,它们保存了古代壮族人民独特的语音与词汇,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壮语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材料。

(二)好用双关语

如清代黄焕中编的《海渊竹枝词》有云:“郎试吃头侬吃尾,分尝甘淡有谁知”[6]489,其在表面上是说男女共尝甘蔗之味,而事实上却写恋情男女共同生活后配合默契、相亲相爱的幸福滋味,可谓表达得恰到好处,令人拍案叫绝。又如清代钱楷编的《邕江竹枝词》有云:“归来莫似余甘子,相见无端熟又生”[6]490,表面上是说植物余甘子之特有属性表现,而实际上是说男女双方很可能会因为长久别离等种种原因,致使成为熟悉的陌生人。此处所用双关语亦是含蓄隽永,巧妙无比,令人叹为观止。清代黄体正编的《邕江竹枝词》有云:“只有鹧鸪山畔路,斜风细雨唤哥哥”[6]490,表面上是写叫唤之声所体现出的动物的孤独,实际上是表现离人之无限悲伤凄苦之情。其所要表达的双关含义之妥帖亦是无可挑剔的。再如清代何振新编的《龙舟竹枝》有云:“似说沿堤多野草,鸳鸯眠向此中多”[6]461,表面上写动物鸳鸯戏水,而实际上所要表达的是成群结队自由恋爱的男女和自由诉情的场所。此竹枝词之于男女恋情之既委婉又淋漓尽致的表达手法亦可谓高妙。类此双关语在广西竹枝词中尚有一些,篇幅所限故不多述。

(三)好用诙谐幽默和温情之语

诙谐幽默是广西竹枝词魅力之一。如清代黄焕中编的《龙州竹枝词》有云:“同风书院寓儒生,此日偏居大脚兵。此事异常真可笑,笳声混杂读书声。”[6]463如此首竹枝词中所云之“大脚兵”,颇具幽默意味,而“笳声”与“读书声”相杂,反映了当时活生生的现实,即在不得已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在战争的笳声与士人的读书声互相交汇的状态中去学习与生活,两种声响的交融令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略显沉重的诙谐氛围。清代蒙泉镜编的《凤山新正竹枝词》有云:“阿郎情愿供脂粉,未忍将卿两耳挪”[6]460,以诙谐幽默语体现了男方对女方的无限疼爱怜惜之情,在幽默诙谐之时还饱含着脉脉温情。此类用语在广西的竹枝词中不少,起到了激发兴趣和温暖受众的重大作用,令人读后感触良多,不忍释卷,可谓是广西以外其他地方尤为罕见和难以伦比的。

(四)好用常识性故事

如清代赵荣正编的《龙津竹枝词》有云:“到处讹传瘴疠乡,相沿蒌叶裹槟榔。至今礼客都难缺,细茗芭菰取次尝。”[6]463关于广西瘴乡之名,古已有之,如《粤西丛载》有云:“瘴,二广唯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12]729瘴乡这个称号令人生畏。正因如此,人们便常以嚼槟榔来避瘴。如《本草纲目》便有这样的记载:“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通过代际传递,这些故事已是众所周知。《龙津竹枝词》又云:“遥遥铜柱界龙州,瓜圃人家说故侯。淳朴古风如问讯,停车听取竹枝讴。”[6]463竹枝词所云马援征交趾平定广西一事,为汉代流传于全国各地尤其广西各地的重要英雄故事,马援亦成为历代广西人民敬仰的大英雄,成为汉代以后广西一个颇为重要的话题。再如清代叶观园编的《郁林杂咏》词并注云:“罗浮勾漏并丹丘,药鼎砂床胜迹留。两地图经争抱朴,岂知葛令化廉州。东坡与王定国书云:‘葛稚川求为勾漏令,而竟化于廉州。’勾漏,今之北流县也。 ”[6]478据说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广西潜心修炼,而后得道成仙。此传说故事被代代相传,各地皆知,并成为历代各地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仅广西石刻诗歌与其有关的内容便达十余首,可见其影响之大以及其传说故事在广西的厚重。最后如民国伍纫秋编的《梧州竹枝词》并注云:“行行又到鱼花塘,虞帝庙前吊夕阳。更上锦鸡岩上望,九嶷山远隔潇湘。相传虞帝舜死于苍梧,后人立祠祀之。”[6]495古代一直有虞帝巡游南方,并终于苍梧的说法。至宋代,朱熹专门为虞帝撰写了具有重要纪念性意义的石刻文《虞帝庙碑》[17]220-221,尽管文中并未肯定虞帝舜“南巡不返、遂葬苍梧”这个说法,但在事实上却使得这个传说故事更加风行,且促使此后更多人相信其真实性。以上所述之常识性故事,基本为广西独具,颇具地域特色,成为广西重要的文献参考资料。

(五)叙述描写简洁且颇具画面感

如清代谢兰编的《丽江竹枝词》有云:“多嚼槟榔街上立,迎人一笑齿牙红”[6]473,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画面可谓令人一睹不忘。“郎唤价高侬欲减,与郎交易大江边”[6]473,则很好地展现出大江边一对表面上无心实则有意的男女青年在讨价还价中表达爱意的生动图景。又如清代黎申产编的《丽江竹枝词》有云:“趁圩相约去歌波,籴米归来女伴多。踯躅晚风残照里,牧童沿路唱山歌。”[6]474这可谓一幅美妙的乡村生活情景图,里面有相约赶集会歌的人们,还有一大群籴米归来的女性,以及在晚风残照里徘徊且唱着山歌的牧童,这些情景如同让人步入了山歌的梦乡里。综观民国以前广西的竹枝词,作者往往用寥寥数词,便将青年男女的基本形象生动地刻画展现出来,令人久久不忘,这是广西历代百姓长时间习成的独特高妙的口头创作手法,值得我们今天作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

三、结语

民国以前广西竹枝词以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别具心裁的艺术手段记录了古代和近代广西无与伦比的山光水色,记载了古代和近代广西的特色物产、民族风情、思想倾向、文化传承等多方面情况,为人们了解真实的古代、近代广西各方面信息提供了重要的较为客观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些竹枝词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得到后人的传承、改造、拓宽和发展,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食粮,有些甚至成为广西人永远引以为荣的遗产(如在“江山之助”方面是其他地方罕有能及的值得广西人自豪之处)。而竹枝词中用以表现内容的“好用民族双关语、好用温情语、好用幽默诙谐语、好用常识性故事以及别具匠心的画面构思”等多维表达艺术,也得到了后人的学习借鉴并不断深化拓展,成为中国文学创作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句话,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性方面而言,民国以前广西竹枝词都是中华民族一份重要的精神财富,其给后人进行文学创作尤其是民族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

猜你喜欢

竹枝词广西
壮美广西
习主席视察到广西
《广西戏曲》
清代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补正
书法《竹枝词》
以“民俗诗”的视角解读京津民俗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竹枝词两首》其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